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这是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当然,对于秦昭襄王来说,也不是没有对手的。比如在秦昭襄王即位初期,赵武灵王向秦国施加压力,迫使秦王嬴稷任命楼缓为秦相,以便为赵国谋得更多的利益。并且,赵武灵王还假装随从人员,跟在楼缓左右,以此进入秦国。对此,赵武灵王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无疑让秦昭襄王颇为忌惮。
不过,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沙丘宫而死。因此,赵武灵王对于秦昭襄王的威胁,自然随之烟消云散了。不过,在赵武灵王之后,秦昭襄王遇到了一位更为棘手的对手。出于对这位君主的忌惮,秦昭襄王甚至邀请对方和自己并称为“东西二帝”。那么,问题来了,这位让秦昭襄王非常重视的君主,到底是谁呢?
一
首先,这位君主就是齐闵王(也被称为齐湣王)。齐闵王(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妫姓,田氏,名地,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1年,齐闵王正式即位。在这一年之前,齐宣王发动了针对垂沙之战。等到齐闵王即位时,垂沙之战正在进行。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大将匡章率领韩国、魏国的兵马击败楚国大军,促使楚国被迫向齐国割地求和。
虽然在即位之初就重创了楚国,不过,对于齐闵王来说,最主要的对手,还是秦国这一强国。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秦昭襄王嬴稷听信谗言,准备杀了来自齐国的田文,也即孟尝君,后者逃回齐国后,发动了第二次函谷关之战。在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齐国、韩国、魏国组成联军,由匡章率领攻打秦国。
二
到了公元前296年,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与此同时,燕国趁齐国空虚之机偷袭,齐军班师回国,大破燕国。公元前295年,齐闵王又出兵讨伐宋国,攻占了宋国的部分城池。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齐闵王即位之后,可谓不断的南征北战,不管是远隔千里的秦国,还是旁边的宋国,都成为齐闵王的进攻目标。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齐闵王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而这,自然是令秦昭襄王感到忌惮和不满的。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闵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对于秦昭襄王来说,认为秦国的实力已经超过其他几个诸侯国,所以不愿意使用王爵,而是想要直接称帝。不过,在秦昭襄王看来,齐国的实力不输秦国,所以在称帝上,自然需要获得齐闵王的认可和同意,这就是战国中期著名的“东西二帝”事件。
三
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秦国、齐国联合攻打赵国的行动。苏代劝说齐闵王取消了帝号,并且于公元前287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的争夺宋国。后来,秦昭襄王取消帝号。公元前286年,不甘失败的赵国又一次向齐国挑战,挫败赵国之后,齐闵王更加志得意满,于是紧接着第三次伐宋,这一次孤立无援的宋国终于被吞并了,而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国、三晋等的支持。
对于齐国来说,消灭宋国无疑意味着其来到了巅峰。齐闵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先是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当然,此时的齐国,不仅让秦昭襄王为之忌惮,更让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都为之恐惧,也即担心齐国下一个就攻打自己。
四
最后,公元前284年,在燕昭王的积极谋划和策动下,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五国伐之战中,齐闵王命令伐宋的功臣触子为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但是急于求胜的齐闵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触子不得不与联军交锋。结果,锐气正盛的五国联军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闵王又命达子率齐军余部迎战,但由于齐闵王赏罚不明,士气低落的齐军再次被痛击。对此,在笔者看来,接连的失败之后,齐国的大军开始溃散退却。在此背景下,燕国大将乐毅于是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
都城临淄被乐毅攻破之后,齐闵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打开王宫让他居住,向他称臣,可是,齐闵王依然非常傲慢,这遭到了卫国上下的不满。齐闵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颠沛流离之下,齐闵王辗转逃亡到齐国五都之一的莒城。不久之后,楚国派遣淖齿率军来到了齐国。面对傲慢无礼的齐闵王,淖齿这位武将选择杀掉了齐闵王(也被称为齐湣王),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侵占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总的来说,对于傲慢自大的齐闵王,以及他推向巅峰的齐国,就这样在公元前284年烟消云散了。而就秦昭襄王来说,在齐闵王这一强劲的对手被除掉之后,显然可以继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了。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 霍去病与白起:跨越时空的战神之辩在中国军事史上,霍去病与白起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分别以“闪电战神”与“杀神”的威名震撼后世。若以军事成就、战术创新、历史影响为坐标,二者虽分属不同时代,却可展开...
白起 霍去病 2025-08-27 秦昭襄王:大秦帝国的奠基者与战略大师在战国纷争的烽火中,秦昭襄王嬴稷以五十六年执政生涯,将秦国从区域强国推向统一天下的临界点。他不仅以军事征服震慑六国,更以政治智慧重构战国格局,其战略眼光与执政魄...
秦昭襄王 2025-08-25 王龁与白起:秦国军中的双璧与权力博弈在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版图中,王龁与白起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将领。他们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又在权力漩涡中暗自角力,共同书写了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关键篇章。一、战场上的黄...
白起 王龁 2025-08-19 郭开:以谗言为刃的“战国第一猛将”在战国名将如云的史册中,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的威名如雷贯耳,但若论“战绩”之震撼、手段之狠辣,赵国佞臣郭开却以另类方式被后世戏称为“战国第一猛将”。他未领一兵...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8-05 伊阙之战双方兵力考辨:白起以弱胜强的军事密码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洛阳龙门),秦将白起以12万秦军对阵魏韩24万联军,最终斩首24万、俘虏主将公孙喜,彻底扫平秦国东进中原的障碍。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白起“...
白起 2025-08-01 伊阙之战:二十四万将士的血色黎明——解析战国规模歼灭战的代价与影响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一场载入史册的歼灭战在此爆发。秦将白起以十余万兵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斩首数量创下战国时期新纪录。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
白起 2025-07-31 赵奢为何未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战国时期,名将辈出,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同样战功...
白起 廉颇典故 2025-07-25 白起一生斩首多少人:血色数字背后的战争逻辑与历史争议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战神”之名威震六国,其军事生涯中斩首敌军的数量之巨,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白起指挥的战役中,仅明确...
白起 2025-07-17 白起若置身三国:战神之姿能否续写不败传奇?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白起以“人屠”之名成为战国军事的巅峰符号。他一生征战37年,斩敌百万,创造了长平之战45万赵军全歼的冷兵器时代纪录。若将这位“战神”置于三...
白起 2025-07-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