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赛珍珠:跨越国籍的文化纽带——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赛珍珠:跨越国籍的文化纽带——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时间:2025-07-16 15:15:5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1892年6月26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伯勒镇的清晨,一个女婴呱呱坠地。这个被命名为珀尔·康福特·赛登斯特里克(Pearl Comfort Sydenstricker)的婴儿,或许从未想到自己的一生将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她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赛珍珠——这位唯一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普利策奖的女作家,用文字搭建起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却始终在“中国人”与“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中徘徊。

一、双重血脉:从传教士家庭到中国故乡

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是美南长老会传教士,母亲凯丽出身荷兰裔美国中产家庭。出生仅五个月,她便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江苏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镇江的云台山麓埋葬着她的母亲与夭折的兄弟姐妹,她在此接受私塾教育,诵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与邻家孩童学说当地方言。这段经历让她将中文视为“第一语言”,甚至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致辞,称镇江为“中国故乡”。

1917年,赛珍珠与农学家卜凯(John Lossing Buck)结婚后定居安徽宿州,这片黄土地成为她创作《大地》的灵感源泉。书中主人公王龙与妻子阿兰的奋斗史,正是她观察中国农民的缩影。她曾坦言:“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

二、文化撕裂:在东西方夹缝中寻找自我

赛珍珠的身份认同始终充满矛盾。她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却因中文流利被同学视为“异类”;她深爱中国,却因描写农民的“愚昧”被鲁迅批评为“画龙画成狗”;她同情中国抗战,却因支持孙中山被国民党视为“亲共”;她呼吁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却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遭右翼势力敌视。

这种撕裂感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地》既展现了农民的坚韧,也直面土地兼并的残酷;《东风·西风》通过中西婚姻的对比,探讨文化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她曾自嘲:“我像一只脚踩在旧中国,另一只脚踩在新美国。”这种矛盾性使她成为东西方共同的“他者”——既不被完全接纳为中国人,也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三、超越国籍:用文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尽管身份认同充满争议,赛珍珠始终以“文化摆渡人”自居。她将《水浒传》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侠义精神;她创办“东西方协会”,邀请林语堂、老舍等中国作家赴美演讲;她拍摄电影《龙种》,用好莱坞手法展现中国抗日军民的英勇。1944年,她在纽约举办孙中山逝世19周年纪念大会,罗斯福夫人与王莹同台演唱中国民歌,轰动全美。

晚年的赛珍珠定居宾夕法尼亚州,却始终保持着中国的生活习惯:用筷子吃饭、穿中式旗袍、在庭院种植竹子。她收养了七个孩子,其中四个具有亚洲血统,以此践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1973年,她病逝前留下遗言:“墓碑上只刻‘赛珍珠’三个汉字。”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吴质不眠倚桂树:从神话人物到文学意象的跨越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