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攻秦之战,或称五国攻秦之战,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进入战国中期后,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强,至秦惠文王嬴驷在位秦简,秦国已完全占据关中,并在河东占据了汾阴、皮氏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据了函谷关、陕城等重要关塞,控制了关中左中原的战略走廊,秦军进可攻、退可守,遂引起山东各国严重不安,开始策划“合纵”联合制秦,自后山东各国先后发动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其中两胜一败、两次无功而返。
第一次: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联军战败
面对山东各国合纵,秦惠文王重用张仪以连横破之,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不成,秦遂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夺取曲沃、平周,企图破魏就范。后又攻取韩国的鄢陵、义渠的郁郅。
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由于秦国的东扩和张仪的连横,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魏惠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推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自侧背进攻秦国,形成前后夹击之效。
面对气势汹汹的联军,秦国赠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给义渠,化解背后威胁,然后集中全力在函谷关迎战联军。联军方面,楚、燕两国因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结果被击败。与此同时,义渠反应过来,趁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秦军战败,不过这次战败并未影响大局。
周慎靓王四年(前317年),庶长樗里疾率领秦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联军主力魏军8.2万、赵军13万,联军败退观泽,秦军追击又于观泽败韩军,斩首超三万,俘虏韩将鲮申差。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就此失败。
第二次:齐、韩、魏、赵、宋五国合纵,攻破函谷关
秦国虽取得了上述战争的胜利,但当时秦国面临的局面却相当危险,一个处理不慎,“商鞅变法”以来的成果,或许就会毁于一旦。因此,为了避免引起列国更为剧烈的反弹,重蹈先前的危机,秦国开始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南北两端。
此后,秦国先灭巴蜀、后攻义渠,在实现富国强兵的同时,消除了背后威胁,并从南方对楚国形成了侧翼包围之势。至此,秦国才再度谋求东出,开始频繁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先后攻占武遂、穰城、蒲阪、晋阳、封陵、襄城等地。
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于是当孟尝君田文于齐闵王三年(前298年)返回齐国为相后,趁秦军久战疲惫之际,发起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由齐国大将匡章统帅联军,攻至秦国函谷关前,后赵、宋两国也参与合纵。
这次战争历时三年,由于秦国过于轻敌(秦军甚至兵出武关攻打楚国),而司马错仍在蜀地率军平叛,再加上秦国内部政局不稳(季君之乱、蜀地叛乱、樗里疾病逝)等原因,秦军最终战败,联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第三次:齐、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无功而返
秦军战败后,再度休养生息,同时与楚、齐交好。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国趁楚国无力、齐国无暇关注中原之际,再度大举进攻韩魏,并于次年的“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数年内接连攻占韩国的宛、邓和魏国的桓、轵等大小61座城邑,韩魏两国日衰。
之后,秦昭襄王于益阳自称“西帝”,而尊齐湣王为“东帝”,从而意图瓦解齐国与列国关系。中原各国深怕齐秦两国联手,从东西两面夹击列国,于是魏赵两国合谋派李兑联合各国共同反秦,而苏秦也前往齐国说服齐湣王自去帝号,与列国联手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以便乘机兼并宋国。
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然而诸侯联军却各怀鬼胎,联军进逼至荥阳、成皋一带后,便相互观望、不肯首攻。而秦国为破坏五国联盟,遂也自去帝号,并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
这边联军刚刚撤走,那边中原各国便又陷入了混战之中,齐、赵、魏三国为争夺宋国而大打出手,而齐国在击败魏、赵两国后,最终吞并宋国,但齐国也就此失去了楚国和三晋的支持,最终导致齐国被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大败,差点就此亡国。
第四次:魏、赵、韩、楚、燕五国合纵,秦国退回函谷关
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秦国在与赵国的“阏与之战”中战败,后范雎入秦建议昭襄王实行“远交近攻”之策。于是,秦国先在“鄢郢之战”中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国都;又在“华阳之战”中歼灭魏、赵联军15万,夺取南阳地区;后又在“长平之战”中歼灭战赵国大军45万。
“长平之战”后,赵国本以割让六城为条件与秦国议和,但之后赵孝成王却接连交好齐、魏、楚、韩、燕等国,同时积极整军备战,准备合纵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国见赵孝成王不打算履约,随即起兵二十万攻赵,“邯郸之战”爆发,双方激战三年,秦军不仅未能攻克邯郸,反而由于魏、楚两国援军的到来而战败。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再度大举进攻魏国,魏国则以信陵君为将,信陵君又向列国求援,赵、韩、楚、燕纷纷出兵救魏,魏无忌于是率领五国联军,于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将蒙骜战败而逃。
信陵君率领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出关迎战。此战后信陵君声威大震,结果反而遭到魏王猜忌被罢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获得魏王的信任,便交出兵权,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与夫人为乐。不久之后,在沉闷苦恼之中,信陵君因酒色过度死去。
第五次:赵、魏、韩、楚、卫五国合纵,无功而返
此前的战败,并未严重削弱秦军实力,秦始皇即位之后,吕不韦掌握朝中大权,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数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攻占上党郡、重建太原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
如此情形之下,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尽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组成赵、魏、韩、楚、卫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秦国由于新攻占地区太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导致前期战败,联军收复了秦国从赵国夺去的寿陵。
此后,庞煖汲取了此前联军攻打函谷关不利的教训,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直到进抵距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才遇到了吕不韦率领的秦军主力。吕不韦在分析了联军实力后,决定先集中精锐军队,突袭最为强大的楚国军队。
楚军侦查到秦国动向后,生怕被秦军击败,于是自行东撤,其余四国军队得知楚军已退,军心动摇之下,庞煖只好同意了联军的退军请求。此次合纵,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
不久,秦王政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战略至此破灭。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