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前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拜将于鲁、魏,变法于荆楚,一生征战无数,功绩显赫。尉缭子称赞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郭沫若曾评价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不会磨灭的人物”。吴起告诫魏文侯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巩固和发展政权。吴起提出了大量治军的观点。
一、“先和而造大事”。
吴起认为,治国治军有“四不和”,即“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通“阵”);不和于陈,不可以讲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反之,只有国家意志统一,军队内部团结,临阵指挥一致,作战行动协调,才能有利于战争。因此吴起认为,有作为的君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为了做到“四和”,首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使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他主张通过教化、亲善普通百姓,使得君臣一心,同仇敌忾。吴起认为,要强国强军,君主应做到“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吴起主张重用贤德有才之人,而缺才少德者,只能把他放在下层。关于和谐的状态,吴起认为如果“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即百姓安居乐业,官民亲近相处,国家“则守已固矣。”
史载吴起曾与魏武侯(文侯之子)泛舟“浮于西河”之上,讨论国家强盛的根本问题。吴起认为,君王之业,国家安危,“在德不在险(山河之险)”,若为政不善,“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二、“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是有耻也”。
吴起少时曾随曾参学儒,后弃儒而习兵事,成为兵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并在长期戎马生涯中形成强烈的法家观念。吴起思想中带有很深的儒家色彩。他提出“道、义、礼、仁”四德观,认为“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强调四德在治国理军中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毫不讳言战争对当时统治者的重要性,反对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旧的仁义道德。
具体到治军,他主张“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用仁义礼治来教化民众,使其有羞耻之心。大凡人有了羞耻之心,国家则“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吴起认为教化的目的,是激励百姓把个人安危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君王才能把握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性,做到上下一心,“举顺天人”。
孙武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吴起继承了孙武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他说“战胜易,守胜难”。为何?他认为,“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者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经常轻率发动战争,就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而使人民疲弊不堪,国家贫弱,战事越多,国力越衰,而且会招来祸患。
三、“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吴起强调军事训练在提高部队战斗力当中的突出地位。他认为,“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要建设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教育和训练是首要问题,“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起主张教育训练的目的是让将士掌握战场的各项技能,以避免无谓的伤亡。
吴起还提出了教育训练的具体方法。例如在《吴子·治兵第三》中,他把训练方法分为“学战之法”和“教战之令”。所谓“学战之法”就是从单兵格斗、拼杀技术到学习战术和各种阵法,“一人学战”推广到“教成三军”的办法。
“教战之令”就是在组织部队训练上,根据不同士卒的特点,进行与其适应的训练,如“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智者为谋主”。同时,吴起还提出“行军、进止、驯马”之道,强调进止要有度,饮食要适当,人马要相亲。不仅如此,他还从驯马之道进一步发挥,指出能够明白驯马的道理,将会“横行天下”。
四、“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严明的军纪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吴起要求军队的一切行动要“任其上令”,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吴起认为,“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反之,“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以与用?”
吴起较早提出了精兵思想。他认为“兵以治为胜”,要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靠的是严格的治理而不在于人数多寡。即使百万之众,纪律不申,毫无战斗力,也不能用于作战。只有从严治理,军法严明,才能为“和于军”创造有利的正规化环境。
五、“有功而进飨之”。
吴起认为将士中“有工用五兵(兵器),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妻子父母,劝赏畏罚。”他认为,“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他还对魏武侯说,治理军队“严明刑赏”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手段。治军的关键是要使士卒能够“乐闻”(军令)、“乐战”和“乐死”,军队形成高昂的士气。如何做到这三点?吴起主张“励士”,既奖励有功、激励无功。
他认为对有功将士国君要予以隆重的“进飨”待遇,功劳越大,规格也越高,仪式越隆重,并推及家属。对阵亡将士亲属每年也应进行慰问和赏赐,以示君主不忘。而对于未立战功的将士,也应给予此等的犒赏,以示鼓励。魏武侯接受了他的意见,这个措施仅实行了三年就取得了成效。有一次秦军进犯魏国西河,未经动员,自动穿上盔甲应敌的魏军将士就有上万人。又有一次吴起亲率五万将士击败五十万秦军。
六、“三军服威,士卒用命”。
吴起认为,作为统军杀敌的将领,必须“总文武”、“兼刚柔”。
吴起对任用将领提出了严格要求。他主张,首先要懂得“四机”之理才可为将。“四机”即气机(士气)、地机(地形)、事机(兵谋)和力机(用兵),为将者必须掌握这“四机”的要领,并熟练运用。其次,对良将还要有更高的标准,既“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敌。”这种良将,“得之国强,去之国亡。”反映了吴起对贤才良将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将领只有具备了上述要求,才可使士卒“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从而达到指挥得当、军令通畅、将士一心的“和于阵”的理想状态。
民国时期是我国文学界大放异彩的时代,所以这个时代有着非常多的文人。这其中大多数的文人都有这很多段感情。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志摩。除了徐志摩外还有一个,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却是一个极...
郭沫若 徐志摩 2023-07-20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他当时是不是对文物保存技术太自信了?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郭沫若为何要挖这个定陵相关的问题非常的感兴趣,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定陵还是非常珍贵的,没有好的技术也还是不建议发掘的,那么这个郭沫若又为何要发掘呢?是不是他当地的考...
郭沫若 2023-07-18 什么是性灵派和公安派?有什么区别?标题:性灵派和公安派的区别一、引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两位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和郭沫若,他们的文学思想被称为“性灵派”和&ldquo...
郭沫若 鲁迅 2023-06-08 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人物有谁?作品是什么样的?新月派和现代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个重要的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诗歌理念和风格。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人物。首先,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等。徐志摩...
闻一多 郭沫若 2023-06-01 武则天为何在晚年会把皇位还给李家呢?说出武则天治国有“贞观遗风”这一评价的,正是我国近代学者郭沫若。主要是因为大唐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使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
武则天有男宠吗 郭沫若 2022-07-15 辽太祖射龙事件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许多神秘而未知的生物充满了无尽的憧憬和幻想,比如郭沫若在《静夜》中写道:“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鲛人就类似于西方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还有神话故事中的百鸟朝...
郭沫若 2022-06-27 蒲松龄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曾评价蒲松龄的一句话,可见蒲松龄在写妖魔鬼怪上的确是天赋异禀,然而多么天才还是逃不掉一个东西:穷!蒲松龄这一生都在和穷神打交道,不...
郭沫若 蒲松龄 2022-06-21 古代人尊师重教的典故“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郭沫若 2022-06-15 黄帝与道教有什么关系黄帝观念产生于西周时期,出自西周青铜器《天鼋铭》,郭沫若考证“天鼋”即“轩辕黄帝”。《黄帝内经》学者考证出自汉武帝时期,春秋文献和考古没有《黄帝内经》之说。说到黄帝,大家都知道,这...
黄帝 郭沫若 2022-06-12 《楚辞·渔父》作品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神话》和郭...
郭沫若 2022-06-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