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在唐朝时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他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偷渡者。然而当他取经回来之后,李治登基以后,他原本安安静静翻译佛经的日子也结束了,李治对玄奘的态度和李世民可不一样,他处处打压玄奘,把他接到皇宫里住,看起来是好事,但其实就是变相的软禁,究竟李治为何要如此对待玄奘呢?

麟德元年(664年)春天,玄奘圆寂,“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与民间相比,官方的表示却是寥寥。唐高宗李治的神情尽管哀伤,但真正给出的待遇并不高,只是报销丧葬经费,允许僧尼吊丧,妥善保护经书。
相比于以前去世的其他高僧,玄奘未获追赠、追谥,更没有一个官员参加他的葬礼。如果李治真的很认可玄奘,这些荣誉应该一项不少,而且他的长子李显也应该去参加葬礼,因为李显名义上是玄奘的弟子。
玄奘作为一个得道高僧,又是有“留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取经归来后,曾经得到唐太宗的优待与支持。唐太宗甚至两次请求玄奘还俗,帮自己分忧朝政,都被婉言谢绝。李治曾经为玄奘写过《述圣记》,慈恩寺落成后他还下令以玄奘为上座。李治既然对玄奘如此礼遇,为什么玄奘死后他却是这番态度?
唐太宗第一次见玄奘后便对他大加点赞,长孙无忌、褚遂良也紧跟唐太宗的脚步,推崇玄奘,表达了对玄奘的高度认可。为安置玄奘从天竺带回的佛经、舍利、佛像而建的大雁塔落成后,塔南立起两块碑,碑文内容都出自实力派人物—唐太宗与李治,而提笔书写的正是褚遂良。
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尚药奉御吕才著书立说,攻击玄奘及其弟子,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此事给玄奘带来很大的压力,他的弟子明白他的处境,致书宰相于志宁,渴望得到帮助。于志宁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决定出手相助,吕才这才收敛了很多,不敢再大肆渲染。直到后来吕才与玄奘辩论失败,事情方彻底结束。

唐太宗晚年身体不好,自知阳寿将尽,而佛教又很强调因果报应。玄奘的归国正好迎合了唐太宗的需要,因此常常被请入宫当面求教。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派看中了这点,便经常力挺玄奘,为的是迎合唐太宗的喜好—只要在唐太宗驾崩前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自己未来辅政大臣的位置就稳了。
跟长孙无忌等人来往过多,在回国前十年倒是好事,可在后十年就相反了,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趋白热化,李治决定剪除长孙无忌一党,而玄奘理所当然被划入老臣一边。
从李治下定决心清洗老臣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玄奘的监视、打压。显庆初年,李治移驾东都,特意命玄奘同往,居住于宫中。名义上是优待法师,实际上形同软禁,玄奘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只好在屋内翻译佛经。可就连这件事也很难做好,因为只准随行“翻译僧五人、弟子一人”,人手不够,效率难以保证。
更难受的是,医疗条件也满足不了,有次玄奘生了病,没有医生救治,只好私自出宫就医,李治闻讯后极为不悦,方才安排太医前往救治。
玄奘的高声望也是李治忌惮他的原因之一。

显庆年间,玄奘曾经得到李治的允许回家乡探望亲朋好友。玄奘的返乡之旅喜忧参半,喜的是他找到了多年未见的姐姐,忧的是给父母扫墓时发现坟茔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了报答父母,玄奘上表请求为二老改葬,并希望皇帝能够多给点资助,李治准奏。
谁知改葬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上万人特意跑过来,只为一睹大师的风范。一个与反对派走得很近的人,声望还这么高,这么得人心,李治岂能无动于衷?
对于这一点儿,玄奘自然也清楚—永徽六年以来,上层政治血案频发,长孙无忌一派大臣贬的贬,死的死,李治早就对他动起了心思。为了让李治放过自己,玄奘主动要求前往少林寺,结果被悍然驳回,并要求他以后不要再提这个要求。此时正是清洗老臣的关键时刻,在这么敏感的时间点,玄奘请入少林显然是犯了忌讳的。玄奘收到回复后,意识到铸成了大错,连忙上表说坚决服从安排。
尽管碰了钉子,但玄奘并没有放弃避祸的想法。显庆四年(659年)十月,玄奘求往陕北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李治准奏。李治之所以会批准,是因为在三个月前,长孙无忌已经被逼死黔州;褚遂良两年前就已经死于爱州;曾经帮过玄奘的于志宁,也在废王皇后立武媚娘时因保持中立而被贬。
玉华寺原为行宫,是唐太宗避暑、疗养的地方,永徽初改为佛寺。既然是皇家营造,寺内建筑自然不会差,缺点是地势高,位置偏僻,对身有顽疾的玄奘来说极为不合适。可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由不得他挑三拣四了。

