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 邓艾入蜀,谯周为何力劝刘禅不战而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人对于谯周的认识,大部分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因为蜀汉成也谯周,败也谯周!
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打进益州,兵临成都城下后,刘璋的手下原本还想抵抗,因为成都城中还有大量的士兵,且粮草充足、民心可用。结果谯周直接站出来,说刘璋气数已尽,他夜观天象,发现刘备有帝王之相,刘璋应该投降刘备。就这样,刘璋乖乖地投降了。于是谯周便成为了蜀汉创建的一大功臣,这便是所谓的成也谯周!那么败也谯周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谯周这个人比较能活,刘备、诸葛亮这些人都死了,连刘禅都老了,这个谯周还活着。邓艾从阴平小道打进蜀汉后,诸葛瞻率军前去抵挡,结果不敌,最终战败而亡。当时的蜀汉朝堂,大多数人都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准备逃跑,因为魏蜀两国乃是世仇,大家在一起打了几十年了,仇怨颇大,一旦投降,后果不堪设想。就在大家都在商议往南中逃还是往东吴逃时,谯周又站出来了,力劝刘禅投降,并将其他臣子反驳得哑口无言。于是最终刘禅投降了,蜀汉灭亡了。这便是所谓的败也谯周!
从蜀汉的兴盛到蜀汉的灭亡,其实我们明眼人可以发现,谯周在其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的两次劝降,直接改变了天下的走势!于是许多人便认为谯周这人,就是个软骨头,是个投降派,刘备来了,他就劝刘璋投降刘备,邓艾来了,他就劝刘禅投降邓艾,仿佛这个人从来都没想过抵抗!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把谯周想简单了,或者说这是三国演义在误导大家的想法。正史中的谯周,只劝降过一次,那便是蜀汉灭亡的那一次,而他之所以劝降刘禅,并不是因为他骨头软,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深意!
正史中,谯周出生于著名的书香世家,在蜀汉的名声非常好,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禅,对于谯周都非常看好。而谯周这个人呢,做事情也非常干练,人品也非常不错,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软骨头、投降派,这一点,从他劝谏刘禅尊奉先帝刘备遗德,减少乐宫、后宫的建造便可以看出。而且谯周这个人,对于诸葛亮是非常敬佩的,当年诸葛亮去世,大臣都没去奔丧,就只有谯周一个人去了,一个如此敬重诸葛亮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大家想象中的投降派!
那么既然谯周的人品还过得去,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那他为何在蜀汉的紧要关头,会劝谏刘禅投降呢?事实上,谯周的这种思想,早在蜀汉灭亡前的好几年就已经出现了,而且他的这种思想、理论早就汇集成了一篇文章,传扬天下了。这便是著名的仇国论!
仇国论非常经典,因为他直接把投降的思想公开化了,而且你根本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去反驳它,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可怕,它几乎将蜀汉全体国民都洗脑了,所以才会出现邓艾如此轻松就灭亡蜀汉的场景!这是心理战的鼻祖!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篇仇国论!
仇国论开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因余国,一个是肇建国,两国为世仇,因余国比较小,实际上代表的就是蜀汉,而肇建国比较大,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曹魏。一天,因余国的高贤者(代表的是谯周,这家伙自恋,认为自己德高望重,是个大贤人)问伏愚子(代指蜀汉百姓),小国应该如何和大国相处?伏愚子回答说,应该效仿周文王和勾践,要与民休养生息,这样民心才可以安定,最终才能取得胜利。
高贤者又接着问:“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约定以鸿沟作为边界,双方互不侵犯。结果张良认为,一旦百姓安定下来,就不会再想打仗了,并以此说服刘邦,再次出兵偷袭项羽,并最终将项羽击败。刘邦取天下的方法和休养生息完全相反,他不也一样成功了吗?现在肇建国内部有动乱,我们趁机进攻肇建国,不就可以效仿当年的刘邦,击败肇建国吗?”.
这一段话的暗中意思,其实就是指的姜维北伐!当时魏国内部斗争不断,姜维屡次率军北伐,攻打魏国,于是谯周借机向百姓和众位朝臣询问,这样打下去,是不是就一定能打败魏国?
接下来,谯周又以伏愚子的口吻回答了这个问题!
伏愚子回答说:“刘邦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是因为当时身处秦朝末年,天下动荡,老百姓都不知所措了。如果在和平年代,比如商朝与西周的时候,王纲坚固,老百姓都习惯了当时的统治,那么刘邦就根本不可能夺取天下!现在我们因余国和肇建国都建立很长时间了,百姓都安居乐业了,不再是秦朝末年的那种动荡岁月,所以我们只能采用周文王的那种无为而治的方法,不能够像刘邦那样南征北战,否则百姓疲敝,国家就会崩溃!与其总是向外胡乱射箭,不能命中目标,浪费箭枝,不如谨慎一点,至少可以节约资源。”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暗示姜维北伐劳民伤财,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谯周认为,当时的蜀汉,应该与民生息,不要总是去北伐,北伐又没有取得多大的功劳,这不是劳民伤财吗?既然打不赢曹魏,那还不如大家关起门来过小日子,这岂不是更好?
