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清朝 >  乾隆的用人之道:讷亲为何从“股肱之臣”沦为阶下囚?

乾隆的用人之道:讷亲为何从“股肱之臣”沦为阶下囚?

时间:2025-11-10 18:14:46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清军久攻不下。乾隆帝急调首席军机大臣讷亲为经略大臣,统帅三军平叛。然而,这位出身钮祜禄氏、曾被乾隆视为“股肱之臣”的权臣,却在战场上屡屡失利,最终被押解回京,用祖父遏必隆的遗刀自尽。这场悲剧背后,既折射出乾隆帝的用人逻辑,也揭示了讷亲从“宠臣”到“弃子”的必然结局。

一、出身显赫:讷亲的“政治资本”

讷亲的家族背景堪称“顶级配置”:其曾祖父额亦都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祖父遏必隆是康熙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姑母为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父亲尹德官至领侍卫内大臣。这样的家世,使讷亲自幼便笼罩在“皇亲国戚”的光环下。

雍正五年(1727年),讷亲承袭二等公爵位,入军机处行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临终前将讷亲列为顾命大臣,与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共同辅佐乾隆。乾隆即位后,讷亲的仕途更是一路飙升:从镶白旗满洲都统到领侍卫内大臣,再到兵部、吏部尚书,最终在乾隆十年(1745年)成为首席军机大臣,位列百官之首。

乾隆对讷亲的器重,既源于其家族背景,也因讷亲本人“清廉能干”的形象。史载讷亲“居第巨獒缚扉侧,绝无车马迹”,其廉洁自律在贪腐横行的官场中尤为罕见。此外,讷亲处理政务“不模棱,不推诿”,符合乾隆对“能臣”的期待。

二、乾隆的用人逻辑:平衡与制衡

乾隆提拔讷亲,更深层的政治目的是平衡朝中势力。当时,朝中以张廷玉、鄂尔泰为首的“汉党”与“满党”争斗激烈,乾隆需培养亲信以制衡两派。讷亲作为钮祜禄氏代表,既未卷入鄂、张党争,又与乾隆有伴读之谊,成为理想人选。

乾隆九年(1744年),讷亲奉命巡查河南、江南、山东军务,直言南阳、苏淞两镇“管理松懈”,并批评地方官“惟责贡赋,浮文常多,实意殊少”。这些建议得到乾隆重视,进一步巩固了其“能臣”形象。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讷亲越过张廷玉成为首席军机大臣,标志着乾隆对朝中势力的重新洗牌。

然而,乾隆的用人并非一味信任。他深知“权臣”的威胁,因此对讷亲既重用又防范。例如,乾隆虽让讷亲统领军机处,但关键事务仍需与其他大臣共议,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三、金川之败:讷亲的“能力短板”暴露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叛乱爆发。乾隆原计划由川陕总督张广泗平叛,但战事不顺,遂急调讷亲为经略大臣。这一决策暴露了乾隆的用人失误:讷亲虽为军机大臣,却毫无军事经验。

讷亲到任后,表现出三大致命缺陷:

刚愎自用:他无视张广泗等前线将领的建议,强行下令进攻昔岭等险要地带,导致清军损兵折将。

推诿责任:战败后,讷亲将责任推给张广泗,甚至向乾隆谎报军情,称“贼势已衰,可速进兵”,实则军心涣散。

畏战怯敌:面对乾隆催战,讷亲“阳奉阴违”,不敢再发动大规模进攻,导致战事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讷亲与张广泗的内斗愈演愈烈。张广泗原对讷亲“俯首帖耳”,但见其无能后,转而轻视并掣肘,使前线指挥陷入混乱。

四、从宠臣到弃子:乾隆的“政治清算”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忍无可忍,将讷亲、张广泗召回京师。此时,富察皇后病逝,乾隆情绪低落,对讷亲的失望更添几分。他命大学士傅恒接替讷亲,并派名将岳钟琪协助,最终迫使莎罗奔投降。

讷亲回京后,被议罪“渎职误国”。乾隆虽知自己用人失误,但为维护皇权尊严,必须将责任归咎于讷亲。最终,乾隆下令让讷亲用祖父遏必隆的遗刀自尽,既全其颜面,又警示朝臣。

讷亲之死,本质是乾隆“集权逻辑”的产物。乾隆需要讷亲平衡朝中势力,但绝不容许其威胁皇权。当讷亲从“工具”变为“负担”时,乾隆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

五、历史镜鉴:权力场的“生存法则”

讷亲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王朝权力场的残酷逻辑:

能力与职位的匹配:讷亲虽清廉能干,但军事无能使其成为战败的替罪羊。

皇权至上的铁律:在乾隆眼中,讷亲的家族背景、个人能力均服务于皇权,一旦失效,便被彻底清除。

政治博弈的代价:讷亲试图在党争中保持中立,却因站错队(支持乾隆打压鄂、张)而被迫卷入更深漩涡。

讷亲从“股肱之臣”到“阶下囚”的历程,恰是乾隆集权手段的缩影。这场权力游戏没有赢家,只有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在皇权的阴影下演绎着各自的悲剧。

人物: 乾隆 莎罗奔 分享 上一篇: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篇: 雍正两道密旨:为乾隆六十三年皇权筑起铜墙铁壁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