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发现新国宝:首次发现3000年前丝绸遗痕,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四川成都地区就已经有着高度发达的丝绸行业,为北方丝绸之路不断的提供着货源,使得四川成为了南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处。四川丝绸织造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何时?《山海经》中说,来自西陵的黄帝正妃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始祖,而她的故里相传正是四川盐亭。神话传说或许终有一天能够通过考古得到证实。
此次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正式公布在祭祀坑内发现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并且在样土检测中多次发现蚕丝蛋白,以事实证明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王国,已开始使用丝绸。
图:相机下的“纺织品痕迹”
对公众而言,本次祭祀坑新一轮发掘能够再度发现如青铜大立人、金杖等“宝贝”,或许最值得期待。然而对考古人员而言,寻找到更丰富的考古材料实证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贡献更为重要。其中,争取发现丝绸便是重要目标。
“一方面,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曾有在丝绸上进行书写的习俗。如果能在三星堆发现丝绸,就可以进一步研究丝绸上究竟有无文字。此外,如果三星堆时期已有丝绸,那么西汉以后四川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就能够理解,说明蜀地早有使用丝绸的传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表示。
四川气候湿润,脆弱的丝绸在潮湿的地下不可能保持3000多年,怎么发现?多年来的考古也显示,四川地区在此前还从未考古发现过3000多年前的丝绸。
发现丝绸,似乎是遥不可及的难题。
“三星堆祭祀坑只要曾经埋藏有丝绸,我相信就能够找到。”本次考古专家咨询团队成员、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专家周旸两年前来川为考古人员培训时的一句话,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图:“纺织品痕迹”所在位置
丝绸鉴定以前主要是靠形貌。人类纺织的面料纤维主要有棉、毛、麻、丝,放大来看它的截面各有特,并不一样。但是埋藏地底的丝绸历经几千年,有的非常脆弱,有的甚至直接朽化,形貌很难保存,也就难以鉴别。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技术,用免疫学技术对丝织品残留物进行检测,识别能力大大提高。此前,中国丝绸博物馆已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在郑州荥阳汪沟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丝织品,在“南海一号”沉船的船舱,也发现了曾经装载过丝绸的痕迹。
培训会上,周旸提醒找丝秘笈:有丝织物残痕的泥土,颜色一定不同。碰到灰色或者褐色的泥土,就要多加留意。尤其是青铜器及周围,保存丝织物残留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铜离子会在青铜器周围产生一定的微生物抑制效应,铜锈也会固化丝绸印痕。
图:“纺织品痕迹”紧贴铜器
怎么发现丝绸?在三星堆祭祀区还未正式发掘前,周旸为考古人员来了一次“火眼金睛”的现身说法。在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她指着展柜里的一件青铜眼泡说,“那里很可能有丝!”
“我们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省考古院文保人员郭建波回忆,“那件青铜眼泡距观众站立处有1米多远。在我们看来,它就和其它几件青铜眼泡并无差别。”
图:从坑里提取出来的包含“纺织品痕迹”的土样
如果1986年从1、2号祭祀坑出土的器物上有丝织物残留,那意味着本次发掘极大可能能够发现丝绸。
周旸的这一发现让所有人无比振奋。他们从文物库房里找了16件青铜残件,专程送到中国丝绸博物馆检测。
周旸点明一定要有那件铜眼泡。果然,好消息不久传来:经过超景深显微镜看纹理、多光谱分析器物光谱类别,以及酶联免疫技术从生物学角度的印证,16件青铜残件中,共有5件发现蚕丝蛋白,其中包括那件青铜眼泡。这件圆形器物上,在一处锈蚀之下的一丁点空间,发现丝织品矿化物残留。
这次始料未及的发现,前所未有提振着考古队员的信心。
2020年10月9日,4号坑率先启动发掘。经历5个月漫长的浮土清理,满坑的象牙终于露面。就在考古人员为4号坑一角的一处青铜器拍照时,他们在高清照片里发现了异样:一处灰褐色的泥土,居然呈现出隐约的纺织纹理。
“这会不会是丝绸哦!”负责拍照的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乔钢激动地大喊。他们赶紧重返坑内提取土样。显微镜下,这处“泥土”果然清晰可见条缕状,是纺织物无疑。发现丝绸,曙光在前。
图:整体切割提取的部分“纺织品痕迹”(三星堆考古工作站供图)
事实上,在此之前,考古人员已在4号坑的灰烬层,从上到下每隔3厘米采样,从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存在。如今的任务,便是真正找到丝质物的残痕。
在发现纺织物残痕的青铜器周围,他们搜索一切疑似土样。终于,丝绸在2021年1月31日现身。
图:“纺织品痕迹”显微结构
那天中午,省考古院文保人员郭建波从成都返回发掘基地。拿出土样放到显微镜下找丝,已经是他那一阵的主要工作。突然,镜头里灰褐色的土样呈现出经纬状的结构,和此前发现的纺织物纹理完全不一样。他按捺住内心的狂喜,立刻向省考古院文保中心主任谢振斌汇报,又把照片传给远在杭州的周旸。很快,周旸发来两个字:祝贺!
