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之战是秦国统一进程中的转折点或者说里程碑。这是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国力增强。在此之后,虽然商鞅被杀,但是,商鞅变法还是保留下来,得到历任秦国君主的采纳。秦惠文王在位时,张仪来到秦国,并受到重用。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伐韩。“下兵三川(黄河、洛水、伊水一带),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集,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建王业。不过,在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主张先讨伐蜀国、巴国。两种建议之下,秦惠文王先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国益富强。然后,秦大举攻赵,取中都、安邑;攻楚,取汉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时,秦已东扩至今宜阳、渑池西部。在秦惠文王去世后,即位的秦武王致力于向中原之地扩张,这成为宜阳之战爆发的重要原因。对于宜阳之战来说,是秦国和韩国争夺宜阳之地的战役。此战,秦军先后投入10万人,而韩国也派出10万大军前往宜阳防御。那么,问题来了,宜阳之战的结果如何呢?
一
首先,秦武王即位后主张出兵三川,听取了樗里疾的建议,使甘茂为大将,发兵五万,攻取宜阳。对于甘茂这位名将,甘茂(生卒年不详),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甘茂的孙子甘罗,自幼聪明过人,进入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用计谋,帮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上卿(相当于丞相)。虽然甘罗的名气更加大,但是,作为甘罗的祖父,甘茂对于秦国的作用要更加大。因为甘茂指挥的宜阳之战,直接关系到秦国一统六国的计划。
宜阳是韩国西部屏障,在战国中后期,韩国的疆域由三部分组成,即上党(今山西南部)、南阳(今济源、焦作)、新郑。其中,就宜阳来说,不仅是连接三地的枢纽,还是东周的门户。换而言之,宜阳与东、西周一起成为秦东进的障碍,时人苏秦曾说过:“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坂之塞。” 因此,在宜阳之战中,韩国在宜阳一带布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
二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临宜阳城下,宜阳守军顽强抵抗,秦兵围城五个月,无法攻下该城。在战国七雄中,韩国虽然是最弱小的一个诸侯国。但是,韩国能够在战国时期坚持到战国末期,显然也是有自保能力的。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因此,在宜阳之战中,虽然甘茂率领的秦军拥有不错的战斗力,但是,守城的韩军凭借着弓箭和利剑,成功抵挡了秦军的多次进攻。在甘茂迟迟无法攻克宜阳的背景下,右丞相樗里疾进言于秦武王道:“秦师老矣,不撤回,恐有变。”秦武王准备让甘茂班师回国,不过,甘茂明白,自己不是秦国人,在秦国的平步青云已经遭到了不少宗室势力的妒忌了,如果无法攻克宜阳的话,今后将很难在秦国朝堂之上拥有立足之地。
三
于是,甘茂乃作书一封,使人送达秦武王,秦武王启函视之,书中唯有“息壤”二字,也即暗示秦武王自己需要增兵。秦武王大悟,命令大将乌获率兵五万,以助甘茂。在得知甘茂获得援军的消息后,韩国君主亦使大将公叔婴率军直救宜阳。因此,在双方增兵之后,秦国、韩国在宜阳投入的兵马,基本上都达到10万人这一规模。在战国中期,20万人规模的战役,无疑是较大规模的了。
换而言之,在整个战国时期,像长平之战这样达到百万人规模的战役,还是比较罕见的。当然,对于宜阳之战来说,更大的意义还是在于宜阳这一地方。从韩国的角度来看,宜阳一旦被秦国占据的话,那么后者可以将自己的疆域逐渐分为几个部分,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并且,宜阳后面就是洛阳,也即是东周的都城,这无疑是东周暗中支持韩国的重要原因。
四
最后,另一方面,秦国只有攻克宜阳,才能向中原之地扩张。在双方都增援之后,甘茂率领10万秦军,大破公叔婴于宜阳城下,然后,乘胜攻占宜阳,斩杀韩军六万,降者无数。随即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驻守。值得注意的是,在宜阳之战中,甘茂将个人钱财全部用于赏赐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士气提振的秦国将士一鼓作气,终于拔掉宜阳。在得知宜阳之战失败的消息后,韩国上下都十分害怕,担心秦国继续攻打韩国。于是,韩国使相国公仲侈带着珍宝入秦求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韩国的求和。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抚宜阳地方。总的来说,在宜阳之战中,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
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宜阳之战,秦国对宜阳城进行加固,成为秦国向东边扩张的桥头堡。从此以后,山东六国转入战略防守阶段,直至灭亡。所以,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宜阳之战是秦国一统六国的里程碑。在宜阳之战前,秦国虽然有一统六国的志向,却没有一个进攻山东六国的平台,因为函谷关的险要虽然能抵挡山东六国的联军,却也限制了秦国的对外进攻。不过,获得宜阳这座城池后,秦国的扩张方向不再受到限制,也即可以直接威胁到韩国、赵国、魏国这三个诸侯国。尤其是对于韩国来说,宜阳之战的失利,更是成为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纵横捭阖:苏秦与张仪的战国棋局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如棋局纵横,而苏秦与张仪这对同门师兄弟,恰似棋盘上最耀眼的黑白双子。他们以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大势,一个合纵六国筑起抗秦长城,一个连横破局为秦...
张仪 2025-08-28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