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丕篡汉后,刘备重新建立了蜀汉,为何没有汉室支持者去投奔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丕在继承曹操的魏王之位后,很快就进行了逼汉献帝禅让的行动。汉献帝被迫将汉室江山禅让给曹丕,曹丕建立了魏朝。不久之后,刘备在蜀中登基,重建了汉朝,史称季汉。但是,在刘备重建汉朝后,却不见那些仍然效忠汉室的人员去投奔刘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不被承认的刘备。
刘备重建了汉室江山,登基当了皇帝,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就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刘备的出身十分可疑,虽然他出身平民,却自称皇叔,中山靖王之后,但是这么年代久远的事情早就无从考证。而且刘备自幼便有野心,自言长大后要乘坐羽葆盖车,怀有独霸天下的野心。这一切都让那些世家大族对他心生警惕。
刘备乘黄巾之乱起兵,在战火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势力。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也是争夺天下的军事实力之一。虽然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可是那只是他的政治口号而已。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有着匡扶汉室的实际行动。他对流浪关东的汉献帝不闻不问,只管进行着自己的征伐。甚至为了扩张势力,不惜图谋自己宗族刘表、刘璋的基业。
在他夺取益州、汉中后,就急于自立为汉中王。对于那些敢于劝阻自己的臣子,他不惜采取高压政策,用杀鸡儆猴的方式进行镇压。这使得很多本来想要投奔他的人,都望而却步。大家都看穿了刘备的真面目,为了争夺天下,他根本就不择手段。至于他说的匡扶汉室,只不过是他自己建立的汉室,而非汉献帝的汉室。
在汉献帝的汉朝灭亡后,面对臣下劝进的时候,刘备反而退缩了。这是因为如果他真的登基当了皇帝,就表示他和曹丕的魏朝变成了死敌。在当时与东吴进入战争状态的情况下,刘备并不想同时面对曹丕的压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做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至于所谓的大义只不过是他利用的手段而已。
因此,忠于汉献帝汉室的人们,并不承认刘备建立的汉朝的权威。在汉献帝的汉朝灭亡后,他们也不会去投奔刘备,来支持一个他们不认为正统的政权。既然刘备和曹丕都是一丘之貉,那么何必再去参与到他们的斗争去呢?
二、汉朝已经失去了民心。
在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过,如果世上缺少了自己,不知道有多数人称王称帝。其实,天下经过汉朝长时间的统治,早就失去了活力。尤其是在汉末的腐朽统治中,统治集团的倒行逆施已经让百姓深恶痛绝。当时的吏民都希望改朝换代,进行时代的变革,这也是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源。
其实早在东汉建立的时候,那句谶语“代汉者当塗高也”就流行开来,一直流传到了汉末。在汉朝失去对天下的控制力后,很多当时的人士都看到了汉朝衰亡的命运。袁绍、袁术、曹操的手下都利用这句谶语,劝他们代汉。甚至远在江东的东吴谋士鲁肃都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可见汉朝即将灭亡的信念,已经深入各界人士之心。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经为刘备描绘北伐的场景,说百姓会箪食壶浆地迎接刘备的北伐军队,汉室也会很快复兴。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诸葛亮的北伐中,这种情况很少看到。正是因为失去了民心的支持,使得汉室的灭亡变得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重建的汉朝就更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三、对汉室忠诚的人士早就所剩无几。
汉朝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当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支持者。但是在魏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人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当曹丕篡汉时,这些汉室忠臣已经所剩无几了。
在曹操起兵的时候,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他把汉献帝奉迎到许都,奉天子以讨不臣,得到了大义的名分。这使得他在日后的征战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但是当他的势力强大后,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
曹操为了保住他的权势,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一步步走上了篡汉的道路。为了给自己加九锡、晋位国公,他不惜逼死了自己最得力的手下荀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还同样逼死了荀攸。这些为曹操立下过卓越功勋的人,都不能逃脱曹操的魔掌,更不要说其他的普通人了。
为了让汉室江山落入曹氏的手中,曹操多次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杀戮。比如在吉本、耿纪、韦晃等人的叛乱中,曹操不但将这些人杀死,还将那天救火的人也都杀死。理由竟然是不救火的是没参加叛乱的,而参加救火的都是造反的人。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屠杀,那些汉室忠臣自然都难逃一死,能够生存下来的属于凤毛麟角,只能苟且偷生。
四、刘备的势力过于薄弱。
在魏蜀吴三国中,刘备的势力最小。他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无法和其他两国相提并论。在曹丕建立魏朝的时候,刘备的处境最为孤立。他正因为荆州之战和孙权反目为仇,还和篡汉的曹丕势不两立。
这使得刘备统治下的蜀汉处于被孤立、包围的态势。在刘备统治区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与曹魏相连的地区,全部是群山环抱。想要突破这道包围圈进入蜀中,简直比登天还难。因此,曹魏国中的汉室忠臣根本没有多少可能去投奔刘备。
直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这个包围圈才被打开一个缺口。在诸葛亮发动的第一次北伐时,关陇一带大为震动。其中的安定、南安、天水三郡都不约而同地投降了诸葛亮,使得曹魏的官吏降得降、逃的逃。诸葛亮和刘备预料的百姓箪食壶浆欢迎汉军的情景出现了。
但是让人惋惜的是,这种情况只是昙花一现。随着街亭之战的失败,诸葛亮被迫撤回蜀中。留在当地的汉朝支持者们,立刻遭到了魏军的清洗屠杀。这使得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失去了当地的支持者。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实力相差过于悬殊造成的,如果刘备的势力能够更大一些,那么魏吴无法对他的控制区进行封锁,还是会有人去投奔刘备的。
结语:
曹丕篡汉后,刘备重建了蜀汉政权。但是,那些忠于汉室的忠臣,并没有大举去投奔刘备。这主要的由于当时天下的形势已经改变,汉朝已经失去了民心,大家都希望改朝换代,进行变革。再加上刘备在创建事业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他的野心,并不承认汉献帝的汉朝。这让忠于汉献帝的人们也不认可刘备,想要投奔他的人们也望而却步。
在曹操父子建立魏朝的过程中,他们也有意识地对那些忠于汉室的人进行清洗。在他们的血腥镇压下,那些人九死一生,所剩无几。再加上刘备的势力过于薄弱,被魏吴两国紧密包围。想要突破这个包围圈去投奔刘备,真比登天还难。因此,在刘备创建蜀汉后,就没有多少人去投奔他了。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忠魂泣血:苏则为汉献帝哭丧背后的时代悲歌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洛阳城飘着细雪,魏王曹丕的府邸张灯结彩,朝臣们正为即将到来的禅让大典忙碌。而在城郊一座简陋的灵堂内,一位身着素服的官员却跪在...
曹丕 2025-08-22 东汉后期:在权力倾轧与民生困局中走向崩塌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开国至汉献帝禅让曹丕,共历195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后期,这个曾经以“光武中兴”为荣的王朝,却深陷政治腐败、经济崩溃与社会动荡的泥潭。外戚与宦官...
刘秀 曹丕 2025-08-2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