科举制度是古代平民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起始于隋唐、发展于宋朝,但是真正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朝代却是明朝。或许你会想到明朝的“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那为何科举制反而在明朝发展到鼎盛期呢?这就要说说洪武末期的一个科举案子,和明朝前几任皇帝对科举取士的进一步改制和完善。
对于科举制的起源时期,历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起源于隋朝,因为隋文帝时期开创了读书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先例;而有人认为是起源于唐朝,因为隋朝的考试选官并没有形成永制,而是依然使用察举制。但是不管怎样,科举取士在隋唐时期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因为唐朝科举每次录取的名额人数非常少,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远远没法满足整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对“新鲜血液”的需求。所以说唐朝还没有彻底把科举取士当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只能说此时期的科举制是一个尝试期。
到了宋朝的时候,虽然科举制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但是对科举考题却没有形成一个规定,然后自始至终的使用,而是中间多次更改考试规则,所以说宋朝的科举制仍然处于一个改革阶段。另外,宋朝的考生通过殿试得中进士后就可以直接做官,这一点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考生此前都是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如果分在一般岗位上或许可以胜任,但是分到特殊岗位上,比如水利职位,那就很难说了。这就导致宋朝选官因为少了一些限制,而使得官员素质不高。
到了元朝,科举制几乎成了摆设,完全不被中央政府重视,反而成了元政府打压汉人的一个手段,因为在录取进士的资格上,蒙古人和色目人要多出汉人许多;而且汉人的考题难度也要难于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少。所以在此时期,科举制处于一个中落时期。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对科举取士做了进一步的改制,这次改制和前朝相比,有三个地方改动较大:
一、扩充录取名额
唐宋元三朝,每一次录取人数少的时候仅有几人,多的时候也不过百人左右。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每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基本都在一百五十人以上。
明朝科举增加了录取名额
二、确定了八股取士制度
关于八股取士,现代人看来是禁锢考生思想的答题形式,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这只是一个择优录取的手段。他认为只有八股文写得好,才有当官的资格,如果考生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呢?这一点就如同当今的高考,虽然考试的科目知识在以后参加工作时根本用不到,但是这却是看一个学子是否天赋过人;是否有着值得继续深造的价值。
三、选拔朝廷高级官员的考核更加严格
明以前的进士都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地方职务和中央部委岗位都是有可能的。而到了明朝,考生中进士后想要被分配到朝廷重要岗位(比如想进入帝国核心机构内阁任职,必须是翰林院出身),还需要进一步的参加考试。
殿试第一甲为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做岗前培训;而第二和第三甲则需要再次考试,考中的成为庶吉士,没有考中的则直接分配到地方或六部做一个小官。而庶吉士再学习三年,三年后参加考试,通过的被分配到翰林院,没有通过的就分配到地方或六部。所以说,八股取士并不完全影响国家对高素质官员的选拔,因为处于帝国权力核心的官员都是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的。就好比今天的高考考生还需要在大学主修一门专业,毕业后才能参加工作一样。
朱元璋对科举改革的三大点
这三点就是朱元璋对科举取士的重要改制,但是这还没有进一步的彻底完善科举制度,而促使后来继任皇帝完善这一制度的,则与一件科举案件有关。
这个案件就是洪武年间有名的“南北榜案”。事情的起因是,在洪武三十年二月举行的殿试之后,录取的进士有51人,但全部都是南方人,故称之为“南榜”。于是就有御史上奏,说主考官舞弊专门不录取北方人,而只录取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后,立刻严查,抓捕了相关官员,然后在当年六月重新举行殿试,之后又扩招了61人,全部是北方人,故称为“北榜”。
其实在此案件中,主考官并没有舞弊,而是北方考生的能力确实不如南方考生。这是因为自晋朝开始,到南宋时期,中国的文化重心逐渐南移,造成南方重视商贾教育、而北方则更重视军事。所以洪武三十年二月的殿试才会出现中榜者尽皆南方人的情况,而后来朱元璋为了补偿北方学子,才再次扩招名额录取了部分北方考生。
虽然此次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了南北教育程度的不同,势必影响官员的选拔会出现地域不平衡的现象,但是他却没有借机进行录取改制。而后来的朱允炆和朱棣相继登基,也没有重视科举制度的完善。直到朱高炽继位,他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区分南北地区分别录取会试考生,但是未经执行就驾崩了。后来朱瞻基继位后,就采取这一建议对会试考题加以分别,分为南卷和北卷,即南方录取名额占60%,北方占40%。后来又进一步的完善,改为南方占55%、北方占35%、中部占10%,此南北中分卷录取方式遂成为明朝科举取士永制。
经过朱元璋时期对科举的改制和朱瞻基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明朝的科举成为古代科举制的鼎盛时期,后来的清朝也是完全沿用这种方式。其中尤其是南北中分卷录取的方式,更是科举取士的一大改革,使得科举制度对全国考生更加公平,而且这一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如果把当今高考比作古代科举的话,南北中分卷是第一次大改革,那么这几年的新高考3+3改制,就是第二次里程碑式的改革了。
在元末明初的乱世风云中,朱元璋与张定边皆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以铁腕手段和雄才大略建立了大明王朝;张定边身为陈友谅麾下猛将,勇猛善战,在诸多...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4-17 朱元璋与韩宜可:君臣纠葛背后的真相探寻在明朝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朱元璋与韩宜可之间的故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矛盾与转折。韩宜可,这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官员,其命运与朱元璋的统治紧密相连,最终却...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4-17 探寻李醒芳原型: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李醒芳这一角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然而,关于李醒芳的原型,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却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4-11 汤和与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君臣的七十年情义汤和(1326-1395)与朱元璋(1328-1398)的交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君臣关系之一。两人不仅是同乡发小,更在元末乱世中携手缔造大明王朝,最终以“...
朱元璋多少岁 汤和 2025-04-07 靖难之变:一场改写明朝命运的皇权博弈靖难之变(1399-1402年),是明朝初年一场持续四年的皇室内战,其本质是藩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围绕皇权合法性的血腥争夺。这场战争不仅颠覆了朱元璋设计的“家天...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7 明太祖朱元璋陵墓为何称为孝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民子弟,一步步崛起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一生充满了奋斗与传奇。而关于他的陵墓为何称为孝陵...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3-28 朱元璋晚年杀子之谜:是否为长孙铺路?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民起家,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其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都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他晚年,一系列关于他...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3-26 徐达墓碑高于朱元璋:愧疚之情还是另有隐情?在中国古代,墓碑的高低往往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然而,在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墓前,却矗立着一座比皇帝朱元璋墓碑还要高的神道碑,这一现象引发了后世的诸多猜测。有...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03-25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关于他是否“火烧庆功楼”以铲除功臣的传闻,却一直是民间和文艺作品中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朱元...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3-25 朱元璋:从放牛郎到开国皇帝的传奇之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朱元璋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从一个贫苦的放牛郎,一步步成长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人生经历充满了艰辛与奋斗。贫苦出身,放牛为生朱元璋,...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3-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