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不知道没关系,历史资料小编告诉你。
司马孚(180年-272年4月3日),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一带)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西晋宗室,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晋宣帝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经魏国五位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孚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懿家族执掌大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更未直接参与司马氏废立魏帝的谋划。
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泰始八年二月壬辰日(272年4月3日),司马孚去世,年九十三。武帝为其举哀三日,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赐谥献王。对于司马孚来说,93岁的年龄,甚至要比司马懿更加长寿。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司马孚这位魏晋时期的历史人物。
一
首先,司马孚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在当时号称“八达”。不过,在笔者看来,虽然司马懿的兄弟八大都比较知名。但是,实际上,只有司马孚的官职和成就,能够和司马懿相提并论。换而言之,在司马懿的诸多弟弟之中,司马孚堪称他的左膀右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陈留人殷武,海内闻名,曾获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住同食,被时人称颂。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性格上,司马孚显然要比司马懿温和很多。
东汉末年,曹植很有才华,以司马孚为文学掾。曹植恃才放旷,司马孚总是诚恳地劝谏他,曹植开始并不接受意见,而后却能向他道歉。后来,司马孚又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孚辅佐曹植,司马懿辅佐曹丕,这和诸葛亮兄弟三人遍布魏蜀吴三国,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而言之,不管是曹丕即位还是曹植即位,司马懿所在的家族,无疑都会获得重用。
公元217年,曹操正式册立曹丕为魏国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曹操去世,司马孚劝谏太子曹丕节哀,准备丧事。对于此时的司马孚,支持曹丕继位,不久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当时,曹丕选拔侍中、常侍等官,多用左右亲近之人,司马孚劝谏,于是更改人选。司马孚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加骑都尉。
二
黄初二年(221年),因为孙权偷袭荆州,斩杀了关羽,所以,刘备征讨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为此,孙权一度向曹魏称臣,以此来避免两线作战。等到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又不愿意继续向曹丕称臣了,而这,促使曹丕决定讨伐东吴。对此,司马孚的观点是反对讨伐东吴,主张休养生息。当然,魏文帝曹丕没有听从司马孚的劝谏。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对于魏明帝曹叡,任命司马孚为度支尚书。并且,魏明帝曹叡还表示:“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这体现出曹叡对于司马孚的器重。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齐王曹芳继位。因为曹芳年龄比较小,所以,当时的曹魏大权被曹爽、司马懿共同掌握。但是,后来曹爽为了独揽大权,就将司马懿晋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曹爽执掌大权之后,任用李胜、何晏、邓飏等心腹,对此,司马孚不管杂事,唯端正自己的行为避免被人陷害而已。当然,对于司马孚来说,自然是站到司马懿这一边的,特别是在公元249年,司马孚更是协助司马懿发动了兵变。
三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司马孚同司马师一起屯兵司马门,控制曹魏都城。不久之后,曹爽及其党羽被司马懿诛杀,司马孚因功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后来,司马孚升任司空,又代替王凌为太尉。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嘉平五年(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围攻新城。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到达寿春,派毌丘俭、文钦等进攻。诸将想迅速出击,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故意滞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此时吴军士卒疲劳,于是望风而退。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司马懿病逝后,虽然司马师执掌大权,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司马师还是需要留守都城,从而避免曹魏势力的反扑。在此背景下,让司马孚来抵挡东吴大军,无疑是比较适合的选择。对此,司马孚也确实化解了诸葛恪的进攻。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为齐王,司马孚未参与直接谋划,但列名废齐王的表章中。正元二年(255年),蜀将姜维进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朝廷派遣司马孚镇守关中,统领诸军。对此,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司马孚,自然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最信任的大臣了。
四
最后,甘露五年(260年),曹魏皇帝曹髦不满司马昭篡权,选择讨伐司马昭,于宫门处被杀。百官不敢奔赴,司马孚前往,不仅失声痛哭,要求司马昭严惩凶手,还表示自己到死都是魏国大臣。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曹魏皇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在此背景下,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基于此,对于司马孚来说,历经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这五位曹魏皇帝,并且始终秉承魏国臣子的身份。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吸取了曹魏灭亡的教训,选择册封众多宗室为藩王,以此拱卫朝廷。在此背景下,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设置官属。并且,对于司马孚这位长辈,司马炎更是非常恭敬,比如每次元会时,司马炎下令让司马孚乘车上殿,司马炎则降阶相迎。这样的礼仪,自然是其他西晋大臣没有的待遇了。
泰始八年二月壬辰日(272年4月3日),司马孚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对于93岁的年龄,可谓三国和西晋时期都比较罕见的情况了。比如司马孚的兄长司马懿,活了73岁,已经是高寿了。
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周武王在位年数考:从牧野烽火到礼乐初兴的王朝奠基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战鼓震天,周武王姬发率领联军以五万之众击溃商纣王七十万大军,这场决定华夏文明走向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更开启了西周八...
启 商纣王 2025-09-09 明朝中央官制:内阁六部制下的权力架构明朝(1368年—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中,中央官制以“内阁六部制”为核...
启 2025-09-08 巨然: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宗师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长河中,巨然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作为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僧人画家,他以独特的江南山水笔墨语言,与师父董源共同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被后世尊为“...
启 2025-09-05 霍尔巴赫“人是自然产物”:机械唯物论下的自然与人性之思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星空中,保尔·昂利·霍尔巴赫以“唯物主义的圣经”《自然的体系》为武器,将“人是自然产物”的论断刻入哲学史册。这一观点不仅是对神学创世论的...
启 2025-09-05 泰伯至寿梦:吴国五百年血脉中的礼让与雄图在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吴国的历史如太湖之水般浩荡绵延。从泰伯“断发文身”建立句吴,到寿梦“始称吴王”开启霸业,这段跨越五百年的传奇,不仅是一部家族传承史,更是...
启 2025-09-04 利玛窦来中国:明末中西文化碰撞的序章1582年8月7日,一艘从葡萄牙里斯本启程的商船缓缓停靠在澳门港。船上走下一位身着黑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30岁的耶稣会士不会想到,他的到来将在中国掀...
利玛窦 启 2025-09-04 燕昭王:战国乱世中的明君典范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下,燕昭王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用人艺术,将濒临崩溃的燕国推向鼎盛,成为战国史上最具争议性与启示性的君主之一。从即位前的流亡经...
启 2025-09-03 薄皇后与汉景帝:一场被权力裹挟的婚姻悲剧在中国西汉历史的长河中,汉景帝刘启与薄皇后的婚姻堪称一场充满无奈与悲剧色彩的政治联姻。这段关系不仅折射出皇室婚姻背后的权力博弈,更揭示了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
刘启 启 2025-09-03 宋国的祖先为什么是武丁:从甲骨卜辞到历史叙事的千年纠葛在商周历史的长河中,宋国的起源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传统史书将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视为殷商后裔的代表,认为周武王灭商后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纣王兄长微子启于...
启 武丁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