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被嘲笑两千多年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如果有人问,孔子姓什么,很多人也许会一愣,难道孔子不姓孔吗?
事实上,孔子还真的不姓孔,孔子姓子,但上学的时候,老师不是说过,子是对孔子的一种尊称吗?
子的确是尊称,但这个纯属巧合,孔子是正根的子姓,来历比周王室的姬姓还要牛,因为这是殷商的姓氏。
冷眼旁观者
当年周武王联合了一大帮小诸侯去攻打纣王,结果牧野之战,纣王被打败,小小的周族这下子来了个蛇吞象,高兴坏了。
对于实力一人很强大的殷商遗民,周人想了一个比较巧妙的办法来分化他们,在殷商的核心区域,派自己的人去那里做诸侯,这就是后来的卫国。
然后把殷商的宗室全部迁徙到宋这个地方,这就是后来的宋国,宋国的地位非常高,是周天子分封的公爵。
连鲁国这种至亲之国,都不是公爵,你就明白对宋国有多优待了,但之所以优待宋国,是把宋国当做是客人看待,也就没把你当做是自己人。
在宋国的周围,安排了一圈姬姓国看着宋国,而宋国也发展出了一套独一无二的防守技术,在春秋所有国家中,只有他有“司城”这个官职,而且大名鼎鼎的守城大师墨子就是出自于宋国。
明白了这层关系,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个时代,总是能看到编排各种宋国人的段子,像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墨守成规等等。
宋国也因为这种奇怪的关系,成了周朝历史的旁观者,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尽管过去了几百年,祖先的恩怨早就荡然无存,但这种记忆和传承,却一直在影响着宋国人,看了太多的治乱兴衰,宋国人比周人更有几分旁观者的思考。
抱大腿的小弟
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宋国,也只能是默默地发展,过了几百年之后,宋国人慢慢发现,这世道变了,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周天子的威望就一落千丈,不管什么样的诸侯,都敢跟天子怼上几句。
尤其是周天子还自降身段,和郑国搞起了交换人质的事情,这对于周天子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随着周天子的式微,慢慢地有些大诸侯开始吞并小诸侯的,而宋国作为一个四战之地,完全没有什么可凭借的,再加上身份有些特殊,因此被欺负那也是常有的事情。
后来齐国崛起,刚开始也欺负宋国,后来宋国觉得齐国很仗义,于是就认了齐国做大哥,自从宋国做了齐国的小弟之后,就再也没人敢欺负宋国了,齐国主持的会盟,那宋国到的最准时,跟在大哥身边,小弟也觉的神气了不少。
宋国这个小弟,真的做得很用心,比如说宋国的国君死了,新君刚刚继位,齐国就要举行后来非常有名的葵丘会盟。
刚继位的宋襄公一听说要会盟,自己老爹的丧礼也不守了,赶紧跑了过去,对于小弟的这份忠心,老大齐桓公也是看在眼里的。
这次会盟确定了非常重要的春秋国际法五大原则,实实在在让齐国的声誉达到了顶峰,而在这次盟会上,宋襄公也有了一个别人没有的待遇。
齐桓公拉着宋襄公的手说,以后我这个太子就摆脱给你了,我死后你可一定要照顾好他,这像极了帮派里的大哥,在给自己最信任的小弟,交代一些自己的身后事,后来的事实证明,齐桓公没有看错人,他拜托的人非常靠谱。
膨胀的小弟
齐桓公在中国历史上那是鼎鼎大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时代第一任霸主,那功业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
但如果拉近了看,齐桓公这个人,浑身都是确定,一辈子就做对了一件事,任用管仲为丞相,并且完全信任他。
管仲死后,齐桓公的各种小毛病就开始暴露出来了,关键这家伙非常好色,生的儿子比较作,生前没有做好相应的安排,结果刚咽气,几个儿子们就开始打了起来,并且还把正根的太子给赶了出去。
太子想到了当年自己的父亲,曾经把自己拜托给宋
葵丘会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新确立了宗法伦理制度,为了维护当年定下的规矩,宋襄公决定帮助太子回到齐国继位。
齐桓公也是够可怜的,生前是多么的荣光,死后却是凄惨无比,几个儿子争夺君位,居然都没给老爹下葬,最终齐桓公的尸体都生蛆了。
宋襄公看着这些蛆虫,陷入了沉思,当霸主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道义和礼法都不存在了,那奋斗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
帮助太子登上君位之后,宋襄公有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感觉,大哥不在了,现在他这个小弟,要扛起大哥的旗帜,继续坚定不移的维护礼法制度。
宋襄公一直都是以高尚的道德来要求自己,当年还曾经主动让位给弟弟,这比齐桓公这个几个儿子强太多了。
