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夷陵之战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究竟该不该发动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爆发于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为争夺荆州进行的一次正面交锋。战争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发起的,最终的结果却以他的惨败而告终。经此一役,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彻底失去了收复荆南三郡的可能,复兴汉室、一统天下的宏愿也变得更加虚无缥缈。
后世对于刘备是否应该发动夷陵之战众说纷纭,也诞生出很多类似于“假如没有夷陵之战蜀汉能否一统天下”的假说。其实在笔者看来,夷陵之战是历史大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生不会不以刘备的个人意愿为转移。换句简单的话说,站在战争的岔路口,刘备他没得选择。细说之前让我们先从头捋一下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国运之战。
生逢乱世木难支,回首山河已是秋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19年关羽对曹魏开启的北伐。这一年,关羽雄踞荆州,刘备远在益州。前者在未能与后者形成紧密呼应的情况下贸然对曹魏发动了攻势。同年十二月荆州军团在短暂的“威震华夏”后就迎来了全线溃败,关羽父子被东吴俘虏斩首。
在关羽北伐之前,刘备已经遣孟达攻取了上庸三郡,蜀汉的势力达到了历史巅峰,刘备似乎一度拥有了问鼎天下的可能。但丢失荆州后,刘备留在荆州的辅政班底如关平、周仓、王累等皆战死,糜芳、博士仁、潘浚等皆投降。至此荆州三郡完全易手,五万兵团军全军覆没。这对于刚刚走上巅峰的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事情到此远未结束,丢失荆州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连锁,包括孟达降曹、张飞身死等事件持续削弱蜀汉实力。直到公元221年刘备赌上国祚发动了东征,在夷陵迎来了与东吴的最终决战。
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弱未敢弃汉祚
梳理完这条时间线,我们会发现,蜀汉在发动夷陵之战前,最大的损耗是失去了荆州。这里多说一句,荆州可以算是蜀汉的核心利益,而关羽不是。这块土地对于刘备集团的意义极为重要,把它说成是蜀汉的国运一点都不夸张。
首先,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前半生漂泊无依的皇叔是从来到荆州后才完成了质变。他用尽后半辈子所有的力气收服了荆州士族,由此才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兵源和物产。所以荆州之于刘备,就像江南之于历代封建王朝,是丢不起的。更重要的是,刘备刚入主益州不久,和益州当地的门阀士族还没有完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还存在不小的嫌隙,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就是刘备唯一的转圜。
其次,荆州是当时天下版图中的战略要冲,对于蜀汉这个力量薄弱的小朝廷尤为重要。彼时蜀汉虽然已取得益州,但无可奈何益州地势天险,大军和粮草的运输成本太高。凭益州守成尚可,取天下实在困难。早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阐明了荆州的重要性,在例如像刘备这种对于北伐复汉抱有毕生热情的“蜀汉一代”眼中,荆州是进击中原的不二中心。所以失去荆州的代价是一个政治家所无法承受的。
综上所述,刘备为夺回荆州而发动的夷陵之战,起码在战略动机上是合理的。这位征战一生的老辣军阀何尝不知此刻的蜀汉有多么的艰难。荆州丢失后,吴蜀两国的国力体量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伐吴要担负很大的实际风险。但作为蜀汉皇帝,无论他是否愿意,这一仗他都不得不打。下面就让我们细述一下究竟都是谁裹挟住了皇叔的意愿,逼他走出了这步不得已而为之的险棋。
一.蜀汉内部主战派过于强硬,间接影响国策。
纵观刘备的奋斗史,他所创立的集团大致分为三个派系,即最早追随刘备的原从派,如关羽、张飞等;主政荆州时形成的荆州派,如黄忠、马谡等;还有取代刘璋占据益州后形成的益州派,如李严、吴懿等。夷陵之战刚好处于三大派系力量此消彼长的交接点:元从派因为关羽、张飞的陨落几乎名存实亡。益州派因为刚刚归降刘备还未受到太多重用。所以此时蜀汉朝廷的绝对话语权几乎都掌握在荆州派的手中。不夺回荆州,你问问这些本土人答不答应。
其实在丢失荆州之前,蜀汉大军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胜利:先是反客为主拿下刘璋经营两代的益州,实力大增。而后又在汉中之战重创曹军,斩首上将夏侯渊。继而挥师东进,一口气吃下上庸三郡。所以即便关羽兵败,此时远在益州的汉军也可谓士气高昂,军威鼎盛,这给了蜀汉军方强硬的资本。反观东吴,此时周瑜、吕蒙和鲁肃都相继离世,陆逊并未展露头角,一副后继乏人的姿态。
