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其次是江东吴国,为何魏国却不先打蜀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曹操一统北方之后,随后厉兵秣马准备灭掉吴国,先后发动了三次征吴战争,分别为208年、213年、217年,每一次出兵规模都很大,208年的是赤壁之战,213年出兵40万发动了第一次濡须口之战,217年发动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曹丕上台之后,一共也有三次亲征伐吴,分别为222年、224年、225年,非亲征的战争还爆发过至少二次。曹丕晚年、曹睿早年,吴魏爆发的石亭之战中,魏国遭遇一场惨败,之后24年内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攻吴战争。孙权去世之后,魏国发动东兴之战,此战之后魏国又一次惨败。东兴之战后,魏国才转向攻打蜀国,然后竟然一战灭蜀。
然而,在魏国总是打吴国时,蜀国却一心打魏国,自诸葛亮起,蜀国不停北伐,前后将近发动20次伐魏战争。
三国之中,蜀国地小人少实力最弱,其次是东吴,实力最强的是魏国。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魏国应该先攻蜀国,灭掉蜀国之后,再去攻打东吴,或者按照攻打挑衅者的原则,也应该先打挑衅的蜀国,然而魏国几代人都一根筋地攻打东吴,采取的是先吴后蜀战略,那么魏国为何不先打蜀国?
蜀国疯狂备战,犹如一颗“铜豌豆”,打蜀国容易崩掉牙齿
与吴魏不同,蜀国的扩军备战,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各种资源几乎都在向军队倾斜,如今可以通过蜀国的人口与货币窥得真相。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称帝时蜀国在籍户口分别为20万户、90万人,蜀国灭亡时户数28万、共有108.2万人,其中平民94万、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蜀国总兵力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0%,估计除了血腥无比的战国时代之外,没有一个时代的“兵民比”超过蜀国。
在攻下成都后,为了筹措军费,刘备发行了“直百五铢”,重量大约只有6.4克(是“蜀五铢钱”的三倍)、直径约25毫米,但币值却是五铢钱的100倍,相当于转手套利三四十倍。后来,蜀国一直发行“直百五铢”,利用货币疯狂地掠夺民财、积聚财富整军备战。
因此,蜀国穷兵黩武疯狂备战,让它犹如一颗“铜豌豆”,食之无味、吃之崩牙,还不如不打。想必,魏国考虑蜀国这种玩法很难长久,或希望让蜀国自我崩溃。
蜀国山高水远,道路险峻,缺乏便利的交通条件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数百年后的李白,尚且发出如此感慨,更不用说三国时代了。
三国之中,魏国占据北方,东吴占据南方,蜀国占据荆蜀(后来丢掉了荆州),真正易守难攻的是蜀国。尤为重要的是,法正认为获取汉中“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建议刘备攻取汉中,给蜀国防线打了一块超级补丁。汉中之战中,刘备夺取汉中,在地利上占据了一定优势。
在汉中方向,除了交通上的问题之外,魏国还面临一个难题,即由于汉末董卓动乱,古都长安周围一片荒芜,很难支撑魏国以关中为基地攻打蜀国。
在荆州方向,襄樊之战前,蜀国占据荆州部分地区时,魏国即便夺取荆州,也很难威胁到蜀国核心区域。
如果老大魏国攻打老三蜀国,陷入僵持战的话,老二东吴会怎样?
