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开启了赵国军事上的强盛之路,赵武灵王先后击败北方的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开辟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并五伐中山攻灭其国,在楚国继续沉沦、齐国遭受乐毅五国伐齐差点亡国的情形之下,赵国逐渐成为军事上唯一可以与强秦匹敌的强国,赵惠文王时期赵奢和廉颇分别在阏与之战和几之战中两次击败秦军,赵国也由此成为关东六国对抗强秦的领头羊。
赵国军事上的强势和其名将辈出有一定关系,战国四大名将中秦国有白起和王翦,赵国有廉颇和李牧,秦赵两国可谓平分秋色,特别是李牧堪称是赵国最后的名将,在战国后期秦国实力一骑绝尘的大势之下,李牧连续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并在井陉之战中挡住了王翦大军的兵锋,可以说有李牧这个钢铁长城在,秦国想要攻灭赵国绝非易事,当时在位的赵王迁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可是他为何还是中了秦国离间之计,自毁长城杀了李牧?一为军权,二为王权。
第一,赵国有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骑兵部队也就是战国四大强兵之一的赵边骑,而这支骑兵正是掌握在李牧之手,之前赵国有名将廉颇、庞煖、乐乘等人在,和六国争锋还用不上李牧和他的赵边骑,加上北方匈奴对赵国的威胁也很大,所以李牧得以长期镇守代地和匈奴作战,不过随着廉颇和乐乘出走,庞煖老迈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的时候,李牧和赵边骑主力南撤开始参与对秦作战。
但是李牧和赵王之间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李牧长期执掌赵边骑,赵王对赵边骑的掌控力度远不如李牧,而且李牧之前因为对匈奴作战时示敌以弱被赵王以为怯战把他调回邯郸,以其他人代掌赵边骑,在屡次作战失利后不得已又重新启用李牧,李牧却称病不出,直到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得到赵王同意后才重新执掌赵边骑。
所以李牧在赵边骑中的威望是相当的高,而且李牧之前就有抗命不尊的先例,一句话有李牧在赵王没那么容易指挥得动赵边骑这支强兵。
另外一方面,赵王迁和李牧在如何应对秦军攻势上也存在不小的分歧:秦国兵分两路攻打赵国,李牧的根基在代北,所以他主张集结兵力在北路迎敌以破秦军,赵王迁则认为邯郸是重中之重,要李牧放弃代北回援邯郸,双方这种战略层面的分歧一时之间很难化解,以李牧的个性随着战局的发展,他有可能再来一次抗命不尊,这是赵王无法接受的。
很多人认为怎么赵国的国君如此不堪,之前有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离间之计以赵括换下廉颇导致长平之战的大败,这一次赵王迁又不长记性再次中了秦国离间之计,以赵葱、颜聚换下李牧和司马尚,导致李牧被杀,赵国也因此亡国。事实上赵王迁应该没有这么傻,他之所以中计有可能是顺水推舟为了夺回李牧手中骁勇的赵边骑的军权。
赵王迁此举其实和之前秦昭襄王逼杀白起类似,仅仅因为范雎的谗言和白起的抗命,秦昭襄王就逼杀了白起?恐怕未必,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虽然秦王驱逐四贵并从宣太后手中夺回了王权,但是军权却主要还是掌握在白起和司马梗等人之手,而白起、司马梗和朝中旧势力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收回军权的渴望使得秦昭襄王终于对白起起了杀心,赵王迁临阵换下李牧同样也是为了夺回对赵边骑的控制权!
