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出门远行并非易事。每一次出行,都需要精心准备,以确保旅途的顺利与安全。那么,古代人出门究竟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一、生活必需品:保障基本生存
(一)被褥铺盖
古代客栈一般不提供被褥,因此出门一定要自带铺盖。在《牡丹亭》中,柳梦梅的行装里就有一条破被单。如果赶上寒冬腊月,还得背上厚重的被子,以抵御严寒。
(二)生米和炊具
饮食是生存之本,古人出门会自带生米和炊具,以便随时烧饭吃。徐霞客出行时就常带着生米,自己烹饪美食。比较讲究的文人还会携带提盒、提炉等,用来煮茶酒炖汤。像《儿女英雄传》中提到的进京赶考的考生携带的“考篮”,里面装有笔墨纸砚、洗漱用品,还有装米面饽饽的口袋、饭碗勺筷等,甚至还有板凳儿、钉子、锤子、剪刀、梳子、蜡烛之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三)衣物和药品
根据出行季节和目的地,准备合适的衣物至关重要。同时,药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会按照《千金要方》等医书准备中药,如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等,这些中药大多有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作用,以应对旅途中可能出现的疾病。
(四)夜壶等生活用品
古代客栈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夜壶是旅行必备。此外,蜡烛、茶叶、棋子、棋盘等也是古人出门常带的物品,以丰富旅途生活。
二、旅行工具:助力长途跋涉
(一)交通工具
古代交通工具以水路和陆路为主。陆路上,有牛车、骡车、马车等。元代以前,牛车是中国古人主要的旅行用车。以速度取胜的“包赶程”,多为耐力持久的骡车,即便是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以稳著称的“太平车”,重大粗陋,以牛牵挽,每天行程不超过30里。水路上,舟船是主要交通工具。唐代时,租船游西湖已经很普遍。
(二)旅行装备
古人会用竹编的背包来装行李,既坚固又轻便,便于携带。像沈括这样的资深“驴友”,出行时会携带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壶)等物品。其中,斧子、锄头等工具可用于在名山胜水之地披荆斩棘开辟道路。
三、证件与盘缠:确保旅途顺畅
(一)证件
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都会携带官方发放的“路引”(身份证)和作为古代护照的“通关文牒”。比如,电视剧《西游记》中经常提到的唐僧师徒的通关文牒,不过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并没有取得官方的介绍信,是一路混迹在商队中私自出国取经的。到了清光绪年间,已经有了护照,一张纸上盖了无数的印章。
(二)盘缠
出游肯定要算好成本,古人旅游路上住店的费用是最多的。南宋初年,有人建造公房对外出租,每间房每月租金只要会子37文,当时一两黄金能兑换会子3万文。按照1克黄金在240元上下浮动,可以换会子252文。
四、精神寄托与仪式:增添旅途意义
(一)占卜与祭祀
古人特别讲究天人合一,认为出行要顺应天时,得到神明的保佑。所以,他们通常会通过占卜来选择一个吉日。在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很多关于卜行的记载。除了寻找吉日,古人出行前还会祭祀神灵,特别是君王出行,他们认为有“行神”,虔诚祭祀可以保佑出行一切顺利。
(二)离筵与折柳相赠
亲人外出,家人和好友会为之设宴饯饮,是送行即将结束时举行的敬酒道别仪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为友人饯饮而作。人们往往还会折柳相赠,以寄托依依之情。折柳有两种寓意,一是柳树生命力强,示意到天涯海角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
(三)旅行手册与攻略
正如现在小伙伴出门的时候会上网查看攻略一样,古代也有类似的旅游攻略。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自唐代起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也流行起来。到了明代,已经有专门的旅游地图,如《广舆图》《皇舆考》等。它们除了介绍行路路线,还搜罗了一路途经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注意事项。
五、旅伴与安全:结伴而行与安全保障
(一)旅伴
古人旅行很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比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仆从。
(二)安全保障
明朝时出现了镖局,为商旅护航,不过价格不菲,惠顾者多为运货商人。在住宿方面,官家住驿站,商旅住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时常在所难免。
在隋唐之际的草原与中原政治版图中,东突厥汗国的兴衰史堪称一部充满权谋、战争与背叛的史诗。作为东突厥最后两位核心统治者,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叔侄之争,不仅决定了突...
2025-09-22 梁鸿与孟光:隐逸高士的终章与精神永续东汉隐士梁鸿与妻子孟光的故事,以“举案齐眉”的典故成为后世夫妻相敬如宾的典范。然而,这段传奇的结局并非止步于吴郡的廊下舂米,而是以梁鸿的离世与孟光的归隐为句点,...
2025-09-22 孙思邈的年龄之谜:101岁还是142岁?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审视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寿命问题,堪称中国医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从《旧唐书》到民间传说,从学者考据到网络热议,关于其生卒年的争议持续千年。一、历史文献的矛盾:...
2025-09-22 罗隐最著名的诗:穿透时代的锋芒与哲思晚唐五代诗坛群星璀璨,罗隐以“愤世嫉俗”的笔锋独树一帜。这位历经二十余次科举落第的诗人,将仕途失意化作笔下雷霆,其诗作或针砭时弊如利刃出鞘,或咏史抒怀似黄钟大吕...
2025-09-22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殷开山的真实地位:历史误读与真相还原在大众对唐朝历史的认知中,常出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无殷开山”的误解,这一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忽视了贞观年间政治表彰体系的复杂性。作为唐初开国功臣,殷开山不仅位列...
2025-09-22 谢翱为何落籍揭阳:抗元遗志与家族迁徙的历史交织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下,宋室危亡之际,一位布衣诗人以家国大义为笔,在潮汕大地上书写了气节与血脉的传奇。他就是被誉为“宋末诗坛之冠”的谢翱(1249-1295)。...
2025-09-22 杨素是忠臣吗:历史褶皱中的忠奸之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隋朝权臣杨素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隋朝开国的军事支柱,也是后世史书中“奸臣”的典型代表。这种矛盾的评价,源于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与时代...
2025-09-22 张耒:北宋文坛的璀璨星辰与时代精神的映照者在北宋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张耒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人格力量,成为一颗不可忽视的璀璨星辰。他不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更是一位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坚守文学理想与人文关...
2025-09-22 解放黑奴的领袖:亚伯拉罕·林肯——以法律与战争终结奴隶制的美国总统在人类文明史上,解放黑奴的壮举不仅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命运,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而在美国,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核心推动者,正是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他...
2025-09-22 宇文恺有后代么:历史脉络中的家族存续探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宇文恺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规划与设计才能,缔造了隋唐两代的都城典范——大兴城(唐长安城)与洛阳城。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他的辉...
2025-09-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