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下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武功治国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安定时期。当时的朝廷有点类似汉朝的文景之治,对外暂停开拓进取的政策,对内则是以轻徭薄赋而著名,可是退缩换不来安宁,只是让敌人懦弱可欺。
仁宣之治过后的明英宗一心效仿祖先,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却把明朝带入了深渊,一次叫做土木堡之变,一次叫做夺门之变。

二次相隔多年,其中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巨大,也更广为人知,那为什么后世的人总说夺门之变是明朝衰败的开始呢?
土木堡之变的始终
太平盛世久了也会渐渐"滋生蛀虫",仁宣之治后的明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朱祁镇刚刚继位,他并没有像自己父亲安排的那个样子,继承原来的政策,继续推行无为而治,或者说施行平缓的治国政策。
他骨子里的性格注定他不是那样的人,所以他也学不来自己的父亲那一套,当时的他一心向往的是永乐大帝征战四方的故事。
在这种好武思想的主导之下,北方的蒙古部落便成为了大明头号目标,当时的蒙古势力主要由瓦剌和鞑靼两部落所组成,而瓦剌的实力远胜于鞑靼,实际上已成为蒙古高原的主要统治者。
明朝太监王振是一个喜欢看皇帝脸色行事的人,他一直怂恿皇帝用兵蒙古,要恢复成祖时期的霸业,于是一场令明朝蒙羞的战役即将拉开序幕。
正统十四年(1449),朱祁镇带着太监王振和一批明朝精锐部队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伐,结果连蒙古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蒙古人以逸待劳,之后更是由于王振指挥失误,导致明军精锐部队将尽覆灭。
此次战役最大的损失便是皇帝朱祁镇被敌军俘虏了,虎落平阳被犬欺,沦为阶下囚的朱祁镇这个时候才知道战争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他平时嘲笑纸上谈兵的赵括,今天自己却成为了明朝的赵括,而且还是皇帝级别的。这次失败被明朝官员称为中国失利之最。
当时整个北方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威胁,国内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提出了迁都的建议,幸好后面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成功,不然整个大明天下危矣!

夺门之变对明朝内政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以后,明朝朝廷虽然陷入了短暂的恐慌之中,但是很快就被一帮能干的大臣及时纠正过来了。
当时在于谦等人的拥戴之下,藩王朱祁钰继位,改年号为景泰。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宋朝靖康之变的故事在明朝身上重演,确立新的皇帝对天下人都有利,既能打消蒙古人用明英宗朱祁镇威胁边关将士的阴谋,又能迅速的安定整个帝国的人心。
朱祁钰继位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支持于谦的北京城保卫战役,这场战役靠着文武双全的于谦一手精心策划,击退蒙古大军之后,大明朝廷再一次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因为新皇帝的原因,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被蒙古人囚禁在漠北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说是囚禁,但是蒙古人却并没有虐待他,反而好吃好喝的供着。但他们的首领在北京失利之后便觉得自己手上人质越来越没用了。
当时瓦剌首领也先,想得是用这个中原皇帝来换取北京城的投降,这样自己就可以迅速地恢复成吉思汗的事业,重新建立元朝。要知道,在每一个蒙古人的心中,成吉思汗是最伟大的领袖级人物,可是也先的计划却落空了,于是他在预谋着一条毒计,他认为汉人喜欢采用以夷制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那这次他就采用以汉制汉的方式来对付汉人。

北京战役失败后不久,也先就将明英宗朱祁镇送了回去,美其名曰是不敢使大明国君长居塞外,实际上是想看着明朝一山不容二虎的内部争斗爆发,自己则再次寻找机会进攻北京城。
当时的明代宗朱祁钰在大臣的劝说之下接回了自己的兄长。但是他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扣在他身上的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身份,不仅如此,朱祁钰担心皇位不稳,还将兄长朱祁镇囚禁了起来,这一囚禁就是长达八年之久。
直到朱祁钰病重之际,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救出囚禁的朱祁镇重新登基为帝。复位后的朱祁镇大肆封赏营救自己的大功臣石亨等人,并杀掉以于谦为首的拥护朱祁钰的大臣,一时间北京城内满城风雨,一场大屠杀接踵而至,许多无辜大臣也惨遭牵连。
于谦努力了八年才恢复的国内秩序荡然无存。而立功的石亨等人完全不把其他臣子放在眼里,在朝中党同伐异,一时间人人自危,这种时局下的明朝中央看似只是换了一位皇帝那么简单,实则是换了一个时代,那个上下一心,清廉治国的时代,俨然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依附权臣,官吏不敢做事的时代,国君无能朝臣腐败,以至于明朝国力迅速下滑。
因此,许多人把夺门之变当作一个转折点,于谦之死标志着明朝政治由此进入到一个混乱的阶段,夺门之变即明朝衰弱的转折点。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败于瓦剌的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明朝接到也先领导瓦剌军队侵犯的情报,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北伐亲征,十六日从北京出发。明英宗企图再现五年前正统九年边军征讨兀良哈的成功体验。然而,在明英宗组编亲征军的时候,外卫的兀良哈征讨军却没有被编入。因此,避免了在同年八月十五日的土木之变中覆灭,得以幸免。在土木之变后的京师保卫战中再次出师,在面对瓦剌军队时,以各种军功晋升。
李勣(594—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氏,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封英国公,以卓越的军事...
2025-11-04 东汉名将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却两年后被汉章帝撵回老家之谜东汉时期,西域局势风云变幻,匈奴虎视眈眈,妄图重新掌控这片战略要地。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耿恭宛如一颗耀眼的将星,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绝境中坚守西域,书写...
2025-11-04 娄师德:唐朝两度拜相的传奇能臣在唐朝武周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娄师德以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卓越的治世才能,在朝堂与边疆间书写了传奇人生。这位出身郑州原武的文臣,不仅以进士之姿两度入相,更以屯田戍边的...
2025-11-04 北宋名相王珪:后世评说与轶事典故中的历史镜像北宋宰相王珪(1019—1085)以文学才华与政治生涯的双重轨迹,在史册中留下复杂而深刻的印记。这位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宰辅,既因典制策令的文学成就被赞为...
2025-11-04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之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真相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的死,是《三国演义》中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之一。这位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最终却因“谋反”罪名被马岱斩杀,其结局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与历史迷...
2025-11-04 文史双璧映千秋:王溥的文学成就与轶事典故在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的动荡岁月中,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走出的王溥,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开创性的史学贡献,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独特印记。他不仅以三朝宰相的身份稳立朝...
2025-11-04 王应麟:南宋末年的学术巨擘与教育先驱南宋末年,浙东学派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培养出一批兼具政治理想与学术深度的学者。王应麟(1223-1296)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博洽多闻”著称,其一生横跨政...
2025-11-04 范旻:清廉刚正的北宋名臣与他的历史回响北宋初年,大名宗城(今河北大名)走出一位以清廉刚正、勤政爱民著称的官员——范旻。作为宰相范质之子,他继承了父亲“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的品格,在岭南治理、漕运...
2025-11-04 范旻:北宋宰相范质之子,宦海沉浮中的实干清官北宋初年,大名宗城(今河北广宗)范氏家族以清廉家风与治国才能闻名朝野。作为宰相范质之子,范旻(936-981年)自幼浸润于父亲“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的教诲中...
2025-11-04 范质:北宋初期的律法巨匠与清廉宰相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一位来自河北威县的寒门学子以律法为剑,以清廉为盾,在政权更迭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为官之路。范质(911—964年),这位历经后梁、后...
2025-11-0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