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崔沆与崔瀣:从科举佳话到成语典故的千年回响

崔沆与崔瀣:从科举佳话到成语典故的千年回响

时间:2025-08-18 12:10:03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沆瀣一气"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气味相投者勾结作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的起源竟与唐代两位历史人物——崔沆与崔瀣的师生关系紧密相连。透过历史迷雾,这对师生的真实关系远比成语的贬义色彩更为复杂而耐人寻味。

一、科举考场上的命运交汇:座主与门生的学术传承

公元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长安城迎来了一场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时任礼部侍郎的崔沆担任主考官,这位出身博陵崔氏的宰相之子,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主持考务。在众多考生中,一位名叫崔瀣的举子凭借《禹贡》策论脱颖而出,其"九州分野"的精妙论述令崔沆击节赞赏。据《南部新书》记载,崔沆在批阅试卷时曾三次搁笔沉思,最终在朱批栏写下"此子才堪大用"的评语。

发榜当日,崔瀣以进士及第的身份叩拜座主崔沆。这场师生相见的场景被《唐摭言》生动记录:当崔沆问及"沆瀣二字何解"时,崔瀣引《楚辞》"夜晈晈兮既明"作答,阐释"沆瀣"本指夜露清辉,暗合君子之交。崔沆闻言大笑,当场解下玉佩相赠,寓意"清白传家"。这段佳话在长安士林传为美谈,甚至引发了关于"师生如水"的学术讨论。

二、成语演变的时代镜像:从雅谑到贬义的语义嬗变

"沆瀣一气"的原始语境并无贬义。据《太平广记》引《乾馔子》记载,当时长安市民围观崔府贺宴时,有好事者将师生姓名联句:"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本意是赞誉这对师生如夜露般纯净的学术情谊。这种雅谑之语在唐代科举文化中颇为常见,类似"蓝田日暖""玉树临风"等考官与考生的姓名联句。

然而,随着晚唐党争加剧,这个成语逐渐被赋予政治色彩。黄巢起义后,崔沆因坚守长安抵抗叛军,其家族在战乱中损失惨重。而崔瀣此后宦途沉浮,虽历任长沙监务、艺文春秋主簿等职,却始终未能重现科举时的辉煌。后世文人在追述晚唐史实时,将"沆瀣一气"与牛李党争、宦官专权等乱象相联系,使其逐渐演变为贬义成语。明代《古今谭概》更明确记载:"今谓奸人相结为沆瀣,盖源于此",完成了成语语义的彻底转变。

三、历史长河中的多重镜像:同名者的命运交响

在历史迷雾中,崔沆与崔瀣的形象常与其他同名人物混淆。高丽王朝时期,武臣政权领袖崔沆(1209-1257)与学者崔瀣(1287-1340)的生平,就常被误植为唐代师生。前者以抗蒙闻名却暴虐无道,后者则编纂《东人之文》开创朝鲜汉文学新纪元,两人与唐代师生毫无关联。

这种时空错位恰恰印证了历史记忆的选择性。当我们在《高丽史》中读到武臣崔沆"清洗异己,诛杀朴暄、周肃等官员"时,与唐代崔沆"清俭持家,一介不取"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学者崔瀣"以文章显于东方"的成就,又与唐代崔瀣的宦途失意构成历史回响。这些同名者的命运交织,构成了东亚文化圈中独特的"崔沆崔瀣现象"。

四、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成语背后的历史智慧

站在当代视角回望,"沆瀣一气"的演变轨迹揭示了三个文化密码:其一,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常随时代变迁,如同唐代"沆瀣"的清辉意象,在晚唐政治语境中逐渐黯淡;其二,历史记忆具有重构性,明代文人对晚唐乱象的批判,通过成语的语义固化完成了集体记忆的塑造;其三,师生关系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本质超越功利联结,正如崔沆赠玉佩时所言:"玉之坚白,在质不在饰",道出了中华文化中师道传承的真谛。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保存着唐代进士题名碑。当游人抚摸"崔瀣"二字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平凡的名字曾引发千年文化涟漪。从长安城的师生佳话到成语典故的贬义流变,崔沆与崔瀣的故事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华文化中语言、历史与现实的复杂互动。这启示我们:解读传统文化符号时,既要穿透成语的现代表层,更要探寻其背后的历史经纬,方能在文化传承中汲取真正的智慧。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秦翰是太监吗?——从历史记载看北宋宦官名将的传奇人生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