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专诸之母:以生命铸就忠孝传奇的古代贤妇

专诸之母:以生命铸就忠孝传奇的古代贤妇

时间:2025-09-11 18:21:58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长河中,专诸以“鱼肠剑刺王僚”的壮举名垂青史,成为《史记·刺客列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这位刺客的身后,站着一位同样令人动容的母亲——她以生命为代价,为儿子铺就了一条忠孝两全的悲壮之路。她的故事,既是对古代伦理的深刻诠释,也是对母爱力量的永恒见证。

一、孝子之母:市井巷陌中的道德标杆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出身屠户,生得虎背熊腰、目深口大,却以孝顺母亲闻名乡里。据《吴越春秋》记载,专诸曾与一大汉当街厮打,众人劝阻无果,其母一声呼唤,他便立刻束手而归。这一场景被伍子胥目睹,惊叹其“虽当盛怒,闻母至即止”,遂与其结为八拜之交。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更以文学笔法强化这一形象,称专诸“素有孝行,事母无违”,甚至被后世演绎为秦琼“赛专诸”的原型,足见其孝道影响之深远。

专诸之母的教诲,在儿子心中根深蒂固。她常告诫专诸:“一个人可以没有财富,可以没有地位,但绝不能没有忠诚和勇气。”这种价值观的灌输,使专诸在面对吴国权力斗争时,既保持着市井豪侠的勇猛,又深谙家国大义的重量。

二、忠孝抉择:王权更迭下的伦理困境

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为夺取王位,暗中策划刺杀吴王僚。伍子胥为报家仇,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专诸感念公子光的厚待,却因“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陷入两难:行刺必死,老母何依?这一矛盾在《左传》中以“母老子弱”四字隐晦提及,而《史记》则明确记载专诸与公子光商议时,将吴王僚“母老子弱、内无骨鲠之臣”作为可杀的理由。但无论史书如何记载,专诸内心的挣扎与母亲的态度,始终是解读这一事件的关键。

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虚构了一段对话:专诸归家向母亲辞行,泪流满面。母亲洞悉其意,平静地说:“吾举家受公子恩养,大德当报。汝能成人之事,垂名后世,我死亦不朽矣。”这段对话虽为小说家言,却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忠孝”的终极理解——当个人命运与家国大义冲突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被视为更高层次的道德选择。

三、自缢明志:母爱与伦理的终极碰撞

为彻底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母亲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结束生命。据《东周列国志》描述,她支开专诸取泉水,待其归来时已悬梁自尽,遗言“愿子成名不惜身,肯将孝子换忠臣”。这一情节虽无正史佐证,却符合古代演义小说“以死成全忠义”的叙事传统,其原型可追溯至楚汉争霸时期王陵之母为逼子投汉而自尽的故事。

专诸葬母后,潜心学习烤鱼技艺,将锋利的“鱼肠剑”藏于鱼腹,最终在宴席上刺杀吴王僚。尽管自己被卫士砍为肉酱,但其壮举却为公子光夺取王位铺平道路,吴国由此进入阖闾时代。专诸之子专毅被封为上卿,专诸本人也被葬于泰伯皇坟旁,其墓至今存于无锡鸿山东岭。

四、历史回响:忠孝伦理的永恒辩题

专诸之母的故事,在后世引发了持久争议。支持者认为,她以生命诠释了“大义灭亲”的古代伦理,使专诸得以完成“士为知己者死”的使命;反对者则质疑,以母亲自杀推动儿子行刺,是否违背人伦底线。清代学者袁枚曾戏谑专诸“惧内”为“惧内之滥觞”,却对其孝母行为无贬词,侧面反映出社会对这一形象的复杂认知。

从现代视角看,专诸之母的选择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忠孝”的强制性捆绑。在“家国同构”的伦理体系中,个人命运往往被视为家族与国家利益的延伸。然而,她临终前“垂名后世”的期许,却超越了时代局限,揭示了人类对精神永恒的追求——正如无锡“专诸塔”虽毁于文革,但其故事仍通过苏杭名菜“糖醋鱼”的传承,在民间记忆中延续。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张仲景十大经典名方:千年医道的智慧结晶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