蜀国地小人少,国力相距魏国太远,对庞大的魏国而言蜀国不足为患。同时,在荆州被东吴夺去之后,只剩下益州一地,想要北伐中原,几乎唯有出汉中这一路,最快是攻打关中长安,短时间内很难威胁到魏国核心区域。换言之,蜀国潜力不大,对魏国实质威胁不大。
因此,鉴于蜀国穷兵黩武,又占据防守的地利,因此魏国对蜀国可以缓而图之,不属于优先处理的级别。
然而,东吴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战争潜力巨大,对魏国的威胁自然更大。同时,在地理环境上,东吴疆域更逼近魏国的核心区域。因此,魏国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松对东吴的压制,更不能陷入与蜀国的争斗中,而让东吴坐山观虎斗,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总之,一旦魏国先打蜀国,即便能够灭掉蜀国,估计自身折损也会很大,如此魏吴实力可能就会逼近或反转,对魏国而言无疑是得不偿失。所以,魏国只能防守蜀国进攻,而主动压制或攻打东吴。
魏国一直攻打吴国的原因,或许与赤壁之战有关
赤壁之战中,曹操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惨败,一世英名一朝丧尽,因此曹操难免存在挽回颜面的考虑。
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曹操军中出现大规模的瘟疫,导致很多将士死亡,于是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已经没有战斗力可言,这时又被孙权烧毁船只粮草,到了“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的地步。因此,赤壁之战的惨败,曹操很不服气,或许由此才有后两次征吴。
曹丕继位之后,三次亲征东吴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孙权突然自立称帝(之前一度臣服于魏国),战略上需要压制东吴,另外还与“完成先帝未竟之业”有关,如果曹丕取得对东吴的胜利,乃至灭掉东吴,那么他的地位无疑将更为稳固。
至于石亭之战与东兴之战,客观地说投机性质较浓,不是事先有所准备的伐吴之战。石亭之战的起因,是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以降魏欺骗曹休,于是曹休率军10万接应周鲂,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东兴之战的起因,是孙权去世、10岁的孙亮刚刚继位,魏国以为有机可乘。
因此,魏国经过战略准备的伐吴战争,都与赤壁之战有些关系,存在一些为曹操洗刷赤壁之战耻辱的目的。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魏国攻打东吴时一败再败,因此意识到伐吴难度很大,于是才转向早已精疲力尽的蜀国。
自刘备起,蜀国一直穷兵黩武,姜维11次北伐早已透支了国力,262年廖化评价姜维时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廖化能够看到的问题,阴险狡诈的司马昭等魏国群臣岂能看不到,果不其然,第二年魏国一战灭掉蜀国。
蜀国灭亡之后,东吴独木难支,但由于长达半个世纪的伐吴失败,让魏晋群臣愈发谨慎,最终在准备妥当之后一举灭掉了吴国。
参考资料:《三国志》等
公元212年,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在寿春离世,终年五十岁。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才”,其死因在《三国志》《后汉书》《魏氏春秋》等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9 张邈陈宫弃曹投吕: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的关键转折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兖州大地风云突变。曹操麾下重臣张邈与谋士陈宫突然倒戈,联合“飞将”吕布发动叛乱,一举夺取曹操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兖州。这场变故不仅改变了曹...
曹操怎么死的 张邈 2025-09-03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 荀彧与程昱:东汉末年双星并耀的谋略之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集团能在乱世中崛起,离不开荀彧与程昱这两位顶级谋士的辅佐。他们以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忠诚,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若要探讨“荀彧和程昱...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2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的巅峰对决汉中之战(217年—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而爆发的关键战役。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更是蜀汉政...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2 关羽“死后睁眼”:历史、文学与科学的交织解读关羽,字云长,作为东汉末年名将,以忠义勇武著称于世,被后世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然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文学巨著中,关羽死后头颅被送至曹操处时“...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8-27 曹仁武力考辨:从战场表现到演义评说的多维解析在曹魏阵营的武将谱系中,曹仁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曹操的从祖弟,他既无典韦"单手举牙门旗"的蛮力,也未留下如许褚&...
曹操怎么死的 曹仁 2025-08-25 崔琰之死:东汉末年权力漩涡中的名士悲剧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以“腹诽心谤”的罪名将冀州名士崔琰下狱,先施髡刑贬为官奴,后因崔琰“接待宾客时吹胡子瞪眼”的姿态,最终赐其自尽。这起看...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8-15 孙权“孙十万”称号的由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军事调侃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誉闻名于世。然而,这位被曹操视为劲敌的君主,却因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军事行动,被后世冠以“...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8-12 郭嘉与杨修:同为谋士,命运殊途的东汉末年双生花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麾下谋士如云,郭嘉与杨修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虽同为智囊,却因性格、立场与政治选择的不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他们的人生轨迹,...
曹操怎么死的 郭嘉 2025-08-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