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从积贫积弱的小国一跃成为威逼四海的秦朝,离不开商鞅变法。那么商鞅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所提倡的法又是怎样的内容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先大致的介绍一下商鞅的个人履历以及当时的大环境大背景。商鞅并不姓商,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大家都了解周朝分封天下,所以卫国国君是周朝国姓-姬姓公孙氏,往上推几百年和周天子都是一个老祖宗。本来该称呼为公孙鞅,那又为什么能成为大名鼎鼎的商鞅呢?难道说连本姓都不要了?其实并不是,商鞅之所以被历史记载成商鞅,是因为商鞅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公感念他的贡献将秦国的商於之地赐给他并且封他为秦国商君,所以后世多称呼他为商君。
好些人也纳闷,既然纳闷有才能为什么不报效母国呢?干嘛眼巴巴的跑去秦国呢?商鞅的母国卫国在春秋时期也是显赫一时,但是国君骄奢淫逸,所以国土慢慢就被周边的诸侯国蚕食,到了商鞅的时候卫国估计也就就有几个乡镇大小,要人扣没人口,要土地没有土地,君王也不贤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商鞅就背着自己的小行囊离开故土,去了魏国。天下诸侯国太多了,为嘛单去魏国呢?其实这个和他自身的学习专业有关,出身法家的商鞅受魏国李俚、吴起的变法影响所以第一站就到了魏国。时值春秋战国的交替之际,魏文侯率先变法,魏国经过发展在当时有极大的影响力,商鞅也许就看到了魏国国力强大有统一天下的资格,所以就来到了魏国,运气也不错,成为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客卿,在魏国担任中庶子的职位。慧眼识英才的公叔痤病重期间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志大才疏的魏惠王完全不当做一回事儿,籍籍无名的商鞅又怎能引起他的注意。所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果断的离开了魏国,这个时候邻国的秦国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令,所以商鞅就奔向了秦国的怀抱。
初临秦地一路走来,相比于强大富饶的魏国,秦国只能用山穷水尽来形容。本来还有些家底儿的秦国,由于秦献公连年征战已经彻底枯竭了,秦国屏障也被魏国拿走了,无论怎么看秦国都不像是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商鞅和秦孝公的会面也颇多曲折,商鞅先后用王道之术和霸道之术试探秦孝公的底细,均不为采纳,在第三次地处富国强兵的策略时相谈甚欢,详谈数日仍不觉得丝毫疲倦,贤臣遇明主将遇良才,珠联璧合的两个年轻人在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大业。自古以来变法就是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变法的路途困难且艰辛,在秦国这里也是一样,秦孝公刚提出变法之时拦路虎就跑出来了。以秦国甘龙、杜挚为代表的老贵族就接力反对商鞅变法,秦国想变法图强没问题,可是不能割我们的肉,把属于我们的蛋糕分给别人了,这谁能接受得了。所以自古以来打土豪分田地都不是简单的事儿。国内贵族反对的声音虽然被秦孝公压了下去,但是也为后来的旧贵族造反埋下了隐患。变法就是这样,你不杀我我就杀你,打打杀杀的。
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一点是为广大民众截取利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但是首先得取信于民,得让大家相信颁布的法令是真的,不然就是一纸空文,所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徙木立信”的故事就诞生了。商鞅在那些方面做了变革呢?
商鞅在秦国先后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亲绿、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略。总的来说就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刺激小农经济的发展要让以种地为荣,抑制商业,削弱贵族的特权大家一体同仁,大家互相监督一人犯错大家同罪有点儿株连的味道,军队建立明确的晋升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就是告诉大家一点儿想吃肉就得好好干活。等第一次变法进行六年后秦国面貌焕然一新。秦国国都也由原来的栎阳迁到了咸阳。在此时商鞅又开始了第二次变法大业,主要内容如下: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内容影响就比较深远了,其中允许土地买卖等于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管理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由内到外对秦国进行了大输血,在土地军队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予民众生活的目标让人民觉得生活有奔头,不在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在法令的施行也有原来的刑不上大夫,变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最熟悉的就是秦孝公太子犯法,商鞅按法令处罚了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十年后秦国民众都适应了新法,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整个秦国欣欣向荣,一派繁荣的局面。
商鞅对秦国的贡献还不单单是变法,还收复了被魏国夺走的和河西之地,在国际上也恢复了秦国在秦穆公时期的江湖地位,春秋五霸不是说着玩儿的,整个战国慢慢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经过变法商鞅在秦国民众的心里已经达到了神圣的地步,但是也深深地为就贵族痛恨,于是在秦孝公病重期间,旧贵族夺取国家权力至商鞅于死地,后来商鞅被车裂示众,人不错就是下场太惨了。幸亏继任国君英明并未废除商君之法,秦国继续在商君之法的加持下轰轰烈烈的前行着。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