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天命九年(1624)后金统治者对归附的蒙古部众,按八旗组织原则在其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编制旗分,后复以此办法陆续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蒙古返归中国后,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
盟(蒙语:аймаг)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原由盟内各旗札萨克在会盟时推举,后改由理藩院就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请皇帝派人兼摄。喀尔喀蒙古各盟是在部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部长又是盟长。
旗(蒙语:хошуу)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旗是经过编织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任命札萨克形成的。任命札萨克时,不但要考虑在部内的影响及地位,而且还要考虑对清廷是否忠顺有功。
渊源
清代盟旗制度的渊源,是蒙古族原有的鄂托克、艾马克社会组织,“楚固拉干”的集会,以及努尔哈赤时期创建的满洲八旗制度。
明清之际,我国蒙古族正经历着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蒙古族居住地区形成的各部,实际上就是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各个封建领主集团。每个封建领主都拥有一定的领地和“阿寅勒”(牧户)。
大领地叫做“兀鲁思”,由大的部落集团构成,并以该集团中强大部落名称为该兀鲁思名称。兀鲁思可以分成若干互相联合的、大的阿寅勒群,这些阿寅勒群在一块共同的土地上游牧,由这块土地的世袭领主做首领,该首领隶属于兀鲁思领主,人们称这种阿寅勒联合体为“鄂托克”。
所以,鄂托克是一块小领地上的地缘结合体,是明清之际我国蒙古族社会中的基层组织,所有蒙古人都必须加入。在鄂托克中,一家一户的阿寅勒是基本的经济单位,他们要提供赋税和兵役。鄂托克又是一个军事组织单位,由鄂托克成员中的壮丁组成的武装集团叫“和硕”。每一个鄂托克根据人口多少,提供人数不等的和硕队伍。
兀鲁思除了分成若干鄂托克外,还可以分成若干“艾马克”。爱马克是游牧于同一地区的同族“阿寅勒”(牧民)集团,是部落的分支,是近亲家族的结合。爱马克也必须要有共同的牧地,否则某一集团就不能称为爱马克。爱马克和鄂托克的主要区别是:爱马克不仅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必须属于同一的亲族集团。
鄂托克则只以地缘关系为基础,阿寅勒之间不一定存在着亲族关系。爱马克本身的大小,彼此之间可以相差十分悬殊。有时,一个爱马克就是一个鄂托克,甚至是一个兀鲁思;有时,几个爱马克才构成一个鄂托克。由于鄂托克经常以处于支配地位的爱马克命名,所以,在实际中,爱马克和鄂托克两词常常互相代用。
明清之际我国蒙古族社会中,在大小封建主之间,还存在一种集会叫“楚固拉干”。这种集会不是一种常设机构,集会地点、参加人员也都不固定,而是由参加集会的封建领主根据彼此间的关系事先商定。集会规模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有时在一个兀鲁思内部进行,有时在几个兀鲁思之间召开。
楚固拉干盟会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是调解彼此间的关系,或是商讨重要的行政、立法事项,或是建立军事和贸易方面的盟约。蒙古族社会中鄂托克、爱马克和楚固拉干的存在,为清朝在蒙古地区建立盟旗制度奠定了基础。
建立
1636年,后金改元为清,是蒙古各部从后金的盟友变为清朝的属臣的开始。林丹汗的覆灭,表明蒙古社会政治核心的崩溃,清朝的迫切任务是迅速填补这个空白,代之以自己的制度和秩序,把蒙古的力量重新组织起来。清朝在蒙古的制度建设方面必须要考虑三个因素:
其一是必须建立社会秩序,建立行政区划和各级行政管理组织;
其二是制度的建设必须与蒙古社会传统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其三是蒙古地方组织只能属于中央,而不能产生与中央相抗衡的新的政治核心的基础,因而在制度设计上要采取必要的分割和羁縻措施。于是就有了盟旗制度在蒙古的实施。
旗分两类:
①清中央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统称内属蒙古,共61旗。
②清中央理藩院监督的札萨克旗,统称外藩蒙古,共201旗。札萨克旗又有内、外之分。
废除
盟旗制度使蒙古族人民不能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在明代封建主长期内讧之后,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过一定作用外,基本上妨碍了蒙古族的进步和发展。1949年后,盟旗制度已彻底废除,仅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专区,旗相当于县,内蒙古自治区采用盟旗称谓的有3盟、49旗以及3个自治旗。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江苏扬州仪征人,是清朝中期一位集学者、官员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傅,以勤...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9-18 奏折制度:清代皇权运作的精密齿轮奏折制度作为清代特有的官文书体系,自康熙年间萌芽至乾隆年间定型,贯穿整个清朝统治周期,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技术载体。这一制度通过“点对点”的保密通信机制,将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18 讷亲与甄嬛:宗亲纽带下的权力交织在清宫剧《甄嬛传》及其衍生作品中,甄嬛作为核心人物,其历史原型为清雍正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而讷亲,这位活跃于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恰是钮祜禄氏家族的显赫成员。...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18 大小和卓:叛乱烽烟中的末路悲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阿富汗巴达克山境内的柴扎卜山谷,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草草掩埋于土墙之下。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小和卓霍集占——这对曾煽动南疆十万部众叛乱...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大和卓 2025-09-15 岳钟琪为何不反清:家族、现实与政治的交织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裔,本应是反清复明的天然旗帜,却始终对清廷忠心耿耿,甚至在面对策反时主动告密,最终在乾隆朝仍获重用。这一看似矛盾的选择,实...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岳飞 2025-09-12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疆域整合与伊犁将军的设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着大小和卓兄弟的败亡,一场持续三年的叛乱在葱岭以东的南疆大地落下帷幕。这场由白山派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不仅考验着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小和卓 2025-09-12 乾隆帝皇位传承:十五子永琰的继位之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共有十七位皇子,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并非嫡长子或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 张东官与刘善东:跨越时空的厨艺传奇与历史迷雾在中国烹饪史上,张东官与刘善东是两位常被提及的名字,但他们的故事却因历史记载的模糊与文艺创作的演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位是乾隆御膳房的“江南第一名厨”,一...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 叶天士医学著作:温病学派的奠基与临床智慧的结晶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江南地区温热病肆虐,传统“伤寒论”体系难以应对时疫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代名医叶天士(1666—1745)以“天医星”之誉崛起,其医学著作不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9-10 薛生白的医学著作:温病学派的璀璨明珠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南园俞家桥畔的扫叶庄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正伏案修订医书。他便是与叶天士齐名的温病大家薛生白(薛雪),其笔下《湿热病篇》的条文,正以“三禁”原...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叶天士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