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让历史资料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各种各样的人才在这个时代涌现,在齐国有帮助齐桓公成功成为春秋首霸的管仲,以及拥有识人之明的鲍叔牙,在鲁国有帮助鲁庄公击败强大齐军的曹刿,在吴国有著名的伍子胥和孙武,越国有范蠡和文种,秦国有百里奚,楚国有孙叔敖。

不过,今天我们并不会讲到这些大国的名臣的故事,我们今天讲一个在春秋战国时期,和上面的那些国家相比似乎并没有那么闪耀的国家的贤臣的故事,这个国家就是郑国。但今天我们要讲到这一位郑国名臣,后人对他的评价丝毫不弱于上面那些大国名臣,甚至连孔子都多次谈到他,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就是春秋末年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郑国国相子产。
子产年少时期就拥有过人的眼光和胆识。在子产年幼时,他的父亲公子发当时担任司马,和担任司空的公子辄入侵了蔡国,甚至还俘虏了蔡国的司马,这一胜利使得郑国整个国家都很高兴。但只有子产没有附和他们,不仅如此,他还忧心忡忡地表示,身为小国,没有文治,却有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要是引来楚国前来讨伐我们,我们有抵抗的余地吗?要是顺从了楚国,那么晋国自然也会随之而来,这样一来在晋楚两大国的轮番进攻郑国的情况下,郑国至少好几年不会有太平日子了。
子产的父亲公子发对子产这番言论很是气愤,表示出兵是国家大事,还有执政的卿大夫在堂上,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这样说话是会被杀的。结果这一年的冬天楚国就因为郑国入侵蔡国的事情,带兵打上了门来,朝堂上有影响力的卿大夫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打算顺从求和,一派打算向晋国求援,结果最后郑国还是选择了向楚国求和。
但这惹恼了晋国,晋国于是也进攻郑国,郑国也不得不选择向晋国求和。而且因为求和中郑国的态度不够恭顺的原因,晋国之后又进攻了郑国,之后楚国也进攻郑国。这样一来,子产在郑国战胜蔡国之初的那一番推论得到了现实的验证。
几年后,郑国出现了叛乱,这场叛乱中他的父亲公子发被叛军杀死,郑国国君郑简公被挟持。子产当时得知这件事情后,立马组织士兵守卫大门,然后将档案库封闭收藏好,并且让士兵做好战斗准备。随后子产收殓了父亲的遗体,之后向劫持郑简公的叛乱者们发起了进攻,其他的卿大夫也带领着国人来帮助子产,诛杀并驱逐了叛乱者。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子产有勇有谋的胆识。

将近十年后,之前在平定叛乱后独断专政的公子嘉被郑国人诛杀,紧接着子产被任命为卿,开始走入了最高决策层。几年后,晋国直接要求郑国派人前去朝见,子产当时被派出来对这件事进行答复,子产力陈郑国在晋楚两国之间的尴尬处境,并表示郑国并没有打算反抗晋国,但如果晋国无法体恤郑国的忧患,郑国也无法安心跟随。除了这一番对晋国不卑不亢的回应以外,子产在其他多个领域都作出了不少成绩,终于在十一年后,子产真正执政郑国。
在他执政郑国期间在郑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刚刚上任,子产就选择改革了田制,因为贵族过分侵占土地的原因,导致春秋时期作为主要的耕地制度的井田制在郑国遭到严重的破坏,子产之前有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遭到了大肆反对,但子产并没有畏惧,依然继续推行,将贵族侵占的土地重新收回国家。
刚刚开始子产也一样受到了大力的抨击,但几年后,因为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加上土地的问题得以慢慢得到解决,子产的改革开始受到拥护。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子产为了增加兵役和徭役的人数,于是继续推行改革,扩大兵役范围,并将国人对于“野人”的特权取消,虽然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子产仍旧坚持推行,使得郑国的兵力得以增强。
而在法制上,子产更是开创性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他将法律条文铸在了象征着王权的大鼎上,并在将其向国民公布,使得国民都能了解国家的法律。使得刑法得以以确定的形式公布出来,并体现出法律的稳定性,并以此对国民的行为产生影响,使其对于法律存在敬畏。
在内政方面,子产拥有着识人之明,他总是能够选举出优秀的人才使他们得以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而子产又不是一个喜欢独断专行的人,所以每次要作出决策或是需要人具体去执行的时候,他都会去找到那一项事务最合适的人选,或是与其商讨,或是直接委以重任,所以,子产当政时决策和执行都很少有失误的时候。

子产不仅内政治理得有声有色,对于外交,他也充分表现了身为一个小国如何在大国之间周旋的智慧。前文我们就已经提到了,郑国因为身处晋国和楚国之间,根本无法完全摆脱两国的影响,所以子产选择在两国之间左右逢源,尽力保障本国利权,而又不至于被大国欺凌。他会为了减少郑国对晋国的贡奉毅然执行晋国执政者;也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楚国以军队来迎亲所造成的威胁;甚至为了维护本国尊严,敢于在访问晋国时毁坏晋国的宾馆。子产在外交方面的气度和能力,以及依礼而行的作风,使得他在诸侯间饱受赞赏。
子产作为郑国执政者,被孔子赞叹为国家的柱石。在他执政郑国期间,一年时间,就使得浪荡子弟不再游手好闲,老年人不再需要手提负重,儿童也不再需要下田耕种;第二年,市场的买卖回归公平,不再故意抬高物价;第三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农民收工敢把农具房子田地不带回;五年,不再强制服兵役,并简化了丧葬礼仪,不再强制。当他去世后,郑国的年轻人失声痛哭,老人竟哭得像个孩子,表示,子产去世后,老百姓将来还能依靠谁?百姓自发地选择摘下身上的珠玉,到民巷聚众痛哭三个月以纪念子产,全国的娱乐都暂时停止。
春秋中期,郑国作为中原首个挑战周天子的诸侯国,在郑庄公时代曾以“小霸”之姿威震四方。然而,郑庄公去世后,其子郑厉公(名突)的命运却因权臣祭仲的专权与宋国的外交胁...
郑国 2025-10-23 宋襄公入列春秋五霸:公爵身份与礼治理想的双重支撑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以武力与权谋称雄,而宋襄公却因“泓水之战”中坚持“不击半渡”的仁义被后世讥为“迂腐”。然而,在《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他仍被...
宋襄公 齐桓公 2025-10-21 齐桓公的称霸之路:从东海之滨到中原霸主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衰微,诸侯纷争不断,中原大地陷入动荡。在这片混乱中,齐桓公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用人之道,成功崛起为春秋首霸,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
齐桓公 2025-09-24 齐桓公“尊王攘夷”:权力博弈中的政治智慧与战略布局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衰微,诸侯割据混战,戎狄势力南侵,华夏文明面临存续危机。在此背景下,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口号,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
齐桓公 管仲 2025-09-16 韩桓惠王是昏君吗?——从历史抉择中窥探韩国末代君王的复杂形象战国末期,韩国作为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始终在强秦的阴影下挣扎求存。韩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在位)作为韩国末代君王中的关键人物,其统治时期的“郑国渠”“长...
郑国 2025-09-15 王世充麾下确有王仁则:历史与传说的交织考据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救邢存卫:齐桓公的霸业担当与春秋国际秩序维护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中原大地陷入频繁的战乱与权力更迭。在这段动荡的历史中,“救邢存卫”事件成为凸显霸主责任与国际秩序维护的典型案例,而主导这一行动的...
齐桓公 2025-08-21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