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随后蜀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对外,关羽痛失荆州,刘备惨败夷陵,国际威望一落千丈,对内,汉嘉太守黄元起兵反汉,益州郡汉族豪强雍闿联合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汉,一时之间,蜀汉政权危机四起。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先是迅速平定了黄元的叛乱,然后与东吴缔结了和平协议,解决了来自东方的威胁,接着为刘备守了2年孝,最后于公元225年发兵攻打南中的叛乱,诸葛亮在出发前,听取了马谡提的建议:以攻心为上,臣服南中少数民族。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连同路上的时间,总共也就一年时间,最终诸葛亮成功击败了南中的叛乱,斩杀了雍闿,而对于孟获,诸葛亮采取了马谡的建议,七次擒拿孟获又七次放了孟获,为的就是诚心让孟获臣服,最终诸葛亮也达到了目的,孟获归顺了诸葛亮,并且跟随诸葛亮到成都,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相当于御史大夫的副手。
诸葛亮为什么要把孟获带到成都担任官职呢?
多半还是为了让南中地区平定,想想看,把他们的首领拉到蜀汉成都担任官职,不跟做人质一样嘛,南中的少数民族自然不敢反了,自然也就臣服了,由此可以看出,七擒七纵之下,诸葛亮对南中还是有点不放心的。
除此之外,蜀汉还在南中地区设置了地方政府和驻军,以控制整个南中地区,当时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这是很大的一块地区,超了蜀汉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蜀汉在这里设置了七个郡,分别是:牂柯郡、越嶲郡、朱提郡、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兴古郡。
南中地区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除了孟获的彝族之外,还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蜀汉在这里的统治是比较薄弱的,蜀汉在南中设置了庲降都督,用来总督南中七郡的军政大事,先后有七任庲降都督,分别是: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霍弋。
事实上,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南中并没有心悦臣服,就在诸葛亮大军回师之后,南中就发生了叛乱,杀害了蜀汉的守将,第二任都督李恢就曾率军平定当地的叛乱,并且再次把当地的首领迁往成都,以控制为人质,来防止南中再次叛乱,并且蜀汉从南中征收物质作为赋税。
孟获
第三任都督张翼任职南中时,南中也发生了叛乱,南夷豪帅刘胄聚兵叛乱,被蜀汉朝廷派出马忠平定,并以马忠代替张翼镇守南中,最后一任南中都督霍弋任职期间,南中永昌郡又发生了叛乱,当地的少数民族仗着地势险要,不服从蜀汉管理,霍弋率军平定。
所以,南中地区并没有因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而得到安宁,相反南中地区的叛乱一直不断,贯穿了整个蜀汉统治时期,即使孟获在蜀汉朝廷担任高官,但南中地区那么大,又不止一个首领,而是上百个大小不等的部落,光臣服一个孟获,仍然是不行的。
公元263年,魏国18万大军攻打蜀汉,短短几个月时间,钟会就打到了剑阁关,邓艾则偷渡阴平,直接打到了成都城下,当时镇守南中的霍弋听说后,上书刘禅要率军前来救援,但被刘禅拒绝,因为刘禅已经拿定主意要投降。
诸葛亮俘虏孟获
刘禅为什么要投降?
本来还有大臣说到可以到南中暂避,但也有人反驳说道:南中一直不太肯臣服我们,如果去南中,更加会引起那里少数民族的不满,到时候还会生出叛乱。而投降东吴也不可能,最终刘禅在大臣的裹胁之下投降了邓艾。
这个时候孟获在哪里?为什么不来救援蜀汉呢?
