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及苏秦,脑海中可能首先浮现出的就是苏秦发奋苦读,凭借着自身努力,最终推动六国合纵攻秦,并成为六国之相的励志故事。但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不足以概括苏秦复杂的一生,同时,也很难让人理解苏秦最后被车裂的结局。那么苏秦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模样,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如此悲惨的结局的呢?
苏秦师从鬼谷子,并曾刻苦研习《太公阴符》,是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杰出谋略手段的谋士。但是苏秦游说各国的过程却比较坎坷,他最初以连横论游说秦国,以合纵论游说赵国,都未受重视,并在游说各国期间,发现齐宣王并非明主,不足以为之效力,游说之路一度受阻。之后苏秦默默等待,韬光养晦,终于等到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放低自己的姿态,用丰厚的聘礼招募贤才)的机会。秦武王元年(前310),苏秦入燕游说,燕昭王在对苏秦一番考察后认为“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给予苏秦极大的认可。苏秦正式成为燕昭王的谋士后,为燕昭王分析国情指出:秦国、赵国、齐国都是燕国发展的巨大威胁,三者之中,齐国是最大的威胁,但秦国与赵国的威胁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齐赵循善,燕之大祸”(齐赵的关系趋于友好,会成为燕国的大患)。
据此,苏秦提出“弱齐强燕”(使齐国衰弱,使燕国富强)的非凡战略,并得到燕昭王的长久的支持。在燕昭王对苏秦的“弱齐强燕”战略有动摇时,苏秦还曾对燕昭王说,之所以舍得 “离老母而事足下”,是为了“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抛开保守复旧的做法,谋求并实践进取的策略),展现出了一代谋士的飞扬风姿,也成功地折服了燕昭王。
苏秦虽以“弱齐强燕”命名自己的战略,但苏秦的谋略的运用却不仅限于齐国和燕国两国之间,而是包含了离间齐赵,合纵攻秦,说齐灭宋,五国攻齐的一系列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工程。尽管苏秦合纵攻秦,六国拜相是他最知名的功绩,但它并不是苏秦的最终目标,仅仅只是苏秦令齐国盛极而衰的战略的一部分,苏秦的最终目的在于五国攻齐。六国之相的名号虽然很辉煌,但只是苏秦“弱齐强燕”事业中的中途站罢了。国家命运的改变,天下大势的运动,这是比六国之相的名号更有意义的。苏秦并不只是一个为哥嫂的看轻而需要以巨大成就证明自己的逆袭青年,他更是接受燕昭王的使命,搅动战国风云的操盘手。
苏秦在制定了“弱齐强燕”的战略后,接受了燕昭王的派遣,开始到齐国为相并进行反间活动。苏秦到了齐国后,首先为齐王制定了争取三晋以制约秦国,并同时又笼络秦国以牵制三晋的策略,得到了齐王的信任。在齐王和秦王先后称帝后,苏秦又劝说齐王取消了帝号,使得秦王成为众矢之的,为合纵攻秦做好了铺垫。在齐王斩杀张魁,造成齐燕交恶时,苏秦顶住压力,劝导了燕王,让齐燕关系没有进一步恶化,并成功争取到燕王对自己的支持。之后苏秦一方面用为齐王结好三晋,合纵攻秦的名义出使魏、赵,一方面暗中促使齐赵交恶,为以后的五国联军攻齐做铺垫。
随后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合纵攻秦,并总共发动三次合纵攻秦,限制了秦国的发展,转移了其他国家的目光,为齐国兼并宋国创造了条件。此后,苏秦鼓动齐王趁着合纵的局势攻打宋国,使得齐国成功兼并宋国,最终激起了其余五国对齐国的强烈仇视。然后,苏秦推动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并误导齐王实行错误的防守战略,促成齐国北部防线的崩溃与西部防线的崩溃,令五国联军成功攻破齐国国都。
苏秦前面一系列的活动确实很像是尽心尽力为齐国的富强服务,而且限制了秦国发展,推动齐国兼并宋国更是让齐国强盛到了极点。但此处有个问题,宋国“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齐国吞并宋国,等于使齐国扩展了一倍,让万乘强齐的声势达到了极点,但也成为了众矢之的。可卧床之塌,尚且不容他人酣睡,而国家的强邻更是令人难以容忍的,既然秦国会因强盛而被合纵攻打,那凭什么齐国不会呢?苏秦弱齐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他是先让齐国强盛到极点,再借助五国联军的力量一举击溃齐国,从而以小博大取得成功。而齐国有秦国的先例存在还兼并宋国,继而引发了其余五国的仇视,恰恰是齐王傲慢的表现,这也是苏秦成功的一大助力。
齐王由于他的傲慢,以及对苏秦的信任兼并了宋国,造成了齐国的大灾难,但齐王在弃都逃跑时却使自己的头脑清醒了,他对苏秦的信任似乎才是一切的导火索。齐国的灾难是燕国的福祉,苏秦自始至终没有背叛燕王,苏秦用的是迂回打击的策略,所以可以最终以小博大实现宏愿。可当齐王头脑清醒后,苏秦却不知道见好就收保全自己,已经完成弱齐战略的他还想减少燕国的损失,他在齐国国都将破时,甚至还想策反齐军,没有意识到齐王可能已经回过味了,所以没有离开齐国。之后齐王毫不犹豫地下令车裂苏秦,苏秦没有人可以依靠,没有逃掉悲惨的结局。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围魏救赵”“马陵道歼庞涓”等经典战役闻名于世。然而,相较于其辉煌的军事成就,他的家庭生活却笼罩在历史迷雾之中。关于孙膑的妻子与...
庞涓 孙膑 2025-09-15 孟尝君屠县:名士光环下的残暴真相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以“广纳贤士、礼贤下士”闻名,门下食客最多时达三千余人,与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著称的贵...
孟尝君 田文 2025-09-12 泓水之战:千年古战场的现实启示公元前638年的泓水河畔,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面对渡河未竟的楚军严守“不鼓不成列”的古礼,最终以惨败收场。这场看似规模不大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宋国争霸中原的野...
宋襄公 启 2025-09-11 楚王问鼎:春秋霸权与礼制崩坏的交响公元前606年,洛阳南郊的周王畿上空阴云密布。楚庄王亲率大军陈兵周疆,在九鼎陈列的明堂前,这位南方霸主突然发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几何?”此言一出,周大夫王孙满握...
楚庄王 2025-09-10 千年运脉: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与文明回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挥动第一锹泥土,邗沟的诞生不仅拉开了中国运河文明的序幕,更在2500余年的岁月中,将这条人工水道锻造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动脉...
夫差 2025-09-09 卜商:孔子门下的文学巨擘与经学传承者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狐突:春秋忠臣与晋文公血脉的双重见证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长河中,狐突的名字与晋文公重耳的传奇命运紧密交织。作为晋献公的岳父、重耳的外祖父,狐突不仅以忠诚与智慧辅佐家族,更以“教子不二”的刚烈气节成...
晋文公 2025-09-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