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朝(1022-1063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峰期,其间涌现出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名臣,而章得象作为仁宗朝第十一任宰相,以“清忠无所附”的品格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生态的重要注脚。君臣二人以信任为纽带,在打破南方士人任相禁令、整顿边备、应对党争等关键事件中,共同书写了北宋中期政治的独特篇章。
一、破例拜相:打破南方士人任相禁令的信任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的祖训,这一政治禁忌在仁宗朝被首次突破。宝元元年(1038年),仁宗力排众议任命章得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其核心依据在于章得象“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的政治品格。据《宋史》记载,仁宗曾直言:“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这种信任源于章得象长期的政治表现:
不附权贵:在刘太后临朝时期,宦官势力猖獗,但章得象任翰林学士十二年间,“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甚至在太后欲为其亲长“夺服”(强制留任)时仍坚持守制,展现出不畏强权的政治操守。
廉洁自守:章得象在中书省任职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其侄章望之求举“贤良方正”被严词拒绝,但同时又能唯才是举,推荐同邑人张泌进《经国远献十篇》,后官至刑部尚书。
务实能力:在处理京西路水灾时,他提出“减京畿夏、秋税,并贷粮度荒”的救灾方案;针对宋夏边境军籍虚耗问题,他整顿军籍、征兵补伍、购置马匹、修缮城池,形成完整的边备体系。
二、边备整顿:君臣共治下的军事改革实践
景祐至宝元年间(1034-1038年),宋夏战争爆发前夕,仁宗将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完全交给章得象。这一安排体现了仁宗对章得象行政能力的深度信任,也折射出北宋中期“守内虚外”政策下的战略调整。
章得象的边备改革呈现三大特点:
系统性:从整顿军籍到征兵补伍,从购置马匹到修缮城池,形成“兵-马-城”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务实性:针对西夏散布谣言制造摩擦的阴谋,他暗派密探查实情况,避免君臣猜忌;面对拓跋叛宋的边疆危机,他主张“按兵不动以养士气”,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困境。
妥协性:在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和议中,章得象虽无回天之力,但通过裁减冗费保证军费开支,为北宋争取到战略缓冲期。
这种改革逻辑与仁宗“欲有所作为而力不从心”的政治心态高度契合。仁宗曾锐意启用范仲淹、韩琦等人推行庆历新政,但对章得象始终保持“用人把关”的期待,要求其“为朕把好用人这一关”。这种分工模式,既保证了改革派的政治空间,又维持了朝廷的基本稳定。
三、庆历党争:君臣默契下的政治平衡术
庆历新政(1043-1045年)期间,章得象的保守态度引发争议。当范仲淹、富弼等人因改革被贬时,御史孙抗十次上奏弹劾章得象“无所建明”,但仁宗始终未予采纳。这种政治默契的背后,是君臣双方对北宋官僚体系深层矛盾的清醒认知。
仁宗的制衡考量:作为北宋“祖宗之法”的坚定维护者,仁宗深知改革可能引发的派系斗争。他任用章得象这类“清忠无所附”的孤臣,正是为了平衡改革派的激进倾向。史载仁宗曾评价章得象“深厚有容,度量宏廓”,这种性格特质使其成为稳定朝局的关键人物。
章得象的中庸之道:面对新政,章得象采取“既不热心也不反对”的态度,既未阻挠改革举措,又避免卷入党争漩涡。这种政治智慧使其在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失败后得以全身而退,以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外任镇安军节度使。
历史的双重评价:后世对章得象的保守态度多有批评,但若置于北宋政治生态中观察,其“不植私、不援党”的品格恰是维持官僚体系运转的重要黏合剂。正如《宋史》所言:“得象为相八年,无显著政绩,然清正自守,足为百官楷模。”
四、君臣终章:超越功业的政治遗产
庆历八年(1048年),章得象致仕归乡,仁宗破例亲临祭奠,追谥“文宪”(后改谥“文简”),并赐银三千两治丧。这种超规格礼遇,既是对章得象个人品格的褒奖,也是对君臣关系的高度肯定。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仁宗与章得象的互动模式,折射出北宋中期政治的三大特征:
制度信任:通过打破南方士人任相禁令,完善了科举取士与官员考核体系;
能力本位:章得象从地方官到宰相的升迁轨迹,体现了北宋“宰相须用读书人”的用人传统;
政治伦理:君臣双方以“清忠”为纽带,构建了超越功业评价的政治伦理范式。
当章得象的灵柩返乡时,闽江两岸自发相送者数万人。这位“无所建明”的宰相,用四十六年的政治生涯证明:在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博弈中,清正自守的品格与务实稳健的行政能力,同样可以铸就历史的丰碑。
在中国北宋历史的长河中,宋仁宗赵祯与宋英宗赵曙的父子关系堪称一段传奇。两人虽无直接血缘,却因皇位传承与政治考量结下深厚渊源,其关系演变深刻影响了北宋中期的政治格...