第二,如果说军权只是诱因之一,那么王权的威胁则促使赵王迁痛下决心要换下李牧,为什么这么说?《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赵武灵王之后的世系分别是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也就是赵王迁),赵悼襄王原本有嫡子赵嘉,赵王迁的生母赵悼倡后原本是邯郸城一位以歌舞娱人的倡女,先嫁与赵国宗室,其夫死后寡居,赵悼襄王爱其貌美而娶之,生下赵迁之后日益得宠,最后发展到赵悼襄王废太子赵嘉而改立赵迁为太子,而赵迁的人品一般般,《资治通鉴》称:“迁素以无行闻于国。”
当初赵悼襄王纳赵迁之母时,李牧以其出身不正、又先嫁于宗室扰乱宗族血脉为由提出明确反对,后来赵悼襄王废赵嘉立赵迁为太子时李牧又再次反对,也就是说李牧一直是赵迁政治上的对手赵嘉的支持者。
赵迁虽即赵王位,但赵国朝野支持和同情赵嘉的不在少数,在内忧外患和朝局动乱之时对赵王迁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由不得赵王迁不对自己这位王兄心生警惕,李牧手握重兵又是赵嘉的支持者,更是让赵王迁不安。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秦军攻破邯郸后赵嘉流亡到李牧的根基之地代郡自立为王,由此来看赵嘉和李牧的关系确实密切,赵王迁对李牧并不信任和心存警惕之心并不是无稽之谈,李牧加上赵嘉足够对赵王迁的王权构成威胁,这是赵王迁要剥夺李牧兵权的另外一个原因。
秦国的离间之计看似并不高明,秦国贿赂了赵国相国郭开诬陷李牧私通秦国想要谋反,李牧在赵国为将数十年,如果要谋反早就谋反了,但是秦国却很聪明,因为只有谋反这样的大罪才有可能将李牧彻底打到,一般的罪名还真奈何不了李牧,对赵王迁来说李牧是否通敌并不重要,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堂而皇之足够可以解除李牧兵权的借口和理由,秦国恰好提供了他需要的理由。
所以赵王迁解除李牧兵权并杀之,表面看来是其昏庸无能自毁长城错杀良将,然而原因却远非这么简单,夺回赵边骑的兵权和消除对自己王权的威胁才是背后最现实也是最真实的原因,而李牧到死都没看明白,或许他还以为赵王迁是真的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
可是赵王迁忘了一点,以秦国兵威之盛,不要说赵国,整个六国当时也只有李牧一人才可与秦国抗衡,没有了李牧,赵国还有谁能挡住王翦?果然李牧一死,只用了三个月王翦大军就大败赵军攻破了邯郸,赵国灭亡。
司南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雏形,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向装置。其诞生不仅标志着人类对地球磁场认知的突破,更成为后世航海、军事、地理探索等领域的基石。根据...
启 2025-09-12 麦哲伦到过中国吗?历史真相与航海轨迹的双重验证在人类航海史上,费尔南多·麦哲伦的名字始终与“首次环球航行”紧密相连。这位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于1519年从西班牙启程,历经三年艰险,最终由“维多利亚号”完成...
启 2025-09-11 文武兼资的仁君典范:解码宋太祖赵匡胤的多面人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的传奇开篇,以“杯酒释兵权”的智慧收尾,其人生轨迹既充满戏剧性转折,又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启示。这位终结五代乱世的开国之...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启 2025-09-11 泓水之战:千年古战场的现实启示公元前638年的泓水河畔,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面对渡河未竟的楚军严守“不鼓不成列”的古礼,最终以惨败收场。这场看似规模不大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宋国争霸中原的野...
宋襄公 启 2025-09-11 鲁肃与孙权:乱世中的君臣相知与战略共谋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周武王在位年数考:从牧野烽火到礼乐初兴的王朝奠基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战鼓震天,周武王姬发率领联军以五万之众击溃商纣王七十万大军,这场决定华夏文明走向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更开启了西周八...
启 商纣王 2025-09-09 明朝中央官制:内阁六部制下的权力架构明朝(1368年—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中,中央官制以“内阁六部制”为核...
启 2025-09-08 巨然: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宗师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长河中,巨然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作为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僧人画家,他以独特的江南山水笔墨语言,与师父董源共同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被后世尊为“...
启 2025-09-05 霍尔巴赫“人是自然产物”:机械唯物论下的自然与人性之思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星空中,保尔·昂利·霍尔巴赫以“唯物主义的圣经”《自然的体系》为武器,将“人是自然产物”的论断刻入哲学史册。这一观点不仅是对神学创世论的...
启 2025-09-05 泰伯至寿梦:吴国五百年血脉中的礼让与雄图在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吴国的历史如太湖之水般浩荡绵延。从泰伯“断发文身”建立句吴,到寿梦“始称吴王”开启霸业,这段跨越五百年的传奇,不仅是一部家族传承史,更是...
启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