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什么来历?黄金权杖的主人是谁?说起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黄金杖,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根黄金杖出土于1号祭祀坑,由黄金皮包裹着木杖。在出土的时候,木杖已经完全碳化,只有金皮留了下来。整个手杖杖长1.43米,金皮重463克。金皮一端,雕刻有十分精美的3组图案,为人、鱼、鸟。此杖高贵庄严,立即被命名为“黄金权杖”,并被冠以中华第一杖,与古埃及法老权杖相媲美,一时中外哗然,国人雀跃:“咱也有权杖喽”确实,在此之前,咱只看到过别人家的权杖,就是没看见过咱自家的权杖。
中国有没有权杖?这事本来就没有啥争议的:从三皇五帝起就没有,唐宋元明清都没有。可偏偏有人说有,而且是在三星堆出土这根金杖前就说有
这就叫“学术争议”。持“有权杖”观点的人自有他们的一大套说法:
说:三皇五帝没有,夸父有。《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就有“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里所说夸父最后临死丟出来的就是生不离手权杖
说:《汉书》记记载汉代有“七十赐杖”。皇帝将手杖赐予七十岁的老人,这是“王杖”,因为王杖上端安有木雕的鸠鸟,也叫“鸠杖”。“鸠杖”是皇帝赐予的信物凭证,持王杖者可以随便出入官府,经商不纳税,若有人辱骂殴打持王杖的老人,就会被处以极刑。这根鸠杖有这么多权利,不叫权杖叫什么
说:各历史阶段都有权杖,在各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址里都出土了各种材质的“杖头”(木质权杖碳化后,留下权杖头部的装饰件)
说:三星堆出土的这一根金杖,就是中国的权杖。从此以后,它就是中国“权杖”的标志
这一路听下来,感觉我们非常有必要先把权杖是啥这个的定义搞清楚,否则会越说越乱的,越说越糊涂
权杖,首先是一种手杖,具有某种权利的象征意义,这就叫权杖
若根据这样的定义,具备这种条件的棍棍就太多了
氏族首领年老体弱,行走时需要一根拐棍,走到哪,那根拐棍就跟到哪,这根拐棍跟这老头形影不离,久而久之它们就合为一体,它跟老头一样,在本氏族里具有了威仪感,就可以算是权杖了
再普通点,一旦老太爷不仅用手里的拐棍走路,还用这根拐棍打小家伙的屁股,这根拐棍,也就符合“权杖”的定义了
更别说汉朝皇帝赐给七十老头的“鸠杖”了,它具有“可以随便出入官府,经商不纳税,若有人辱骂殴打持王杖的老人,就会被处以极刑”等诸多权利,理所当然就是权杖了
这些权杖,都是广义的权杖。对于广义的“权杖”,根本就不需要讨论“有”与“没有”的问题,只要有人,就有广义的权杖。现在的非洲原始部落也有,你家也有一根,捏在你家老爷子手里呢
问题是,我们是在说三星堆,是在说三星堆出土的这个金杖,我们不是在讨论它具备不具备权威性,我们是在讨论它具备什么样的权威,讨论它是不是蜀王的权杖。说得简单点:我们时在讨论一种狭义的权杖、特殊的权杖:
“帝王权利象征的仪式性手杖”
2.1:帝王专有
2.2:代表统治权
2.3:具有唯一性
2.4:至高无上
2.5:具有仪式性
这,才是具有讨论意义的“权杖”,其它那些具有广义权杖意义的棍棒,在狭义的权杖面前,只能叫各种各样的“棍棒”
王,就是可以任性的人,就是可以随便用根拐棍敲敲这个的头,打打那个的屁股。手里拿根棍子做为身份的象征,是世界各地大小王者的共识
中国人就是不一样,中华文化就是不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含蓄,中国人喜欢内敛,相互凡事多转一个弯,这是中国玉文化熏陶的结果
“君子怀玉”、“君子如玉”。中国历来的王者,首先必须是个如玉的君子。是君子,就没有必要拿根棍棒在手里吓唬人,那叫粗鲁,那不是王道,那叫霸道。既然是霸道,手里拿什么木棍,拿刀拿枪岂不是更威猛
中国的王叫“君王”,君在前,王在后,君子就有君子的样子,挂块美玉于身,上面刻上自己的字号,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戳一下,“就这了”,君子一样,驷马难追
如此翩翩君子风度,方是天下楷模,哪怕你前身是草莽流寇,一旦上了位,在中国,你就不能一天到晚手里拿根棍棍,不成体统。这就是国情,这就是“中国特色”。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
中国帝王没有权杖
所有帝王墓,无出土权杖
所有古文献,无“权杖”一词
所有帝王绘像,无“权杖”一物
中国帝王的权利象征不是权杖,是玉玺
明确了广义的权杖和侠义的权杖后,关于三星堆的这根金杖是什么,已经很好回答
以广义权杖而言,它是权杖
以狭义权杖而言,它不是权杖
为什么这么武断说它不是权杖呢
4.1、古蜀国属于华夏文化体系,华夏文化体系里,没有狭义“王者权杖”这个东西
4.2、不是出土于王者的墓中。王权象征的权杖,与王一体,王在权杖在。如古埃及法老一样,死后随王下葬
4.3、出土三星堆金杖的地方是祭祀物掩埋坑,所有掩埋物均为祭祀用品,这根金杖不是皇权的象征,是神权的象征,应该是巫师手里的东西,应该叫“神棍”或“黄金神棍”最为准确