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蜀汉朝野对于背信弃义的东吴形成了强烈的主战欲望,而作为君主的刘备自然无法忽视这些声音,甚至要对这股呼声做出妥协,因为在帝王心中朝廷内部的团结稳定自然高于一切。千年之后也有一个叫蒋公的拦着丧家之人去收复失地,结果在西安直接让人家给逼宫了。虽然物是人非,但道理是一样的。
二.魏吴暗中观察,蜀汉不能露怯。
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力,那就是曹魏。在曹魏眼中,无论是东吴还是西蜀,都不该活。不可否认吴蜀相争对曹魏最有利。但很多人忽略了吴蜀不争,对蜀汉最有害。战争爆发后曹魏一直秉持着谁势弱他就去咬谁一口的原则,力图将三国变为两国。所以此刻的沉默就代表着气虚,如果丢失荆州后蜀汉默不作声,曹魏就会判断蜀汉已经势衰怯战,他们就会妄图夺回汉中,从北面赋予压力。同理,在东吴眼中,如果连丢失荆州蜀汉都可以忍耐,那么这个政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不配为盟友。那么在他灭亡之前,东吴就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于是东吴继续西进蚕食蜀汉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
所以,蜀汉所面临的“国际局势”让它无法不对丢失荆州做出反应。当隐忍和韬光有可能会引发更加微妙的恶劣效应时,“以战止战”就变成了近乎唯一的选择。
三.刘备的政治抱负成为了倾斜战争天秤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去必战不可的内因和外因,最后一个能裹挟刘备意愿的人竟也是他自己。《三国志》作为三国时期唯一的官方史料对刘备有着极高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试想一个如汉高祖刘邦一样的人物,心中必定存有海阔山高的志向。英雄向来不惧怕失败,但绝不甘心平庸。从27岁涿郡起兵开始,刘备就已经把他的人生全部献给了光复汉室的宏愿,在数次血雨腥风的人生沉浮中追逐一统中原的梦想。无可奈何光阴似箭,转瞬他就到了花甲之龄。不管当初的那一腔热血是否还在,他都必须逼迫自己抖擞精神,在有生之年为这个国家、为自己的后人做出些安排了。
在刘备眼里,本就不存在什么孙刘联盟,他要的是整个天下。刘备是英雄,但他从来不是君子。凭本事借来的荆州,在刘备心中从来没有奉还二字。不仅不会还,等到他平定雍凉,权衡攻取长安的利弊之后,甚至会调转枪头,先行吞掉吴国,以此来增加蜀汉体量,做与北边的曹魏长期划江抗衡的准备。唯有此,方可以最小的代价兴复汉室。关羽丢掉的荆州必须趁着孙权立足未稳把它夺回来,不然假以时年荆州被孙权经营的固若金汤,再想取回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联盟不如合体。为了兴复汉室,延续汉家国祚,不妨就利用这个出师有名的机会先行灭掉东吴,也算刘备在有生之年为后继人做最后一搏吧。
如此看来,当荆州之败已成定局时,发动夷陵之战也就成为了刘备唯一的选择。这个决定于内于外皆可利国,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但刘备唯一的错误,就是让自己的大军输太惨了。前面说过,吴蜀相争本身就是不同体量之间的斗法,蜀国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但当权者完全有机会将失败的筹码降至最低,可刘老板恰恰豪赌上了蜀汉的所有。或许在那个旌旗猎猎的黄昏,当大军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的一瞬间,他也恍惚的憧憬过胜利,并暗暗下了一个不该下的决心吧。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血缘、利益与忠诚的博弈:刘备与糜芳关系的多维解构在三国乱世中,刘备与糜芳的关系堪称复杂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作为刘备妻兄、创业元老,糜芳最终选择背叛蜀汉投降东吴,这一戏剧性转折背后,隐藏着权力结构、家族利益与个...
刘备 2025-09-01 诸葛亮八阵图之谜:黄承彦的“破阵”与三国权谋的深层博弈在《三国演义》的传奇叙事中,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堪称“以一敌万”的军事神话。当东吴名将陆逊率十万精兵追击刘备至夔门时,这座由巨石堆砌的神秘阵法瞬间将其困住,令其“...
诸葛亮 刘备 2025-08-19 公孙瓒为何“放手”赵云:乱世中的人才博弈与命运抉择汉末群雄割据之际,公孙瓒与刘备的同窗情谊,意外成为赵云人生转折的起点。这位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常山名将,从公孙瓒麾下转投刘备阵营的过程,绝非简单的“赠予”或“背...
赵云 刘备 2025-08-15 文聘为何未追随刘备:立场、性格与历史抉择的交织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广纳贤才,但荆州名将文聘却始终未入其麾下,反而成为曹魏的得力战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是立场对立、性格差异与时代洪流...
刘备 2025-08-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