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王经:曹魏末年的忠烈悲歌

王经:曹魏末年的忠烈悲歌

时间:2025-09-25 18:28:4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王经(?—260年),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东南)人,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一位极具悲剧色彩的忠臣。他出身寒微,凭借才学与忠诚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却因坚守道义而殒命,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曹魏政权由盛转衰的动荡历程。

寒门贵子:从农家子弟到朝堂重臣

王经出身于冀州清河郡的农民家庭,早年家境贫寒,却以勤学与才智成为冀州名士。同乡崔林赏识其才华,举荐他步入仕途。初任郡守时,其母曾警示:“农家子弟官至二千石已属殊荣,切莫贪恋权位。”但王经未听从劝诫,继续在宦海沉浮。

正始年间,大将军曹爽命王经携布绢二十匹赴吴国贸易,王经却弃官返乡。其母怒责其擅离职守,杖责五十,曹爽得知后未加追究。这段经历既展现了王经的耿直,也暗示了他与曹爽集团的疏离。此后,他历任江夏太守、雍州刺史,逐步跻身曹魏核心权力圈。

洮河之败:军事经验的惨痛代价

正元二年(255年),蜀汉姜维趁司马师新亡、司马昭根基未稳之际,率数万大军北伐。时任雍州刺史的王经率军迎击,却因轻敌冒进陷入绝境。他误判蜀军疲敝,违背征西将军陈泰“固守狄道、待援反攻”的部署,贸然出击洮河故关,结果遭蜀军围歼。此役魏军损失惨重,仅溺亡者就达万余人,王经仅率万余残部退守狄道。

危急时刻,陈泰与邓艾率援军驰援,通过声东击西的战术瓦解蜀军围困。王经虽最终守住狄道,但此次惨败暴露其军事经验的不足,也为他日后被召回洛阳埋下伏笔。战后,他转任司隶校尉、尚书,成为魏帝曹髦近臣。

甘露之变:以死殉国的忠臣绝唱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决心拼死一搏。他召见王经、王沈、王业三人,痛陈:“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宣布将亲自率兵讨伐。王经力谏:“权柄在司马氏已久,朝廷内外皆为其效命,陛下以弱兵抗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曹髦决意赴死,掷诏于地:“纵死何惧,况未必死乎!”

王沈、王业为自保,向司马昭告密,而王经拒绝同流合污。曹髦被弑后,司马昭以“未及时告急”为由逮捕王经及其母。临刑前,王经向母亲谢罪,其母却含笑而言:“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何憾之有?”母子二人慷慨赴死,震动洛阳城。

历史回响:忠烈气节与权力博弈的缩影

王经的悲剧,本质上是曹魏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出身寒门,却以忠诚与才干获得曹爽、曹髦两代君主的信任;他缺乏军事经验,却在洮河之战中展现出坚韧的守城意志;他明知讨伐司马昭是死路,仍选择以死明志。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与蒋济、高柔等老臣的妥协形成鲜明对比。

《三国志》虽未为王经立传,但《世说新语》《汉晋春秋》等史料均记载其事迹。后世史家称他与东汉李云为“清河双忠”,清同治年间更建“双忠祠”以纪念。司马炎篡魏后,下诏表彰王经“坚守志向”,赐其孙为郎中,这或许是对这位忠臣最后的慰藉。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