我们之所以一见此物,便毫不犹豫地把它命名为“权杖”,是我们大脑中的一部分脑细胞被其它文化侵蚀了,从而产生了小小的文化不自信,失掉了那么一点点自我。明明白白祭祀坑里的神棍,偏偏要往别人家的东西上靠,非要叫上个别人家的名字,才觉得新鲜,这叫病,缺钙
中国的三星堆,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歪风邪气
一种是缺乏唯物主义精神的“超文化”,如“外星说”和“史前说”
另一种是“外文化”的“古埃及说”、“苏美特说”
这两种说法都是荒唐可笑的,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三星堆有其自身特点,但处处都是中国文化的烙印,属于中华文化中的一环
三星堆里,没有中华文化说不通的事。
三星堆文化不仅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是堪称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如今时隔34年再度挖掘?细数光怪陆离文明背后的秘密,就来历史资料网。
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构建的奇幻世界里,殷郊、殷洪这对兄弟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他们本是商纣王之子,却因宫廷变故流落他乡,后被高人收为弟子。然而,最终他...
商纣王 2025-07-30 句芒:东方木神与春日生命的守护者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浩瀚星空中,句芒(gōu máng)是一位极具特色的神祇。他既是东方木神,掌管万物生长与季节更替,又是春神与生命之神,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复苏。从...
句芒 2025-07-30 伊尹祖籍考辨:多地渊源背后的历史密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伊尹作为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其祖籍问题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从《史记》到《水经注》,从甲骨卜辞到地方志书,不同文献记载的差异...
伊尹 2025-07-28 比干:从忠臣到文曲星与财神的双重神格演化在中国神话与民间信仰的交织中,比干以“亘古第一忠臣”的形象载入史册,却在后世逐渐演化为兼具文曲星与财神双重神格的复合型神祇。这一演变既源于历史典故的文学重构,也...
比干 2025-07-24 商朝末代君王:帝辛(商纣王)的兴衰史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统治跨越五百余年,历经十七世三十一位君主。在青铜文明的辉煌与甲骨文的神秘交织中,商朝的命运最终系于末代君主帝辛之手。...
商纣王 2025-07-24 齐庄公是姜子牙后人吗?——从姜齐世系与历史脉络的考证齐庄公姜购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君主,其统治长达64年,为齐国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关于他的身份是否属于姜子牙(吕尚)的后裔,需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与基...
姜子牙 2025-07-21 申公豹:善恶交织的镜像——从经典文本到现代解读的复杂性在神话叙事的长河中,申公豹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角色。从《封神演义》的“反派工具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引发全民共情的“孤勇者”,他的形象历经多次重构,其善恶边...
申公豹 2025-07-21 武丁:商朝中兴之君的王位传承与历史定位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历经五百余年统治,共传位三十一位君主。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丁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君主...
武丁 2025-07-18 商纣王的残暴:历史叙事中的多重面相商纣王(帝辛)作为商朝末代君主,其形象在历史记载中逐渐被塑造成“暴君”的典型。然而,这一形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周人政治叙事、儒家伦理建构及后世文学演绎...
商纣王 2025-07-18 帝乙为何不传位比干:商朝继承制度与王权逻辑的深度解析帝乙,商朝第二十九位君主,其临终前将王位传予幼子辛(即后来的商纣王),而非贤能的弟弟比干,这一决策看似违背常理,却深嵌于商朝晚期的政治制度与宗法逻辑之中。一、商...
帝乙 比干 2025-07-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