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随后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对外,关羽痛失荆州,刘备惨败夷陵,国际威望一落千丈,对内,汉嘉太守黄元起兵反汉,益州郡汉族豪强雍闿联合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汉,一时之间,蜀汉政权危机四起。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先是迅速平定了黄元的叛乱,然后与东吴缔结了和平协议,解决了来自东方的威胁,接着为刘备守了2年孝,最后于公元225年发兵攻打南中的叛乱,诸葛亮在出发前,听取了马谡提的建议:以攻心为上,臣服南中少数民族。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连同路上的时间,总共也就一年时间,最终诸葛亮成功击败了南中的叛乱,斩杀了雍闿,而对于孟获,诸葛亮采取了马谡的建议,七次擒拿孟获又七次放了孟获,为的就是诚心让孟获臣服,最终诸葛亮也达到了目的,孟获归顺了诸葛亮,并且跟随诸葛亮到成都,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相当于御史大夫的副手。
诸葛亮为什么要把孟获带到成都担任官职呢?
多半还是为了让南中地区平定,想想看,把他们的首领拉到蜀汉成都担任官职,不跟做人质一样嘛,南中的少数民族自然不敢反了,自然也就臣服了,由此可以看出,七擒七纵之下,诸葛亮对南中还是有点不放心的。
除此之外,蜀汉还在南中地区设置了地方政府和驻军,以控制整个南中地区,当时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这是很大的一块地区,超了蜀汉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蜀汉在这里设置了七个郡,分别是:牂柯郡、越嶲郡、朱提郡、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兴古郡。
南中地区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除了孟获的彝族之外,还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蜀汉在这里的统治是比较薄弱的,蜀汉在南中设置了庲降都督,用来总督南中七郡的军政大事,先后有七任庲降都督,分别是: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霍弋。
事实上,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南中并没有心悦臣服,就在诸葛亮大军回师之后,南中就发生了叛乱,杀害了蜀汉的守将,第二任都督李恢就曾率军平定当地的叛乱,并且再次把当地的首领迁往成都,以控制为人质,来防止南中再次叛乱,并且蜀汉从南中征收物质作为赋税。

孟获
第三任都督张翼任职南中时,南中也发生了叛乱,南夷豪帅刘胄聚兵叛乱,被蜀汉朝廷派出马忠平定,并以马忠代替张翼镇守南中,最后一任南中都督霍弋任职期间,南中永昌郡又发生了叛乱,当地的少数民族仗着地势险要,不服从蜀汉管理,霍弋率军平定。
所以,南中地区并没有因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而得到安宁,相反南中地区的叛乱一直不断,贯穿了整个蜀汉统治时期,即使孟获在蜀汉朝廷担任高官,但南中地区那么大,又不止一个首领,而是上百个大小不等的部落,光臣服一个孟获,仍然是不行的。
公元263年,魏国18万大军攻打蜀汉,短短几个月时间,钟会就打到了剑阁关,邓艾则偷渡阴平,直接打到了成都城下,当时镇守南中的霍弋听说后,上书刘禅要率军前来救援,但被刘禅拒绝,因为刘禅已经拿定主意要投降。

诸葛亮俘虏孟获
刘禅为什么要投降?
本来还有大臣说到可以到南中暂避,但也有人反驳说道:南中一直不太肯臣服我们,如果去南中,更加会引起那里少数民族的不满,到时候还会生出叛乱。而投降东吴也不可能,最终刘禅在大臣的裹胁之下投降了邓艾。
这个时候孟获在哪里?为什么不来救援蜀汉呢?
