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严重,各地节度使拥有地方统治权,偌大的唐王朝已经步入衰落的命运了。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往好点说是藩镇节度使的主人,往坏点说就是一块关西地区的王畿,盐铁税负都要先经过节度使的搜刮,最后到达唐朝手上的物资少得可怜。
公元9世纪的黄巢起义标志着唐朝走向衰落灭亡的进程,这是继安史之乱后的又一次浩劫,唐朝的统治根基松动,为分裂局面埋下祸患。
唐末大规模农民起义军的领导者是黄巢,出生在山东曹县的盐商家庭,文能泼墨成诗,武能提枪带棒,算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唐朝是诗词歌赋的巅峰时期,人才辈出的盛世繁华,粗通笔墨的黄巢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
早年的黄巢是把自己看作读书人的,所谓的练武不过是为了强身健体,可很明显黄巢的文采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好。唐朝的科举制对他来说就像是永远迈不过去的坎,据不完全统计,黄巢大大小小参加了十几次科举,可他却没有一次中过。
黄巢没有范进中举的精神,在多次科举碰壁后,他意识到自己貌似不是读书的料,再回头望望身后的盛世长安,竟然和他没有半点关系。黄巢带着满腔的遗憾和无奈,挥毫写下这辈子最有文采的一首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
黄巢的野心在这时悄然增长,可是野心归野心,黄巢不得不面对眼前的现实,让他向生活低头的现实。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以科考为奋斗目标,可是光有目标也不行,人总是要吃饭的。黄巢为考科举筹备经费欠下不少债务,万般无奈下只好去搞一下地下交易,倒卖私盐,这是黄巢屡试不第后对生活的妥协。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商人更是备受士族嘲笑轻视的阶层。黄巢作为一介书生,厚着脸皮下海经商,可想而知背后的心酸无奈,而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为了能有口饭吃。
可是天灾人祸让黄巢连吃饭的机会都没有,唐懿宗时期的中原地区灾荒连年,被逼上绝路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的序幕初步拉开。黄巢深知自己贩卖私盐也难以维持生计,他召集自己的同族兄弟和子侄八人,分别向周围的村落怂恿那些吃不上饭的农民造反,这样一来黄巢的反唐大旗彻底拉起。最初的黄巢实力薄弱,只能依靠较大的农民势力,王仙芝就是黄巢看上的第一个首领,他跟着王仙芝出生入死、鞍前马后,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黄巢的名声愈来愈响,王仙芝却在和唐军谈判的时候被害死,就像李自成接过高迎祥的闯王队伍一样,黄巢接过了王仙芝的农民军。虽然说黄巢赴京赶考时一次没有考中,可毕竟黄巢也是读了那么多年书的人,学问、看法和眼界都要比一般的农民军领袖高一些,因此黄巢的农民军势力越来越大。
公元880年,黄巢初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攻占唐朝东都洛阳,次年又“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遗余力地攻占当年令他失意蹉跎的长安,黄巢给自己的政权起了个名字,大齐。可是细细回想一下,黄巢之前的身份是一个穷酸秀才,虽然后来贩卖私盐混饭吃,可混饭是混饭,根本赚不到太多钱。黄巢的军队为安稳民心,很少去抢掠老百姓的财物,那么黄巢起义的巨额军费是从哪得到的呢?除了抢当地富户的财产,那么黄巢还有什么弥补军费开支的诀窍呢?
前面说了,黄巢是个读书人,应该听说过东汉末年的曹操是怎么获取军费的,没错就是盗墓。黄巢的目光放到皇帝、皇后的陵墓,里面陪葬的金银珠宝可是够用好一阵子,于是黄巢开始了自己的盗墓生涯。可黄巢却没有曹操那么专业顺利,虽然去挖了许多帝王将相的陵墓,却总是一些早就被盗墓贼盗取过的陵墓,收获甚微不说,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尽管黄巢对盗墓没有什么研究,更没有什么天赋,但他还是想要专门找一些大墓和重墓来挖掘,以此安慰一下岌岌可危的军心。黄巢的目标数量多,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都是黄巢眼中的一块肥肉。如果不是黄巢那么好大喜功,专门找一些级别高、难度大的陵墓下手,可能黄巢的盗墓生涯不会这么可笑愚蠢。
黄巢盯上的陵墓主人都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以秦朝、汉朝、唐朝三朝为主,当然这也不是黄巢可以选择的,而是三朝陵墓都在关陇地区,汉朝和唐朝都城都在长安,秦朝都城则是在陕西咸阳。黄巢寻找秦始皇陵的时候,也是像东汉乱贼董卓那样找来了一个工头,董卓找的是“三国第一武将”吕布,黄巢找的则是名不见经传的王潘。
说起这个王潘,不是专业的盗墓者,对盗墓的技艺也不了解,之所以担任盗墓的领导者,完全是因为受到黄巢的赏识。王潘到底是怎么盗取秦始皇陵,以及在陵墓里寻找到什么样的宝物,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或许王潘根本没有找到秦始皇陵,什么宝物也没有拿到,扑朔迷离的历史给了我们一个看不见的答案,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历史上倒是对黄巢盗取乾陵有着明确的记载,黄巢为此召集了近四十万兵马,这次挖掘不光是为了墓地里的陪葬品,更多的是对唐朝统治者的泄愤。既然唐朝让我们吃不饱、穿不暖,那么我们就让他们死后不得安宁,狠狠地出一口恶气。
