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贞观权争:刘洎之死与褚遂良的“政治诬告”

贞观权争:刘洎之死与褚遂良的“政治诬告”

时间:2025-10-21 15:44:3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贞观十九年(645年)冬,唐朝定州城内,一场由谗言引发的政治风暴悄然酝酿。时任侍中(宰相)的刘洎,因一句“大臣有罪则立诛之”的直谏,被卷入与褚遂良的权力角逐,最终因褚遂良的诬告被唐太宗赐死。这场冤案不仅暴露了贞观后期的朝堂暗流,更折射出皇权、宗室与士族集团之间的复杂博弈。

一、从岭南归臣到宰相重臣:刘洎的崛起之路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出身南朝士族,早年效力于萧铣政权,后以岭南五十余城归唐,被授予黄门侍郎之职。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多次切谏唐太宗,深得太宗器重。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亲征辽东前,特命刘洎与高士廉、马周共同辅佐太子李治监国,并嘱托:“社稷安危之机,所寄尤重。”刘洎当场立誓:“大臣有罪者,我立即诛杀之。”此言虽显刚直,却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二、褚遂良的诬告: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陷阱

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太宗班师途中患病,刘洎与马周入内探视。出宫后,刘洎神色悲惧,对同僚叹道:“疾势如此,圣躬可忧。”此言被褚遂良断章取义,向太宗进谗:“刘洎言:国事不足忧,正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褚遂良甚至捏造刘洎“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的言论,暗示其有擅权之心。

面对指控,刘洎据实以告,并请马周作证。然而,褚遂良坚持己见,太宗最终采信谗言,下诏赐死刘洎。《赐刘洎自尽诏》中,太宗以“窥逾万一”“猜忌大臣”等罪名,将刘洎定性为“无君之心”的叛臣,仅免其妻孥连坐。刘洎临刑前求纸笔申辩未果,含冤自尽。

三、权力博弈的深层逻辑:褚遂良的动机与太宗的顾虑

储君之争的余波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刘洎曾支持魏王李泰,而褚遂良则拥立晋王李治。立储之争使二人结怨,褚遂良诬告刘洎,实为打击政敌、巩固自身地位。

太宗对皇权的焦虑

太宗晚年多病,对太子李治能否独当大局深感忧虑。刘洎此前“大臣有罪则立诛之”的言论,被褚遂良曲解为“擅权倾向”,正中太宗对权臣的警惕。正如吕思勉所言:“太宗杀之自有别故,刘洎与李治素不同心。”

褚遂良的政治投机

褚遂良出身名门,博学多才,但仕途一度受阻于刘洎的崛起。他利用太宗病重时的猜忌心理,通过诬告刘洎“谋执朝衡”,既除掉政敌,又向新君李治表忠心,可谓一箭双雕。

四、历史回响:冤案的平反与争议

刘洎死后,其子刘弘业于显庆元年(656年)上疏申冤,但唐高宗因顾忌先帝颜面未予处理。直至武则天临朝称制后(684年),刘洎才获平反,恢复官爵。然而,关于褚遂良是否诬告的争议从未停息:

传统史观:《旧唐书》《新唐书》均认定褚遂良诬告,司马光则以道德立论,认为褚遂良“性坚正”,诬告说系许敬宗篡改史实。

现代研究:吕思勉、汪篯等学者从政治大局出发,指出褚遂良诬告为事实,太宗杀刘洎实为维护皇权稳定。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新蔡公主刘英媚:一场被皇权吞噬的伦理悲剧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