通篇《仇国论》,谯周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蜀汉是打不赢曹魏的,姜维没必要逆天行事,蜀汉本来就国弱,大家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别去惹事端不好吗?表面上看,谯周说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蜀汉上下有许多人都同意他的观点,就连蜀汉的元老大将廖化,也是支持谯周的,站出来坚定的反对姜维的北伐!可见这仇国论的文章是多么的具有煽动性。然而蜀汉的很多人,都是不具备战略眼光的,他们只知道蜀汉国小,曹魏国大,硬刚是打不赢魏国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旦军事方面懈怠下来,蜀汉百姓忘记战争,安享生活,那么魏军打进来的时机就到了!
蜀汉国力弱小是个公认的事实,要比发展,他肯定是比不过魏国的,所以如果两国不交战,都稳定地发展,那么魏国的国力增长势必更快,蜀汉会灭亡得更早!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蜀汉灭,蜀汉的百姓必定遭殃,当年的钟会之乱,关羽一族被斩尽杀绝就是例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及他的继任者,基本都贯彻了北伐的方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心气给提起来,不能让大家当沙漠中的鸵鸟。而谯周的这篇《仇国论》一出,彻底地瓦解了许多的人的抵抗之心!
邓艾大军从阴平小道走出来,历经千辛万苦,早已没有多少战斗力了,结果江油守将马邈直接望风而降,为何?不就是因为蜀汉的人心已经被谯周瓦解了吗?都知道打不赢魏国,那还打什么?
刘备进攻益州时,在雒县被阻挡了好几年,可见此地防御多么强,可邓艾一来,轻而易举地打穿了蜀中,除了诸葛瞻,基本没有像样的抵抗,为何?不就是因为蜀汉的人心已乱了吗?
邓艾兵临城下,蜀汉朝堂根本没有人想要抵抗,大家讨论的都是往哪里逃,为何?不就是因为人心不在了吗?
谯周的这篇《仇国论》一出,彻底地瓦解了蜀汉众人的抵抗之心!真的是太让人震撼了,这简直就是心理战的鼻祖!前文我们说过,谯周并非软骨头,并非投降派,那么他为何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呢?
事实上,谯周写仇国论和劝告刘禅投降的目的,是一样的,那便是为益州本土势力争取利益!当年刘璋统治益州,打压益州势力,所以益州本土势力欢迎刘备。结果刘备来了之后,并没有给益州势力更高的地位,蜀汉高层全都是荆州派,于是益州本土势力不服气了,凭什么你们荆州派跑到益州这块地方来欺压益州派,这不是看不起人吗?好在当时诸葛亮的政治手段比较高,大家都对他比较服气,所以益州派暂时没有什么异样。但是诸葛亮一死,这些益州派的想法便多起来了。
既然荆州派把持了朝堂,益州本土势力受到打压,那么益州本土势力就不去朝堂玩了,而是安安心心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于是益州本土势力便不再支持北伐了,开始藏匿人口,兼并土地了,玩得不亦乐乎。而蒋琬费祎也知道益州派的想法,没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当姜维上位以后,情况不同了,因为姜维要大举北伐!北伐是需要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于是益州派不乐意的,不愿意浪费钱财给姜维,于是蜀汉内部的反战情绪起来了,益州派的代表人物谯周便写了仇国论,大肆宣传不要打仗,最终搞得姜维不敢再北伐了,被迫远避沓中。
姜维不北伐了,益州派又可以开开心心的享受生活了,可没过多久,曹魏来了。益州派一想,曹魏来了其实也没啥坏处,顶多就是把刘禅家族给换下去,说不定益州派还能有掌权的机会,这对益州派来说,是有好处的啊!于是邓艾打进蜀中,基本没啥像样的抵抗,而且谯周还劝服了众人,直接投降,别跑,就等着邓艾前来。说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益州派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而已,什么汉室,什么刘家,都去一边待着!而谯周,就是益州派的喉舌,益州派推选出来的话事人!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政权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作为蜀汉末代皇帝的刘禅,却在诸葛亮去世后持续提拔其子诸葛瞻,使其从骑都尉一路升至代理都护、卫将军,甚至执掌尚书台政...
诸葛亮 刘禅 2025-09-30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后,刘禅凭何稳坐江山二十九载?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秋风卷走了最后一片枯叶,也带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以"鞠躬尽瘁"著称的治世能臣,将未竟的兴复汉室之...
诸葛亮 刘禅 2025-09-29 亡国之君的生存智慧:刘禅投降曹魏后的隐忍人生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后主刘禅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开城投降。这场看似屈辱的抉择,实则是刘禅在绝境中为保全蜀汉遗民性命、延续宗室血脉的无奈之举。从蜀汉皇...
刘禅 2025-09-28 困局中的妥协:刘禅投降的多维透视公元263年冬,当邓艾率领的魏军如幽灵般穿越阴平小道突现成都城下时,蜀汉后主刘禅的抉择彻底改写了三国格局。面对仍有数万守军、粮草充足的成都,这位在位四十年的君主...
刘禅 2025-09-26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司马昭之死:一场被艺术加工的历史迷雾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永嘉之乱中的刘禅后代:乱世浮沉与家族命运的终结公元311年,匈奴军队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史称“永嘉之乱”。这场战乱不仅终结了西晋王朝,更将无数中原士族卷入生死漩涡。在洛阳陷落的惨剧中,蜀汉后主刘禅的后代成为历...
刘禅 2025-07-31 陈祗算忠臣吗:历史迷雾中的权臣悖论在蜀汉后期波谲云诡的朝堂上,陈祗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忠侯”的尚书令,既因破格提拔姜维北伐、制衡宦官黄皓等举措被部分史家视为“权臣中的能臣...
刘禅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