如果说孟获一直在蜀汉朝廷担任官员的话,那他应该就在成都,诸葛亮是公元225年平定南中的,到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已经过去了38年,如果当年孟获30岁的话,那263年就已经是68岁了,这么大的年龄,还能救谁呢?也许这个时候的孟获已经去世了,毕竟连诸葛亮都去世了快30年了。
就算孟获还活着,如果孟获是在蜀汉朝廷任职,当时皇帝刘禅都投降了,孟获作为皇帝手下的官员,除了服从刘禅的命令之外,也做不了别的,只能接受皇帝刘禅的命令,一起投降邓艾了,根本不可能救援。
如果孟获在南中的话,他更不可能来救刘禅了,南中距离成都遥远,在路上都要走三四个月,再加消息传递还要一两个月,等孟获到了,这半年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这叫远水救不了近火。况且刘禅都命令南中都督霍弋不要来救援了,如果孟获擅自救援的话,那就是谋反,谁知道孟获是去救援蜀汉的,还是灭亡蜀汉的,别说救援了,霍弋都不会让孟获出南中,更不用说救援了。
最后说一点,孟获是彝族人,就算当年他臣服了诸葛亮,他本人的真实意愿也是不愿意救蜀汉,而愿意坐视不理,作为当地的首领,孟获当然也不傻,他的宗主蜀汉都打不过的,他孟获去又有什么用呢?根本就不是强大的魏国对手,就算他去也是送死。
以上是历史中的孟获,再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孟获,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臣服后,跪下来对着诸葛亮发誓:以后坚决不再谋反。注意到孟获的誓言啊,他说是不再谋反,他可没有说蜀汉有难,他来救援啊,他是臣服于蜀汉,但并不是对蜀汉忠心,他只能做到在他活着的时候不反蜀汉罢了,并不是无条件地为蜀汉卖命和忠心。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关羽以其忠义无双的形象,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从东汉末年的战场猛将到后世尊崇的“武圣”,他的故事不仅是一部英雄史诗,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
关羽 2025-08-28 关羽“死后睁眼”:历史、文学与科学的交织解读关羽,字云长,作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勇武著称于世,被后世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文学巨著中,关羽死后头颅被送至曹操处时“...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8-27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忠义与勇武的传奇征程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画卷中,“过五关斩六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一经典情节出自《三国演义》,生动地展现了关羽的忠义无双与勇猛无畏,成为了千古...
关羽 2025-08-26 忠义传承中的父子情深:关羽与关平的羁绊考辨在三国历史的烽烟中,关羽与关平的父子关系始终笼罩着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迷雾。正史记载关平为关羽亲生长子,而《三国演义》却将其塑造为义子形象。这种差异背后,既折射出民...
关羽 2025-08-08 三国为何有两个马忠:历史重名现象下的英雄群像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将如云,但重名现象也屡见不鲜。其中,“马忠”这一名字便同时出现在东吴与蜀汉两大阵营中,一位因擒杀关羽而声名狼藉,另一位则因平定南中而备受赞...
关羽 2025-07-30 霍戈的字:历史迷雾中的身份标识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霍戈作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其生平事迹虽未如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般广为人知,但他在南中地区的军事治理与忠诚坚守,仍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记。然...
关羽 诸葛亮 2025-07-22 关羽之死: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交织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勇武著称于世。他随刘备起兵,镇守荆州,威震华夏,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
关羽 刘备 2025-07-21 历史真相:孙坚才是“温酒斩华雄”的真正主角在《三国演义》的经典情节中,“温酒斩华雄”是关羽初露锋芒的高光时刻。杯中酒尚温,华雄已人头落地,这一充满戏剧张力的描写,让关羽的勇武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翻开《三...
关羽 2025-07-10 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的忠义抉择与军法代价公元208年冬,赤壁战火未熄,曹操率残军沿华容古道仓皇北撤。这条长7.5公里的沼泽小道,见证了三国史上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当曹操与关羽在泥泞中狭路相逢,当“义绝...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7-09 关羽守华容道: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千年交织“关羽守华容道”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早已超越历史文本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义薄云天”的象征。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演义转向正史,从文学叙事转向历史考据...
关羽 2025-07-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