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卫国国君后代,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让历史资料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但若论改革的成果,他或许就变成了唯一(仅截止到清亡以前,不包括近现代),他主导的变法给秦国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这么伟大的改革家,对秦国来说是绝对的大功臣,为何会被逼谋反?乃至尸身遭受车裂这样的酷刑?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等秦国老贵族诬告谋反,商鞅的反应是赶紧逃,实在逃不出去了才匆忙的回到封地阻止抵抗,结果是被坐实了谋反的罪名,让他的死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以商鞅当时在秦国的地位,他为何不自辩?商鞅并非没有支持者,要想名正言顺的杀掉商鞅,不经过公开的审理,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可是不行的,就连国君秦惠文王要杀掉商鞅也会有很大的顾虑,为何?主要原因有四点:
首先商鞅是秦国从积弱变为强大的首席功臣。秦惠文王后来能称王也是因为有商鞅变法带来的秦国强大国力为支撑,要想杀掉这样的鼎革之臣必须要有能说服天下人,至少是能说服秦国百姓的正当理由。
其次,商鞅的拥趸也是一个庞大的集体。秦国变得富裕、强大和商鞅制定的法度有关,商鞅之法严苛,但能几十年执行下来,这其中的受益者也相当多,这些人都是商鞅的铁杆支持者,没有合适的罪名去动商鞅,谁能保证国家不发生动乱?
再者,商鞅是秦孝公鼎力支持几十年的老臣。没有让人无话可说的理由随便治罪已故国君秦孝公最信任的臣子是相当麻烦的,推翻父亲的论断,对于接任的秦惠文王来说,存在孝道和礼法上面的极大约束。
最后,商鞅是秦国招揽的各国人才的领头人。秦国之所以在商鞅变法以来能顺利地执行改革政策,除了秦孝公的绝对支持外,从山东六国招来的各国人才也是其中的主力,他们在秦国没有跟脚,没有那么多人情可讲,一切以律法为准,这才有了商鞅变法的顺利进行。
所以,秦国从秦孝公起延续数代的持续强大都离不开从各国招揽的人才,没有合适且强大的理由的去对付他们的领头人,会让大批从六国投奔而来的人才们心寒,这和秦国招揽天下人才为秦所用的大战略背道而驰,因此,要处理商鞅必须有根有据。
以公子虔为首的商鞅敌对者,包括秦惠文王也对上述的商鞅影响力心知肚明,在这种背景下,要干掉商鞅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把谋反的罪名加在他身上。史书上的记载只有公子虔告发商鞅谋反,却没有相应的证据,也就是莫须有,这样如何给商鞅定罪?
即使告发商鞅谋反,以商鞅的咖位也是要审问清楚的,商鞅多聪明的人,没有咬死他的证据能告倒他?商鞅也完全可以自辩,这种大案要案必然要公开,让全体秦国人都知道,商鞅完全没必要一听说有人告发他谋反就慌不择路的逃跑,最终被逼回封地率军抵抗。
最终逼反商鞅的理由其实早在秦孝公去世前五个月就传递给商鞅本人了,商鞅为何要逃?为何要回封地组织抵抗?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连辩解都没有的情况下直接采取了消极对抗的策略,而给商鞅种下肯定要完蛋思想的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小人物,他叫赵良。
赵良是谁?他的来历史书上没有过多介绍,只有嬴姓赵氏这四个字,从这个来源分析,他也算是秦国的宗室,赵氏和秦国主宗赢氏是同一个祖先,他们的祖先类似于堂兄弟之间的关系,既然是亲戚关系,他倾向于秦国宗室也就很正常了。
另外嬴姓赵氏大多是生活在赵国的臣民,如果他是赵国人,从赵国的角度来说,毁掉商鞅也是遏制秦国强大的法门之一。另外还有种说法是赵良的兄弟是秦国纳六国贤才之后入秦的官员,因为触犯了律法被商鞅下令处死,所以赵良有理由敌对商鞅。
赵良在秦孝公眼看着就快不行了的情况下带着反对派的意见来和商鞅沟通,赵良忽悠商鞅时说的话语有很大一段,本文基于篇幅就不仔细阐述(具体可参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他总的思想是表达出来了三个意思:
第一,你比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的另一位改革家,帮助过秦国称霸)嚣张跋扈,好多老百姓不满意你。
第二,你得罪了几乎所有的秦国宗室和老贵族,他们要不计代价地干掉你。
第三,秦孝公之后的继任之君在威望上肯定不如你,他绝对也想要干掉你。
三个强大的理由一出,你商鞅要想活命要么就赶紧的隐退,要么就赶紧的逃跑。可赵良是秦国宗室来逼退商鞅的棋子,他来忽悠商鞅绝对不是为了劝说他隐退,商鞅全身隐退的弊端很大,他隐退后如果还在秦国,以他的威望和没隐退没什么区别。
不在秦国隐退,放商鞅去山东六国隐居(春秋战国时期是允许政治失败者到他国隐居的)?那不是给山东六国送上天底下最大的人才?还是最了解秦国的人才。因此,赵良忽悠商鞅的主要目的是种下一颗种子,让商鞅觉得情况非常严重,自己会毫无缘由的被杀,然后被迫造反。
商鞅显然是被赵良忽悠住了,本来赵良说的就有相当的道理,变法改革哪能不得罪人,一般还都是得罪的权贵,除非一棒子把他们彻底打死,否则一定会反噬的,商鞅自己也清楚,只不过在权力的高涨下被迷惑住了,他当初是为名利入秦,也舍不得隐退。
