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朱高炽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真的死于纵欲过度吗?
明仁宗朱高炽,明代第四任皇帝,虽然其在位时间非常短暂,但其在位期间的施政却扭转了明代前期以武治国的策略,对于明代的统治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虽然朱高炽在位一年都不到,但是他和其子朱瞻基的统治时期被评为能与“文景之治”并列的“仁宣之治”。
只是很惋惜的是,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在位时间都非常短暂,加起来都不到11年,还不到康熙在位时间的零头。不得不说这是明代的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朱高炽父子能够多活几年的话,明代就不会经历土木堡之变,三大营也将得到完整的传承,明代的国力也将继续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朱高炽是死因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大家的争议,因为他的死实在是太过于突然了,让人猝不及防。朱高炽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由于堂兄建文帝对自己的父亲朱棣不放心,年少的朱高炽被迫离开家庭前往南京做了一段时间的质子,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随时都会掉脑袋的工作。
特别是朱高炽本身长得比较肥胖,就连逃跑都气喘吁吁的,对于这样的质子生活,我估计但是朱棣都对朱高炽放弃希望了。幸运的是,朱高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北平城。回到北平后朱高炽又被朱棣任命为后勤部部长,坐镇北平城,为朱棣提供物资保障。
说实话,这绝对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做好了没有奖励,做得不好还要挨罚,完全没有表现机会。而朱高煦的待遇就非常好了,天天跟在朱棣边上,虽然要冒着战死的风险,但是好歹是天天在父亲身边晃悠啊,一举一动朱棣都看在眼里。
正因为两人的工作分配不一样。在朱棣眼里朱高煦的功劳是要远远大于朱高炽的,自然也对朱高煦喜爱有加。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朱高炽虽然被立为太子,却天天过得提心吊胆的,一个不小心太子的位子就被朱高煦给抢了。
终于到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伐的路上病逝了,朱高炽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随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颁布了多项有利于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诏书,完成了明代有武治转文治的过程。惋惜的是,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突然暴毙,死得不明不白。
对于朱高炽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推测,有人说朱高炽是死于纵欲过度,这点主要是从李时勉曾经给朱高炽上了一封奏疏,规劝朱高炽要注意控制。这点或许是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朱高炽这样一个肥胖者而言如果纵欲过度的话,确实存在暴毙的可能性。但是在我看来,除了这点之外,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绝对有摆脱不了的关系。
朱瞻基的朱高炽的长子,自幼就表现出聪明才智,深受朱棣的喜爱。并且朱瞻基在行为处事方面也和朱棣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是朱棣心目中最完美的接班人。早在朱高炽即位之前,朱棣就早早地将朱瞻基定为接班人,按理有朱瞻基是迟早要当皇帝的,他完全没有那么心急啊。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要看到《大明风华》中朱高炽如何喜爱朱瞻基,就认为这父子两之间关系由多么的好。其实在朱高炽登基之后,他就察觉出了朱瞻基是一位热衷于权势,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为此他还特意找朱瞻基谈过话,多次对他进行劝诫,正是父子之间的理念不合导致二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开始互相猜忌。
虽然说皇位迟早都是自己的,但是朱瞻基还是有点等不起,因为自己的父亲和祖父都活了六七十岁,如果朱高炽也活的六七十岁的话,那朱瞻基还得再等二十多年,这是朱瞻基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有朱高炽突然暴毙,朱瞻基才能早日登上皇位,推行自己的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那就是迁都了。我们都了解朱棣将明代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朱高炽曾计划再次将明代的都城从北京迁回南京。公元1425年4月,也就是朱高炽暴毙前一个月,在夏元吉的建议下,朱高炽将迁都南京提上了议程。
在朱高炽看来,将首都迁往北京是非常浪费资源的,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从南方调运物资到北京,而朱高炽对于北伐并不感兴趣,迁都北京完全就是多此一举。为此早在登基之初朱高炽就已经谋划迁都南京的事情,他在南京城布置了大量的守备,并且派遣自己的心腹前往南京负责日常工作。
公元1425年4月16日,朱高炽将北京由都城改定为行在,并在半个月后借着拜谒朱元璋陵墓的机会将朱瞻基派遣到南京城,并命令其长期留守南京城。或许正是这一决定令朱瞻基坚定了谋朝篡位的决定,他是绝对不会让朱高炽将都城再次迁回南京城的,这与他的理念极度不适合。
来到南京城后不久,朱瞻基就私自改变行程踏上了回北京的道路,而在朱瞻基离开南京城后,南京城内就盛传“仁宗上宾”。要了解此时连北京城了解仁宗暴毙的人都没有多少,更何况的千里之外的南京城,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疑点。
因此在我看来,仁宗朱高炽的突然暴毙与朱瞻基是有着一定关系的,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朱高炽就是朱瞻基害死的,我们也只能将朱瞻基作为嫌疑人物。那么对于朱高炽的突然暴毙,你认为朱瞻基是否有嫌疑呢?
司南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雏形,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向装置。其诞生不仅标志着人类对地球磁场认知的突破,更成为后世航海、军事、地理探索等领域的基石。根据...
启 2025-09-12 麦哲伦到过中国吗?历史真相与航海轨迹的双重验证在人类航海史上,费尔南多·麦哲伦的名字始终与“首次环球航行”紧密相连。这位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于1519年从西班牙启程,历经三年艰险,最终由“维多利亚号”完成...
启 2025-09-11 文武兼资的仁君典范:解码宋太祖赵匡胤的多面人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的传奇开篇,以“杯酒释兵权”的智慧收尾,其人生轨迹既充满戏剧性转折,又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启示。这位终结五代乱世的开国之...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启 2025-09-11 泓水之战:千年古战场的现实启示公元前638年的泓水河畔,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面对渡河未竟的楚军严守“不鼓不成列”的古礼,最终以惨败收场。这场看似规模不大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宋国争霸中原的野...
宋襄公 启 2025-09-11 鲁肃与孙权:乱世中的君臣相知与战略共谋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周武王在位年数考:从牧野烽火到礼乐初兴的王朝奠基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战鼓震天,周武王姬发率领联军以五万之众击溃商纣王七十万大军,这场决定华夏文明走向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更开启了西周八...
启 商纣王 2025-09-09 明朝中央官制:内阁六部制下的权力架构明朝(1368年—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中,中央官制以“内阁六部制”为核...
启 2025-09-08 巨然: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宗师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长河中,巨然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作为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僧人画家,他以独特的江南山水笔墨语言,与师父董源共同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被后世尊为“...
启 2025-09-05 霍尔巴赫“人是自然产物”:机械唯物论下的自然与人性之思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星空中,保尔·昂利·霍尔巴赫以“唯物主义的圣经”《自然的体系》为武器,将“人是自然产物”的论断刻入哲学史册。这一观点不仅是对神学创世论的...
启 2025-09-05 泰伯至寿梦:吴国五百年血脉中的礼让与雄图在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吴国的历史如太湖之水般浩荡绵延。从泰伯“断发文身”建立句吴,到寿梦“始称吴王”开启霸业,这段跨越五百年的传奇,不仅是一部家族传承史,更是...
启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