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除了捡漏当了鲁国国君外,为何说整个人生之路是较为憋屈的?
鲁昭公(前560年—前510年),姬姓,鲁昭公是鲁襄公与胡国女人所生,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四位国君,前542年―前510年在位。公元前542年,鲁昭公即位。公元前517年,鲁国因斗鸡而发生内乱,鲁昭公先后逃亡到齐国、晋国。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在晋国的乾侯去世,终年五十一岁。其实在周人礼乐制度中,凡非嫡长子,都很难继承王位,就是说鲁昭公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不过在这个时代,礼乐崩坏,诸侯国王权衰微,卿大夫们独擅专权,在鲁国亦是由季氏把持朝政,王位储君的选择权,完全掌握在季氏等权臣手中。”

鲁襄公驾崩之时,太子姬子野即位,当时有所谓立长不立幼、立贤不立庸的潜规则,那么,太子姬子野既是太子,则可能既是嫡长子,又较为贤能,故而顺理成章为鲁国君主。《左传》: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次于季氏。秋九月癸巳,卒,毁也。如果姬子野是贤能之才,那么必对季氏专权有所抵触,继位未满一年就匆匆离世,就显得非常可疑,姬子野之死恐是鲁国悬案。
姬子野的突然死亡,必对鲁国朝堂形成巨大震荡,作为正统诸侯国,不可一日无君。朝臣们就在王室子弟中秘密选择储君人选,季氏选中姬子野的弟弟姬裯,极可能是看中姬裯的昏庸,以便于自己稳掌朝局。在如此重大机遇之下,其他朝臣们自也希望借此契机,争夺朝中话语权,对于是否选择姬裯,大家存在极大争议。

鲁国的另外一个权臣叔孙豹说:裯非适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为季氏忧。这个叔孙豹乃是鲁国三大家族的重要人物,当时的鲁国除了季氏,还有叔孙氏和孟氏两大家族,他们自鲁襄公时代发展起来后,就已经在逐步架空王室,“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他们对鲁国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季氏的多方筹谋中,姬裯顺利继位为鲁昭公,这个人在服丧襄公期间,尚且缺乏尊重之意,在权臣之间又没有形成绝对拥护,其生存空间本来就较为狭窄,因此自然算不得什么明君圣主。有趣的是,鲁昭公似乎对权臣垄断朝堂亦有不满,继位不久就发兵攻打季氏,结果却被季氏所败,出逃齐国。
为何说整个人生之路是较为憋屈的?在其任内,曾经多次朝拜晋国,却数次被晋国所谢绝,以国君之身,亲赴别国,竟为其所拒绝,可谓是极大的羞辱。《史记》:昭公三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谢还之。从这段记载中就能看出,在鲁昭公任内,至少四次被晋国所羞辱。

鲁昭公的这种失落感,终其一生不断重演。晋国羞辱不断,齐国亦羞辱之。《史记》: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昭公耻之,怒而去乾侯。什么是“主君“呢?当时称呼诸侯国君,一般为”君”或“公侯”等,“主君”主要用于称呼大夫级别的贵族作为鲁国国君,得不到齐国的尊重,鲁昭公当然要“耻之“,只是鲁昭公也是太没有尊严了,居然怒气冲冲的就跑到乾侯去了,要知道,乾侯是晋国的地方,作为一国君主,不能回归故土,却要跑到看不起自己的诸侯国去生活,这样的国君,怎能得到鲁人的尊重呢?
当然,纵观当时天下,可以帮助鲁昭公讨伐叛逆的诸侯国,在中原正统诸侯的眼中,唯独晋齐国是最合适的诸侯,只是此时的晋齐国内政局与鲁国国内局势类似,亦是卿大夫专权,王权被架空。鲁国可谓是找错了方向,所以最终也没有成功逆转,就在晋国的乾侯郁郁寡欢,终其一生。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与秦国商鞅先后掀起变法浪潮,二者均以法家思想为根基,通过制度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然而,历史长河中,商鞅之名如雷贯耳,李悝却逐渐隐入史册角落。这种...
商鞅 2025-10-28 犀首纵横:公孙衍的战国浮沉与秦魏恩怨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棋局中,公孙衍以其“合纵连横”的谋略成为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这位出身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的纵横家,曾身佩五国相印,也三度沉浮于秦魏韩之间,其人...
公孙衍 2025-10-27 商鞅之死:权力博弈下的悲剧与历史惯性公元前338年,商鞅在彤地(今陕西渭南)被秦军围困,最终因“谋反”罪名遭车裂之刑。这位推动秦国从边陲弱国走向强盛的改革者,其结局充满戏剧性与悲剧性。而更耐人寻味...
商鞅 2025-10-27 魏国衰落:孙膑之去仅是冰山一角,地缘困局与制度崩坏才是主因战国初期,魏国凭借李悝变法、吴起练兵迅速崛起,成为首个称霸中原的强国。然而,自魏文侯去世后,魏国仅用百年便从巅峰跌落至被秦国灭亡。传统叙事常将魏国衰落归因于孙膑...
孙膑 2025-10-24 武庙独尊:诸葛亮何以成为三国军事家的“唯一标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朝廷设立武成王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副祭,并遴选白起、韩信、诸葛亮等十人入列“武庙十哲”。这一名单跨越千年,囊括了从西周到盛唐...
白起 姜子牙 2025-10-23 战神之殇:白起之死与秦国权力的残酷博弈战国末期,秦国以雷霆之势横扫六合,而白起作为秦军统帅,凭借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旷世奇功,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石。然而,这位“杀神”的结局却充满悲剧色彩——...
白起 2025-10-23 庞煖:战国末年大器晚成的军事奇才与合纵先锋战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在耄耋之年横空出世、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者,唯有庞煖。这位隐姓埋名五十余载的赵国将领,在战国末期以军事谋略与纵横捭阖之才,书写了一段“老骥...
庞煖 2025-10-22 王翦:战国第一将的传奇人生与军事智慧在战国烽火连天的历史长卷中,王翦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脱颖而出,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核心人物。他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更因率六十万大军灭楚的...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10-21 宋襄公入列春秋五霸:公爵身份与礼治理想的双重支撑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以武力与权谋称雄,而宋襄公却因“泓水之战”中坚持“不击半渡”的仁义被后世讥为“迂腐”。然而,在《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他仍被...
宋襄公 齐桓公 2025-10-21 血火淬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忍辱复国之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烽火席卷江南。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中惨败于吴国,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层层围困。这场败局不仅让越国濒临亡国,更将勾践推向了...
勾践 2025-10-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