赵祯下一任皇帝 宋英宗 2025-08-19 苏门四学士为何冠以“苏门”之名:文学传承与学派认同的双重密码北宋文坛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是继欧阳修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群体之一。这一称谓不仅是对四人文学成就的肯定,更蕴含着复杂的文化逻辑与历史...
欧阳修 2025-08-08 杨金花比武:巾帼英姿映忠烈,箭舞长空定乾坤北宋仁宗年间,汴京城南校场旌旗猎猎,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武举选拔正在上演。狄青力荐其子狄龙挂帅南征,包拯却提议以比武定元帅。当狄龙以凌厉刀法连胜二十余将、途径天波...
赵祯下一任皇帝 2025-08-01 扬州人为何鲜知李庭芝:被遗忘的抗元名将与城市记忆的断裂在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史可法、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几乎家喻户晓,但同为南宋末年坚守扬州的抗元名将,李庭芝的名字却显得格外陌生。这位曾以“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
史可法 欧阳修 2025-07-25 北宋名相韩琦:三朝元勋的治国安邦之道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一位出身相州安阳的士人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深刻印记。他便是韩琦(1008—1075),字稚圭,号赣叟,这位历经三朝、...
赵祯下一任皇帝 2025-07-23 福康公主香消玉殒后:驸马李玮的沉浮与历史余波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兖国公主赵徽柔在孤寂中病逝,年仅33岁。这位曾被宋仁宗捧在手心的长女,死时衣衫褴褛、满身虱虮,甚至因生火取暖被炭火烧伤面容。这...
宋神宗怎么死的 赵祯下一任皇帝 2025-07-10 包拯时代的“八贤王”之谜:文学形象与历史原型的错位在北宋仁宗年间,一位黑面清官以刚正不阿的形象名垂青史,他便是包拯。与此同时,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活跃着一位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诛谗臣的“八贤王”。当历史的聚光灯...
赵祯下一任皇帝 2025-06-09 夏竦:北宋政坛的“斜杠能臣”与争议人生在北宋仁宗朝的政坛星空中,夏竦如同一颗独特的行星,以其多重身份和复杂轨迹引发后世无尽争议。这位历仕真宗、仁宗两朝的政坛常青树,既是《文庄集》的作者,又是西陲边防...
赵祯下一任皇帝 2025-06-06 笔墨未泯英雄气:种世衡书法成就的历史解构与文化重读在北宋仁宗朝的璀璨星河中,种世衡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以“种家军”开创者的身份镌刻在边疆史册。当后世试图探寻这位武将的文化底色时,“种世衡书法”的谜题悄然浮现。然...
赵祯下一任皇帝 2025-06-05 梁怀吉“有儿子”传闻背后的真相探究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梁怀吉作为宋仁宗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宦官,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然而,关于“梁怀吉有儿子”的传闻,却让人颇感疑惑。事实上,从历史资料来看,这一...
赵祯下一任皇帝 2025-05-2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