但可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最终能发展出强大实力的国家,都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但宋国自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周边国家包围并监视着,有这种匡扶正义的心是好的,但宋襄公有点忘记自己实力到底如何了。
此心无悔守礼法
宋襄公这个人,对于周王制定的礼法,有着近乎痴迷的维护,他也想学着齐桓公那样会盟,这次约的还有楚国,出发前就有人提醒他要带上军队,但是宋襄公坚决不带部队,说诸侯会盟带着军队不和规范。
结果楚国人带着大军来了,直接就把宋襄公给囚禁了起来,幸好春秋时代的斗争,还没到战国时代的那种血腥,后来诸侯在薄地会见,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
按理说,经过这次教训,宋襄公也该学会了什么叫丛林法则,也该学会了尔虞我诈,然而并没有,宋襄公的心里,依然是礼乐制度那一套,对周朝文化的忠诚,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代所有的诸侯。
结果所有人都知道了,在一次作战中,明知道自己兵力少,但坚持不愿意攻击正在渡河的楚国军队,因为这是周礼上的规定。
错失机会的宋襄公被打得打败,而且还受了重伤,一年之后就死掉了,如同宋国经常被人编排段子一样,宋襄公的做法,也是被人一直嘲笑了两千多年。
宋襄公真的迂腐吗,恐怕未必,就像孔子一样,他们都企图恢复社会秩序,重新确定原来的社会制度,为什么就没人嘲笑孔子呢?
在亲眼目的了齐桓公的死状之后,更加坚定了宋襄公的决心,一次战役的成败,根本就不算什么,如果没有稳固的宗法制度,每个人都在活在危机和焦虑之中。
在一个混乱的,道德失序的年代,你选择怎么活,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活,是当下很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或许宋襄公是失败的,但是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内心活了一生,对内心理想的坚守,在混乱的年代里,最是难得,不忘初心说着只是四个字,但做起来却是千斤重。
公元前638年的泓水河畔,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面对渡河未竟的楚军严守“不鼓不成列”的古礼,最终以惨败收场。这场看似规模不大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宋国争霸中原的野...
宋襄公 启 2025-09-11 卜商:孔子门下的文学巨擘与经学传承者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丰碑在春秋乱世的风云中,孔子弟子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碑。这个被《论语·雍也》记载的经典场景,不仅成为儒家安贫...
颜回 孔子 2025-09-04 孔鲤:以血脉为纽带,铸就儒家传承的基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鲤的名字或许并不如其父孔子那般熠熠生辉,但他作为孔子独子、儒家思想传承的关键纽带,其人生价值与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他以豁达的胸襟、默默的奉...
孔子 2025-09-01 孔子与微子:血脉相连的千年传承——论孔子是微子的十五世孙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孔子与微子,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却因血脉的纽带紧密相连。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竟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
孔子 2025-08-29 孔子弑母:一场跨越千年的谣言与真相之辨“孔子弑母”这一骇人听闻的指控,在历史长河中如幽灵般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任何可靠史料支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的道德形象与这...
孔子 2025-08-29 师旷与孔子:春秋时代的双璧:音乐与哲学的对话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师旷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音乐与哲学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尽管他们的职业路径与思想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同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
孔子 2025-08-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