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接下来听听历史资料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孙策不死,便无三国!可见孙策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孙策17岁那年(公元191年),父亲孙坚攻黄祖过程中战死,此后孙策开启了纵横江东的模式。短短几年时间,横扫江东六郡,为后来的孙吴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公元200年,年仅26岁的孙策英年早逝,如此勇猛的孙策为何会突然死去?
官方记载——许贡门客刺杀而死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以上是孙策死亡官方记载,见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孙策是死于许贡门客刺杀。许贡本来是吴郡太守,被孙策击败后让出了地盘,仍然积极找机会夺回吴郡。他向朝廷上表,认为孙策骁勇冠世,指出放任孙策势力坐大,对中央政府以及曹操来说将终成大患,提出以皇命召孙策进京的主张。
此表被孙策截获,孙策找许贡来对质,许贡推说没有上表,孙策于是命令武士将许贡绞杀。建安二年夏(公元197年),朝廷已经任命陈瑀为新任吴郡太守,因此许贡之死不会晚于建安二年。许贡生前有很多门客,这些人不忘许贡的恩情,决计替他报仇,所以才有了公元200年,门客刺杀孙策的事情。
官方的记载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但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时间,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孙策是什么时候杀了许贡,但许贡应该在197年就已经死掉了。而门客报仇却是在公元200年,三年的时间,似乎有点长。
野史记载两种死因——照镜子、杀于吉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孙策被刺杀后,受伤很重,接着对张昭、孙权等人托付后事之后,当天夜里就死去了。但裴松之注引《吴历》、《搜神记》还有孙策之死的其他记载:
《吴历》载:孙策受伤后,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以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也不能动怒。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人说:“脸成了这个样子,还怎么能建功立业呢!”奋起虎威,推几怒吼,创口迸裂。当夜死去。
《搜神记》载:孙策杀死了一个叫于吉的方士,此后,每一独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这两种记载,有两个共同点:第一,都是基于孙策被刺客射中了脸颊,这都侧面证实了孙策被刺杀的事实;第二,这两处记载都有孙策照镜子后,发怒大吼死去。相比较而言,《搜神记》似乎有点神秘,而《吴历》则更靠谱一点,但陈寿都没有记载,因此他认为都不可信。
阴谋论——郭嘉或者孙策的敌人派人刺杀
郭嘉派人刺杀孙策,这个脑洞的确开得有点大,但确实有迹可循,因为郭嘉似乎早就料到孙策会被刺杀死亡。还是呼应《三国志》孙策之死的记载,当时孙策已经扫平江东,准备伺机北进,趁曹操、袁绍在官渡对战的时候,偷袭许都,把汉献帝迎到江东。正在调兵遣将呢,结果遭遇刺杀身亡。
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当时曹操和部下听说孙策计划进攻许都,很多人非常恐惧,只有郭嘉说了这样一段话:"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这段话意思是说,孙策几年之间横扫江东,所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有忠心耿耿的属下,孙策杀戮太重,肯定有人想报仇。而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防备,一旦有刺客刺杀他,孙策肯定会死于匹夫之手。果然,不久孙策被人刺杀。
问题的关键在于,郭嘉刚刚发表完这段议论不久,孙策就被刺杀了。说郭嘉料事如神,他看出孙策轻而无备、喜欢一个人打猎等等习惯,但他怎么能认定孙策马上会被刺杀。所以才有人提出,所谓的“许贡门客”很有可能就是曹操、郭嘉派去的,因为曹操承受不起孙策背后的进攻。
当然,以上的推测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所以只能是一种猜想。因此,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的“许贡门客”其实是江东豪强派出的。动机在于,孙策崛起太过迅速,而且还将进军北方中原,这损害了地方豪强的利益,所以有很多人想致孙策于死地。
孙策临死,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把这个“锅”甩给了已经死去好几年的许贡,这样不会再发生冲突。而且孙策之所以最后选择了孙权为接班人,也是考虑到孙权虽然对外扩张不行,但是治理地方还是很有水平的。此后孙权的重心,也果然放在了修理内政,发展地方。
孙策之死实在太过突然,所以人们总会产生各种怀疑。但是一句话就可以给孙策之死下个结论——性格决定命运!陈寿评价孙策“轻佻果躁”,郭嘉说孙策“轻而无备”,都是在批评孙策作为一个统帅,不够持重,经常以身犯险,所以才会早死。这简直和他的父亲孙坚一模一样,恐怕这就是宿命吧……
葡萄牙作为近代史上首个开启全球殖民扩张的欧洲国家,其殖民版图曾横跨五大洲,鼎盛时期面积达104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建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殖民帝国。从15世纪初...
启 2025-09-19 李三才为何位列东林点将录榜首:一场政治符号的构建与历史记忆的博弈明末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为打压东林党,命亲信王绍徽仿照《水浒传》模式编纂《东林点将录》,将东林党骨干成员按“一百零八将”排序。在这份名单中,李三才被列为“托塔...
魏忠贤 启 2025-09-18 魏源的重大历史贡献:以“师夷长技”叩开近代化之门在晚清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魏源以一部《海国图志》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系统引入西方知识,更在于以“经...
魏源 启 2025-09-18 明朝哲学家李贽:离经叛道的启蒙先驱在明朝中后期思想禁锢的铁幕下,一位来自福建泉州的哲人以惊世骇俗的姿态撕开了一道裂痕。李贽(1527-1602),这位自号“异端和尚”的思想家,用七十六载人生演绎...
启 2025-09-17 戴名世:桐城派的奠基者与文学先驱在清代文坛的星空中,桐城派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与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古典散文领域的一座丰碑。而在这座文学高峰的奠基过程中,戴名世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以其卓...
启 2025-09-17 晋朝的终结:东晋的覆灭与南北朝的开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朝代,它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下启南北朝的长期对峙。然而,这个曾经统一中原的王朝,最终却未能逃脱被新兴势力取代的命...
启 2025-09-17 阿诺德·汤因比著作:文明史观的宏大叙事与跨时代启示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是20世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启 2025-09-16 鉴真东渡:跨越沧海的文化纽带与精神丰碑公元753年,66岁的鉴真和尚在双目失明、历经五次失败后,终于率领弟子从张家港黄泗浦启航,成功抵达日本九州岛。这场持续十二年、六次启航的壮举,不仅改写了中日文化...
启 2025-09-16 刘焉:汉室宗亲的乱世逐梦者——血脉传承与历史抉择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益州牧刘焉以“废史立牧”之策开启地方军阀割据的先河,其家族背景与血脉传承始终是历史研究的焦点。作为汉室宗亲,刘焉的家族谱系不仅承载着皇室荣耀...
启 2025-09-16 拓跋猗迤的陵墓之谜:从云中金陵到野狐岭的千年追寻在北魏早期历史中,拓跋猗迤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作为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他统率中部鲜卑,驻守代郡参合陂以北,通过军事扩张与外交联盟奠定了北魏崛起的基石。...
启 2025-09-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