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娄师德:两度拜相的唐朝名相,乱世中的宽厚典范

娄师德:两度拜相的唐朝名相,乱世中的宽厚典范

时间:2025-10-20 16:25:51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唐朝武周交替的动荡岁月中,一位以宽厚、隐忍与务实著称的宰相,用三十年的戍边与从政生涯,书写了“功名始终”的传奇。他就是娄师德——两度拜相的唐朝名相,在酷吏横行、朝局诡谲的时代,以非凡的智慧与品格,成为武周政坛中罕见的“善终者”。

一、从文臣到战将:白水涧八战八捷的军事奇才

娄师德出身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的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弱冠之年便以进士及第入仕,任江都尉。然而,这位文臣的命运在唐高宗上元年间被彻底改写。仪凤三年(678年),吐蕃入侵边境,唐军战败,娄师德临危受命,以文臣之身应募从军。他头戴红抹额,亲赴前线收整败军,更出使吐蕃,在赤岭与吐蕃首领论赞婆会面。面对强敌,娄师德以“宣国威、陈利害”的胆识,令吐蕃既敬畏又钦佩,为唐朝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

永淳元年(682年),吐蕃再度犯境,娄师德率军迎战于白水涧。他身先士卒,八战八捷,创下唐朝对吐蕃作战的辉煌战绩。唐高宗惊叹其“文武兼备”,擢升他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从此,这位文臣转型为战将,开启了戍边屯田的传奇生涯。

二、戍边三十载:屯田积粮的务实能臣

娄师德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边疆治理中。天授元年(690年),他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兼管屯田事务。面对边军粮草转运的难题,娄师德身着粗布衣,亲自下田与士兵同劳作,在丰州、河源等地开垦荒田,积谷数百万斛。史载其“收率既多,京坻遽积”,边军“无转输之劳,省和籴之费”,彻底解决了唐朝西北边疆的粮草危机。

武则天对娄师德的屯田功绩极为赞赏,称其“素积忠勤,兼怀武略”,并委以河源、积石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的重任。唐代西北军事屯田之盛,以娄师德主管时为最,他以务实精神,为唐朝边疆稳定立下不朽功勋。

三、两度拜相:武周政坛的“不倒翁”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中,任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次年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式跻身宰相行列。然而,武周政坛的残酷远超想象。证圣元年(695年),娄师德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但仅两年后,武则天深究战败责任,发现娄师德实为替罪羊,遂将其官复原职,再次拜相。

娄师德的两次拜相,既源于其卓越的才能,更得益于他“喜怒不形于色”的隐忍品格。在酷吏罗织罪名、朝臣因言获罪的武周时代,他始终谨慎有加,对同僚的冒犯以“唾面自干”的宽厚化解,对下属的过失以“自责换理解”的智慧处理。例如,他巡视并州时,发现驿站用两种米待客,立即自责“仓促之过”,并主动换食粗饭;面对县令的“无礼”,他以幽默化解尴尬,更以“不打驿长”的宽容维护基层官员的尊严。

四、举贤不避嫌:狄仁杰背后的“伯乐”

娄师德的宽厚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更体现在对人才的举荐中。他曾力荐狄仁杰为相,却从不以此邀功。狄仁杰拜相后,因不知举荐之事,多次排挤娄师德。直至武则天拿出娄师德的举荐奏章,狄仁杰才恍然大悟,感叹:“娄公盛德,我被他宽容相待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旧唐书》评价娄师德“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一语道破其举贤的公心与智慧。在武周政坛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娄师德以“不培植党羽”的清廉,成为朝中少有的“非派系”重臣。

五、功名始终: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圣历二年(699年),七旬高龄的娄师德仍被委以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的重任,率军抵御突厥。同年九月,他在会州病逝,武则天追赠幽州都督,谥“贞”,并赐葬仪仗。在酷吏横行、朝局动荡的武周时代,娄师德能以功名始终,实属罕见。

他的成功,既源于“文武兼备”的才能,更得益于“宽厚隐忍”的品格。面对同僚的羞辱,他以“乡巴佬”的自嘲化解矛盾;面对下属的贪腐,他以“国法无亲”的严明维护原则;面对狄仁杰的排挤,他以“不争之争”的智慧保全大局。正如《新唐书》所言:“师德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这种“功成不居,祸至不惧”的生存智慧,使他在乱世中得以善终。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封德彝:权谋漩涡中的唐朝宰相人生浮沉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