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圣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各种经历也为人们所传颂。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是临终前的话相比平常,却带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究竟孔子在临死之前说了些什么样的话呢?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孔子临终前的话是在对自己进行忏悔吗?
孔子确实是殷商王族的后代,这一点在古代最权威的史书《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关于孔子的身世,要从殷末周初的一个人物说起!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殷末三贤之一的微子启!微子启是殷商最后一代帝王帝辛同父异母的哥哥,是殷商末年贤人之一。
他曾苦劝纣王废除严刑峻法,改用仁政以聚民治国,但一生战功赫赫的纣王确实有些骄傲,他怎能听从微子启的建议呢?于是,微子启当时选择了弃暗投明,带着祖先的牌位投靠了周武王姬发,后来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微子启起到了动摇商朝军心,辅助武王灭商的作用,建立的功勋。可以说,他是无奈中背叛了故国,投靠了故国的仇敌周朝。
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本是宋国栗邑的贵族,叔梁纥本是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当时春秋时期的人姓、氏、名、字叫得还很不规则,所以,就留下了叔梁纥这个名字。我们往上追溯叔梁纥的身世,他的先祖正是商朝开国君主汤的,西周初期,武王去世,12岁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尽管周公殚精竭虑,但后来还是发生了三监之乱,周公为了安抚殷商贵族,就将商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封为宋国诸侯,领地在商丘。
微子启死后,其弟弟微仲即位,微仲正是叔梁纥和孔子这一支的世祖。在往下追溯,孔子的六世祖为孔父嘉,曾做过宋国的大司马,封地就在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后来,宋国发生了宫廷之乱,孔父嘉被杀,其子孙后代开始逃亡生活,来到了鲁国,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终于在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站稳了脚跟。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人品出众,博学多能且天生神力,春秋时期诸国争霸,战争频发,叔梁纥就是靠自身的好武艺起家,逐步做上了鲁国的官,官职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算是在鲁国站稳了脚跟,为了让自己的官职得到继承,叔梁纥求子心切,与正妻施氏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就多金花。叔梁纥不甘心,又娶妾,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天不佑老叔梁,这个儿子天生腿脚不好,是残疾,还是不能继承官职。叔梁纥的求子之心没有被挫折和岁月打磨消退,而是再娶颜氏颜征在,终于在尼丘山求子成功,生育了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儿子中排行老二,字仲尼。
有孔子那年,叔梁纥已经年近七旬,孔子出生后仅三年,他便撒手人寰。当时孔子只有三岁,叔梁纥也无法详细向儿子讲述他的身世。孔子从小在母亲颜氏的教导下,读书识字。据说孔子从小就有一种特殊的爱好——祭祀。
在《孔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种爱好确实不同于其他普通孩子。但这样的记载应该是断章取义的,如果没有人引导,孔子不会天生喜欢上这样的活动。
而这项爱好与活动恰恰又是孔子最早的职业。这个职业就是“儒”。儒这个字是因为孔子才发生了意义的改变,最初的“儒”就是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儒,柔也,术士之称。结合孔子的身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还有孔子弟子的口述,在《论语·子罕》有这样一句话:“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出外以事奉公卿为业,回到家还要照顾残疾的兄长,在外为别人办理丧事更是不敢不尽力,同时,孔子在外不被酒困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最初的职业——儒,术士也!这份特殊的爱好和职业,也让他与《周礼》结缘,奠定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礼仪文化情节。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历尽艰辛,将父母合葬后,为父母守孝三年。他就想尝试着继承父亲的贵族身份。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入士。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东周春秋时期,当时还是分封制的社会,社会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孔子当时处于平民这个阶层,他也想更进一层啊。于是,他就想借助父亲曾经做官的身份寻求入士的机会。因为士是贵族的最低一层,也只有入了士才能有贵族的未来。
在当时的鲁国社会中,鲁国的执政者经常通过举办宴会,让文人学士们在一起演戏礼仪,切磋技艺,招贤纳士。当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只是名义上的国君,没有实权,完全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大家族架空了。尤其是季孙氏实力最强。季孙氏是鲁国相国。所以,鲁国的读书人要想入士,将来进入贵族,必须得过季孙氏这一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次季孙氏举办宴会,对这次宴会翘首以盼的孔子却没能接到邀请。但孔子还是认为自己有资格参加,因为当时的孔子在曲阜也小有名气了,而且自己的老子尽管不在了,但也是当过官的。于是,孔子满怀信心地去赴宴了。没想到却被季孙相国家的管家阳虎拦住而且受到百般侮辱。这是年轻的孔子第一次受到了巨大的思想打击。
后来孔子开办私学,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开创私人办学的鼻祖。曾经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十三位弟子做相国。可是,孔子自己在鲁国官职最高时官至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尽管废除了鲁国的奴隶制,但还是没实力恢复周礼,推行仁政。后来历尽14年周游列国,最惨时自己形容自己如丧家之犬,一生的政治抱负未得施展。还曾三次问礼于老子,终于明白自己的抱负不合时宜。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后终于大彻大悟。
临死前,孔子却说出了一生的隐痛,《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这段话是孔子临死前七天与弟子子贡的对话。话的大体意思是:“天下不讲道义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一生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尊重我的意见治国。当年,夏朝人死了,灵柩要安放在东面的台阶上;周朝人如果死了,灵柩会停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朝的人去世了,灵柩会停在正堂两个柱子中间。昨晚,我梦见我自己恰恰坐在两根柱子的中间。唉!我本来就是殷商的后代啊!”
孔子作为殷商王族后代,一生致力于恢复政敌周朝《周礼》未得施展抱负,最后还是想起了故国,按照殷商的旧俗完成了自己一生的礼仪。这说明了什么?是孔子一生的感叹?还是忏悔呢?欢迎留言讨论!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围魏救赵”“马陵道歼庞涓”等经典战役闻名于世。然而,相较于其辉煌的军事成就,他的家庭生活却笼罩在历史迷雾之中。关于孙膑的妻子与...
庞涓 孙膑 2025-09-15 孟尝君屠县:名士光环下的残暴真相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以“广纳贤士、礼贤下士”闻名,门下食客最多时达三千余人,与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著称的贵...
孟尝君 田文 2025-09-12 泓水之战:千年古战场的现实启示公元前638年的泓水河畔,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面对渡河未竟的楚军严守“不鼓不成列”的古礼,最终以惨败收场。这场看似规模不大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宋国争霸中原的野...
宋襄公 启 2025-09-11 楚王问鼎:春秋霸权与礼制崩坏的交响公元前606年,洛阳南郊的周王畿上空阴云密布。楚庄王亲率大军陈兵周疆,在九鼎陈列的明堂前,这位南方霸主突然发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几何?”此言一出,周大夫王孙满握...
楚庄王 2025-09-10 千年运脉: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与文明回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挥动第一锹泥土,邗沟的诞生不仅拉开了中国运河文明的序幕,更在2500余年的岁月中,将这条人工水道锻造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动脉...
夫差 2025-09-09 卜商:孔子门下的文学巨擘与经学传承者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狐突:春秋忠臣与晋文公血脉的双重见证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长河中,狐突的名字与晋文公重耳的传奇命运紧密交织。作为晋献公的岳父、重耳的外祖父,狐突不仅以忠诚与智慧辅佐家族,更以“教子不二”的刚烈气节成...
晋文公 2025-09-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