《大般若经》梵文本有二十多万颂,翻译起来压力很大。起初弟子们请求退而求其次,删节局部,玄奘同意了。可自此后玄奘经常梦见极其恐怖的事情,时而梦到有人在翻越万仞高崖,时而又梦到与野兽搏斗,每次梦醒时分,玄奘都吓得汗流浃背。玄奘思索再三,认为噩梦必与翻译之事有关,看来还得老老实实地翻译完整版的《大般若经》。
于是玄奘将此决定向众僧讲明。没想到还真能奏效,等到玄奘再次做梦时,只见梦中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神采照人,玄奘的心情特别舒畅。因此,玄奘坚定了之前的想法。
繁重的工作让玄奘身心俱疲,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天,他突然托付起了后事:“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
麟德元年正月,一个来自高昌的弟子慌慌张张找到玄奘,说自己刚刚做了一个噩梦:“见有一浮屠端严高大,忽然崩倒。”玄奘听后并不吃惊,安慰道:“别害怕,与你无关,这是我即将灭亡的征兆。”第二天晚上,玄奘不小心在屋后绊倒,随后身体越发不好,病情加重,卧病在床。五日后,玄奘圆寂。
玄奘圆寂后数月,李治继续铲除异己,直到朝堂安静下来。只是上朝时,大臣们个个保持沉默,既不进谏,也不举贤,完全不是李治所理想的模样。
在唐朝贞观年间的权力棋局中,李泰本是最接近储君之位的棋子。这位唐太宗李世民的嫡次子,自幼以"聪敏绝伦"著称,更因母亲长孙皇后...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11-14 武则天:盛世大唐的承启者与革新者在中国历史的星河中,武则天以唯一女皇帝的身份独树一帜。她统治的十五年不仅是唐朝政治格局的转折点,更是连接“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关键纽带。从政治改革到经济振...
武则天有男宠吗 启 2025-11-13 王君廓:以一敌千的悍将,缘何命丧乡野?在唐朝开国的烽火中,王君廓以“十三骑破万敌”的传奇战绩闻名于世。这位出身草莽的将领,既能在战场上以少胜多,又能在权谋中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然而,这位曾被李渊赞为...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11-13 帝王心术:李世民对尉迟敬德与秦琼的差异化任用逻辑在唐朝开国战争中,李世民对麾下两大猛将尉迟敬德与秦琼的任用策略,折射出帝王权术的深层逻辑。尉迟敬德以"玄武门之变首功"的身份...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秦琼 2025-11-12 探秘李商隐:枯寂无题人生中的诗意华章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宛如一颗璀璨却又带着几分孤寂的星辰,以其独特的“无题”诗系列,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无奈,仕途不顺、情...
李商隐 2025-11-12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定海神针”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他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则以智慧与德行成为他政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从太原起兵到玄武门之变,从巩固帝位...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11-12 知恩图报铸传奇:李世民救命之恩与臣子的王朝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知人善任著称,其麾下汇聚了无数贤才良将。然而,有一位臣子的命运轨迹尤为特殊——他曾在生死关头被李世民出手相救,此后以毕生忠诚与才智回...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2 帝王诗心照山河:李世民望终南山的雄浑气象与政治隐喻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壮美开篇,成为帝王诗作中罕见的兼具艺术性与政治深意的佳作。这首五言律诗不仅展现了...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1 功过交织的唐初名将:侯君集的功业与轶事作为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核心将领,侯君集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既以“灭两国”的战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因谋反罪被处决,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将领之一。其军事才能...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窝囊皇帝的陨落:一场权力更迭的宫廷风暴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外戚与宗室的角力屡见不鲜。唐中宗李显与武则天的权力更迭,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典型缩影。这位被史书评价为“贪玩厌学、胸...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显是怎么死的啊 2025-11-1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