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曹操的五大谋士是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那么,在曹操的这五大谋士中,只考虑智谋和战绩,不考虑忠心等因素,谁又能排第一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第五 程昱
在大多数人眼里程昱其实没啥存在感,曹操阵容常被提起来的那几位,程昱存在感也就比荀攸高一点儿,跟郭嘉贾诩荀彧没法比。
程昱出身于豪强,也就是汉末的大地主家庭,这样的出身让程昱从小得到的物质和教育资源就远非一般平民可比,从小程昱就和其他平民小朋友拉开了一生都难以企及的距离,参见迅哥和闰土。
程昱原名程立,他少年时候经常梦到自己登上泰山,双手捧着太阳,刹那间,整个人发出了无穷的光芒,因而后来改名程昱。《魏书》: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
可以想见程昱在少年时应该就拥有非常强烈的凌驾于一般平民之上的优越感与使命感,或许从那一刻开始,程昱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一个声音——我和周围人是不同的,这个世界必须让我来改造,才会变得更美好。然而少年程昱甚至中年程昱都没有等来这个机会,程昱的人生在平淡中度过了整整43年......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程昱表现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少年时期没有把实力发挥出来,中老年以后又被以下4位长期压制,故程昱排在第5名。
第四 荀攸
读了《三国演义》,发现荀攸出场很少,看了《三国志》,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演绎的计谋都出自荀攸之手。
荀攸对局势把控和目前情况的发展一点都不比郭嘉差,比如征讨张绣。荀攸能清楚的分析目前战局,以及刘表的态度和刘表即将做出的行动,可惜曹操没听!
建安三年,曹老板征讨张绣。荀攸分析说:“张绣依附刘表,互为犄角。如果进攻张绣,刘表惧怕进灭张绣后会危及荆州,必定会全力以赴救援张绣。”结果曹老板不听,搞得自己进攻失利下不来台。这其实和郭嘉预言孙策之死是一个道理,以因果推结果而已,只不过眼光太过稳准狠一击即中啊。而论奇谋频出,曹魏无一人能与其相提并论。
曹操对他的溢美之词有很多,取两个印象最深的:
“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颜回)、宁武(甯俞)不能过也。”
“二荀令(荀彧、荀攸)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只可惜荀攸的奇谋更多表现在赤壁之战前,另外又多少有些“沾亲带故”的嫌疑,故排在第4位。
第三 郭嘉
跟朋友聊起三国,说喜欢郭嘉的人还真不少!佩服他的智谋,又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
曹操建国后四大军师转型做魏官,其中荀攸、凉茂、毛玠三人为尚书台首脑,是魏官巅峰三人。钟繇为六卿之一,其余华歆、程昱、陈群、王修、杨俊、王朗、袁涣均为六卿。四大近臣为王粲、杜袭、卫觊、和洽。
郭嘉历年担任军师祭酒,以筹划军谋的工作为主,也给曹操提议过拉拢河北人才的方案,却没担任执行官。通常我认为他不会进入尚书台,担任六卿还需要一定的名声,郭嘉被陈群黑过,怕担任朝官也吃力。后来贾诩担任太尉还要被孙权嘲笑,郭嘉实不见得望重于贾诩。
只是,郭嘉跟下边两位比,更偏判断型。
比如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郭嘉都是劝曹操“要不要这么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仅论判断的表现,郭嘉不在贾诩和荀彧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断的,明显少了一点。
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荀彧贾诩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善断。郭嘉是个非常有个性魅力、非常有判断力的谋士,但再往上抬,陈寿都要哭了,还是第3吧!
第二 荀彧
荀彧是大汉最后一个臣子,以及曹操最后一个合伙人。
投奔曹营时荀彧,历经侍奉汉灵帝、董卓、袁绍等旧主,终因不得志,或者志趣不投,无人理睬,而茫然四顾,最后确定投奔当时位卑力弱却才华横溢的曹孟德!那时的曹操与荀彧,毫无英雄迹象,仅是野心相近!