如果说孟获一直在蜀汉朝廷担任官员的话,那他应该就在成都,诸葛亮是公元225年平定南中的,到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已经过去了38年,如果当年孟获30岁的话,那263年就已经是68岁了,这么大的年龄,还能救谁呢?也许这个时候的孟获已经去世了,毕竟连诸葛亮都去世了快30年了。
就算孟获还活着,如果孟获是在蜀汉朝廷任职,当时皇帝刘禅都投降了,孟获作为皇帝手下的官员,除了服从刘禅的命令之外,也做不了别的,只能接受皇帝刘禅的命令,一起投降邓艾了,根本不可能救援。
如果孟获在南中的话,他更不可能来救刘禅了,南中距离成都遥远,在路上都要走三四个月,再加消息传递还要一两个月,等孟获到了,这半年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这叫远水救不了近火。况且刘禅都命令南中都督霍弋不要来救援了,如果孟获擅自救援的话,那就是谋反,谁知道孟获是去救援蜀汉的,还是灭亡蜀汉的,别说救援了,霍弋都不会让孟获出南中,更不用说救援了。
最后说一点,孟获是彝族人,就算当年他臣服了诸葛亮,他本人的真实意愿也是不愿意救蜀汉,而愿意坐视不理,作为当地的首领,孟获当然也不傻,他的宗主蜀汉都打不过的,他孟获去又有什么用呢?根本就不是强大的魏国对手,就算他去也是送死。
以上是历史中的孟获,再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孟获,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臣服后,跪下来对着诸葛亮发誓:以后坚决不再谋反。注意到孟获的誓言啊,他说是不再谋反,他可没有说蜀汉有难,他来救援啊,他是臣服于蜀汉,但并不是对蜀汉忠心,他只能做到在他活着的时候不反蜀汉罢了,并不是无条件地为蜀汉卖命和忠心。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能在万军丛中取敌首级、以一敌百的猛将,既是战场上的定海神针,也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传奇。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关羽、张辽、甘宁、张飞四...
关羽 张辽 2025-10-31 孙权杀关羽的深层动因:战略抉择与政治博弈下的必然之举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却在后方遭孙权偷袭,最终败走麦城身死。这一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更引发后世对孙权决策的长期争议:他为何执意斩杀关羽?...
关羽 孙权 2025-10-31 忠义孤城:罗宪与白帝城的生死守望在三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罗宪的名字或许不如关羽、张飞般如雷贯耳,但他以两千孤军死守白帝城两年、击退东吴三万精锐的壮举,却成为蜀汉灭亡后最悲壮的注脚。这位被《晋书...
关羽 张飞 2025-10-31 忠义之剑与权谋之网:关羽拒绝扣押诸葛瑾的深层逻辑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麦城,寒风裹挟着血腥气,关羽率领三百残兵困守孤城。此时东吴使者诸葛瑾手持劝降书叩响城门,这个场景成为后世史家反复推敲的权力博弈样本。关...
关羽 诸葛瑾 2025-10-30 江夏铁闸:被低估的三国守城宗师文聘的传奇人生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宏大叙事中,文聘的名字常被关羽、张飞等传奇名将掩盖。这位出身荆州宛县的将领,以江夏太守之职镇守曹魏东南门户三十余载,其军事生涯堪称一部&...
关羽 张飞 2025-10-30 忠义双全的终章:关羽家族覆灭与张飞家族存续的深层逻辑公元263年冬,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这场看似平静的权力交接背后,却暗藏着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命运:关羽满门被灭,而张飞家族却得以...
关羽 刘禅 2025-10-30 襄樊之困:孟达拒援关羽背后的权力博弈与人性抉择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之战爆发,关羽以荆州之兵北伐曹魏,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关键时刻因后方失守、盟友背刺而功败垂成。这场战役中,驻守上庸的孟达拒...
关羽 2025-10-29 荆州之殇:关羽失守背后的多重困局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的战鼓尚未停歇,荆州城防已悄然瓦解。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失利,既非单纯因关羽“大意”所致,也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重矛盾交织、内外势力博...
关羽 2025-10-29 荆州之守:若魏延辅关羽,历史能否改写?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孙权与曹操的联合夹击下败走麦城,最终身死荆州失守。这场战役不仅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引发后世对“若...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10-27 忠义与争议:历史长河中的关羽形象解构在中华文化语境中,"武圣"关羽始终是一个矛盾的符号——他既是民间香火最盛的"关帝",也是...
关羽 2025-10-2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