这件面积只有3.8X3.1毫米的样品,确定是一件平纹的丝织物残痕!唯一遗憾的是,因为实物实在太小且已朽化,无法分清究竟是丝绸中的绢或者绮等更细的种类。
“即使如此,我们已经非常欣慰,因为这是四川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遗痕。”郭建波说,这至少可以证明,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已经开始使用丝绸。而祭祀坑内发现丝绸,对于了解古蜀人的祭祀行为也有帮助。“如果能够在未来找到更大块的丝织物残留,大到能够看到上面究竟有没有文字的痕迹就好了。
据介绍,正在发掘的3号坑,在采集的土样中发现了更加明显的丝织物残痕,有的看得出清晰的经纬组织。持续进行的考古发掘,未来或许能够带来更多惊喜。
三星堆文化不仅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是堪称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如今时隔34年再度挖掘?细数光怪陆离文明背后的秘密,就来历史资料网。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商朝末年的恶来与飞廉父子,犹如两颗被迷雾笼罩的星辰,其形象在忠臣与奸臣的争议中摇摆不定。他们究竟是纣王的忠实拥趸,还是助纣为虐的佞臣?要解开...
恶来 2025-09-11 太甲杀伊尹: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真相之辩商朝初年,伊尹作为开国元勋与五朝元老,其与商王太甲之间的权力纠葛,因《史记》与《竹书纪年》的截然相反记载,成为中国古代史最著名的悬案之一。这场“贤相辅国”与“奸...
伊尹 太甲 2025-09-03 三代贤母,共筑周室八百年基业——太姜、太任、太姒的家族传承与母仪天下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周朝以礼乐制度奠定中华文化根基,而其八百年基业的稳固,离不开三位伟大女性的智慧与奉献——太姜、太任、太姒。她们以“三太”之名流传千古,不仅是...
太任 2025-09-01 祖辛铜卣:商代青铜文明的巅峰见证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乡的农田中,一件沉睡三千余年的青铜礼器重见天日。这件通高25.5厘米、重3千克的椭圆形铜卣,以盖内与器底同铸的“祖辛”铭文,揭开商代晚...
祖辛 2025-09-01 三太耀周:解码“太太”称谓背后的母仪密码在商周更迭的青铜时代,三位女性以“太”字为名,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永恒印记。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位周朝开国君主的配偶,不仅以母仪天下的德行塑造了三代圣王,更以姓...
太任 2025-08-28 烛龙与句芒:上古神话中的时空双璧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浩瀚星空中,烛龙与句芒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掌控着时间与空间的秩序。二者虽无血缘关联,却以截然不同的神性特质,共同构建起上古先民对自然规律...
句芒 2025-08-21 武吉为何未入封神榜:凡人逆天改命的代价与神道秩序的必然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构建的宏大神话体系中,封神榜的敕封规则堪称严苛: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之位,仅授予战死者魂魄,活人无资格受封。这一设定下,姜子牙的弟子武吉成...
姜子牙 2025-08-07 葛天氏之民:上古理想社会的文化镜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葛天氏之民”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意蕴的符号,它既指向传说中的上古圣王葛天氏所治理的淳朴社会,又成为后世文人寄托精神理想的象征。这一概念的...
葛天氏 2025-08-05 商朝太丁为何未入商王之列: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历史争议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其王位传承制度与宗法体系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后,其嫡长子太丁本应顺理成章继承王位,但《史记·殷本...
商汤 太丁 2025-08-05 武吉是谁的儿子:从神话改编到历史原型的身份解码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庞大叙事体系中,武吉作为姜子牙的弟子、西周伐纣的先锋将领,其身份始终笼罩在神话与现实的双重迷雾中。随着近年来影视改编的推陈出新,武吉...
姜子牙 2025-08-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