为了共同的造反情怀,走到一起来!曹操不过是个日子并不富裕的小诸侯,荀彧仍然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二者相惜,决定联手向未来下些赌注!谁王,谁佐,当时的二人,恐怕就是喝了半斤老白干后,也不敢作此胡思妄想!能活下去,当是两人会提面时最高理想!
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在曹操的极度信任及丰富战争实践中,荀彧的才华得到了极致的滋养与发挥,为曹操的霸业作出卓越的贡献!征陶谦、诛吕布、收拾张绣、铲除袁绍、进攻荆州!荀彧一直起着曹营的战略灵魂与心理辅导作用。正如曹操所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慢慢成为曹操的“子房”!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军事家曹操;没有曹操,人间至多有个书生荀彧!
如果论综合能力,荀彧绝对是曹魏旗下第一谋士,只可惜今天咱们只论智谋和战绩,他还是要排在贾诩之下。
第一 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也。相比上述4位中原豪杰,他是曹魏五大谋士中唯一一位西北汉子。
近来不少人将贾诩称作是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可以说论智谋,他是曹魏阵营中唯一一位算无遗策之人。只是,太多的后人把东汉和三国灭亡的锅,让贾诩背了。
真要讨论汉亡的根源,曹操集团才是主因,再上溯,也是王允(激怒凉州人)、袁绍(反董起兵)等人的锅,贾诩的所作所为最简单的目的不过是让自己活下来。乱世中,活下来才是最关键的事,对吧?
大汉亡不亡,归根结底是权臣们所能决定的事,贾诩哪有能力决定大汉的命运走向?
后世所谓抨击他的言论,无非是开了上帝之眼的,预知历史进程的结果。当然,如果非要他去参与了反曹(衣带诏、耿纪等事),用身死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大汉的忠诚,我觉得这是强人所难。
华歆、陈群、王朗这些食汉禄的中原士人都不曾做到,我们何必单单苛求贾诩一定要做从一而终,为大汉殉节呢?
公元212年,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在寿春离世,终年五十岁。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才”,其死因在《三国志》《后汉书》《魏氏春秋》等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9 张邈陈宫弃曹投吕: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的关键转折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兖州大地风云突变。曹操麾下重臣张邈与谋士陈宫突然倒戈,联合“飞将”吕布发动叛乱,一举夺取曹操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兖州。这场变故不仅改变了曹...
曹操怎么死的 张邈 2025-09-03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荀彧与程昱:东汉末年双星并耀的谋略之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集团能在乱世中崛起,离不开荀彧与程昱这两位顶级谋士的辅佐。他们以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忠诚,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若要探讨“荀彧和程昱...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2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关羽“死后睁眼”:历史、文学与科学的交织解读关羽,字云长,作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勇武著称于世,被后世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文学巨著中,关羽死后头颅被送至曹操处时“...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8-27 曹仁武力考辨:从战场表现到演义评说的多维解析在曹魏阵营的武将谱系中,曹仁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曹操的从祖弟,他既无典韦"单手举牙门旗"的蛮力,也未留下如许褚&...
曹操怎么死的 曹仁 2025-08-25 崔琰之死:东汉末年权力漩涡中的名士悲剧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以“腹诽心谤”的罪名将冀州名士崔琰下狱,先施髡刑贬为官奴,后因崔琰“接待宾客时吹胡子瞪眼”的姿态,最终赐其自尽。这起看...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8-15 孙权“孙十万”称号的由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军事调侃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闻名于世。然而,这位被曹操视为劲敌的君主,却因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军事行动,被后世冠以“...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8-12 郭嘉与杨修:同为谋士,命运殊途的东汉末年双生花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麾下谋士如云,郭嘉与杨修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虽同为智囊,却因性格、立场与政治选择的不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他们的人生轨迹,...
曹操怎么死的 郭嘉 2025-08-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