在赵良刻意地点醒下,商鞅认定了自己一定会被干掉,而且很可能是阴谋陷害,在公子虔告发他后,抓捕他的人马上就上路了,这使得商鞅坚定地认为秦惠文王和他的敌对者不会跟他讲道理。因此,商鞅放弃了争辩,用逃亡和起兵的方式反抗,从而坐实了谋反的论罪,即便有支持者也不会因为明显的谋反罪去为商鞅说话。
商鞅谋反被杀,以公子虔为首的秦国宗室和秦惠文王的目的达到了,也不能说是完全达到,秦国宗室即想干掉商鞅的人,也想干掉商鞅的法。而秦惠文王是只想干掉商鞅的人,却想保住商鞅的法。至于说后来为废法和保法促生的秦惠文王和秦国宗室之间的政治斗争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在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秦国历史中,赢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是秦献公庶长子、秦孝公兄长,也是秦惠文王嬴驷的老师,以能征善战闻名。然而,关于赢虔的儿女,史料记载却...
秦孝公 2025-04-29 秦灭赵国之战:一场惨烈的历史较量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其中秦灭赵国之战尤为惨烈,不仅改变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战争背景与起因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
商鞅 2025-04-24 河西:卫鞅收复之战的辉煌与意义在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河西之地的归属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牵动着各国的战略布局。而卫鞅(商鞅)收复河西之战,无疑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秦国的发展...
商鞅 2025-04-22 嬴驷是否后悔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历史谜题在秦国的历史长河中,商鞅变法无疑是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而嬴驷杀商鞅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后世不断探讨的焦点。嬴驷究竟有没有后悔杀商鞅,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杀商...
商鞅 2025-04-10 商鞅之死:车裂之刑的真相商鞅,这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以其推动的“商鞅变法”闻名于世,使秦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崛起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这位功绩显赫的改革家最...
商鞅 2025-03-11 公孙鞅变法:战国秦国的强盛之路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动荡历史中,公孙鞅(即商鞅)推行的变法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公孙鞅作为卫国国君的后代,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改革精神,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深远的...
商鞅 2025-02-25 商鞅:法家流派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中,商鞅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的统一六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2-24 赢虔的结局与劓刑之谜在战国时代的历史长河中,赢虔作为秦国的重要人物,其命运波折、结局凄凉,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感慨与思考。一、赢虔的生平与贡献赢虔,秦献公的长子,秦孝公的兄长,以左庶长...
秦孝公 2025-02-22 商鞅妻子之谜:正史中的结局探寻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商鞅以其深远的变法思想和果敢的政治实践,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关于商鞅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妻子,历史上却留下了诸多谜...
商鞅 2025-02-22 商鞅之死:改革背后的必然与无奈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商鞅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改革家。他以其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深远的变法,使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
商鞅 2025-02-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