黄巢让人在乾陵所在地梁山西侧开始挖,四十万人共同挖一座山,场景壮观程度我们就不多说了,哪怕一人一锄头也能把梁山挖个底朝天。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黄巢和他的四十万军队忙碌了一天,结果是一无所获,据说他们差不多挖了半座山,就是没能找到墓门。皇陵的结构一般很复杂,加上黄巢不是专业的盗墓者,身边也没有拿着罗盘辨识方向的能人异士,黄巢起义军忙碌的结果就是什么也没挖到。
本来打算拿李氏祖坟出口气,没想到反倒沦为别人的笑话,运气出奇好的乾陵碰巧保留下来,没有受到黄巢的毁坏和损害。既然秦始皇陵的盗取没有结果,乾陵又迷迷糊糊搞错方向,那么黄巢的军费到底从何而来呢?最有可能的就剩下汉武帝的茂陵,这是黄巢军队最容易得手的陵墓,尽管茂陵的结构也不简单,但之前有很多盗墓贼光顾过。
黄巢应该可以循着痕迹找到茂陵,不至于落得个寻找乾陵的下场,就算再笨的人都可以跟着脚印行走,因此黄巢对茂陵的盗取应该成功了。攻占长安城后,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军痛恨唐朝宗室和官员的腐败,对这些硕鼠进行大肆屠戮,平民百姓则安然无恙。
可黄巢的大齐政权没有存在多久,养精蓄锐的唐军和各路的勤王军队,趁着黄巢没有乘胜追击,立即组织军队反扑回去。仅持续不到三年的大齐政权烟消云散,唐朝在持续二十多年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在晚唐的黑暗天幕下,黄巢以盐商之身掀起农民起义的狂飙,更以三首诗作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锋利的“反诗之刃”。这三首诗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呐喊,更是寒门阶层对千年门阀制...
黄巢 2025-09-09 黄巢最有名的诗:菊花意象下的时代呐喊与精神图腾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黄巢的诗作以独特的暴力美学与反叛精神独树一帜。这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虽仅存三首诗作,却以《不第后赋菊》中“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磅礴气势,将个人命...
黄巢 2025-08-07 黄巢:历史迷雾中的复杂人性黄巢,这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争议不断的印记。从私盐贩子到“冲天大将军”,从长安称帝到狼虎谷败亡,他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解构与重构...
黄巢 2025-07-29 黄巢诗作:乱世烽火中的豪情与悲歌在唐末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黄巢作为农民起义领袖,以武力撼动王朝根基,更以诗作抒发壮志豪情,留下三首风格迥异却同样震撼人心的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从落第书生到起...
黄巢 2025-07-10 朱温:乱世枭雄的霸业瓶颈与统一天下的历史遗憾在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浪潮中,朱温以黄巢降将的身份崛起,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控制唐廷,最终篡唐建梁,成为五代十国开端的风云人物。然而,这位曾“四战皆克”、...
朱温 黄巢 2025-07-01 葛从周:乱世中的武勇与谋略——从降将到陈留郡王的传奇人生在中国五代十国的烽烟中,葛从周的名字如同一柄淬火寒刃,划破了唐末至后梁初年的混乱时空。这位从黄巢义军投奔朱温的降将,凭借战功跻身后梁开国名将之列,最终以陈留郡王...
朱温 黄巢 2025-06-30 单雄信后裔的复仇之火:黄巢起义与唐朝覆灭的隐秘联结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个延续289年的大一统王朝轰然崩塌。历史教科书将唐朝灭亡归因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制度性危机,却鲜少提及单雄信后裔在黄巢起义中...
朱温 黄巢 2025-04-09 黄巢之死: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索黄巢,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领导农民起义,到建立大齐政权,再到最后的败亡,黄巢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
黄巢 2025-02-20 黄巢:唐朝末年的杰出领袖与复杂人物黄巢,唐朝末年的一位杰出领袖,以其非凡的才华、坚定的信念和复杂的性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一位有着深厚文...
黄巢 2025-02-18 黄巢起义失败后的悲壮结局黄巢,这位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以其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引领了一场震撼历史的大起义。然而,如同许多历史洪流中的英雄人物一样,黄巢的起义最终也以失败告终。那么,...
黄巢 2025-02-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