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创作上,任何成熟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既意味着突破传统樊篱,也意味着承前启后之思,于海顿而言,创作于1785年的六首巴黎交响曲便是对此的极好例证。
当我们横跨海顿数十载交响乐创作的"脉息",将会从这六首作品中读解到他日渐熟稔的作曲技法,及其对交响乐未来发展的预期,这种预期随后即将在一系列伦敦交响曲中达至沸点——这是海顿交响乐发展的末端,亦是古典主义时期交响乐发展的另一个崭新起点。
这六首交响乐的些许传承意味。毫无疑问,《第85交响曲》与《第45交响曲》具有相似性,但海顿多年垒砌的丰硕经验却又使其具有更为典雅的气质。而当我们面对《第83交响曲》时,问题似乎立刻变得复杂起来。很难想象,来自于18世纪80年代的维也纳、巴黎或伦敦的海顿迷们听到这首作品开始近乎尖利的增四度与随后咯咯作响的双簧管主题时会作何感想。
相较于其他五首巴黎交响曲,它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或者标新立异。这里面裹藏着海顿交响乐创作中刚刚散去不久的狂飙突进精神,但同时,它又兼具巴黎交响曲本身所弥散的高贵与娴静。当然,它亦因第一乐章第二主题而获得了另一个有趣的昵称:"母鸡交响曲"。
它古怪的音色、近乎极端的对比似乎意味着海顿在这六首交响乐中藏了一头脾气古怪的"野兽",但当第三乐章柔美的旋律轻轻漾起,似乎又意味着这极端的对比被巴黎交响曲本身的高贵气质所同化。
换言之,《第83交响曲》将高贵、端庄、讽刺、幽默等熔于一炉。它所呈现出的混沌形态被附上了一层怪诞,并亦因此可以独挡一面,使其在巴黎交响曲中"鹤立鸡群"。
海顿的《第83交响曲》,或者说"母鸡交响曲",它因混沌而驳杂,但又因此而分外迷人。
阐释《第83交响曲》艺术特点之前,有必要先简要了解一下"狂飙突进"。
"狂飙突进"一词源自克林格的同名歌剧"狂飙突进",意指18世纪80年代,以歌德、席勒等人为代表掀起的一场以表达情感与纷争精神的戏剧与文学界运动,而作为这一活动的另一重要"分支",音乐界亦在同时期刮起了一阵强烈的"狂飙突进"飓风,而海顿,则正是"狂飙突进"在音乐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毫无疑问的是,海顿在《第83交响曲》的伊始,便把我们带回了他在18世纪60、70年代的狂飙突进交响乐时期。
作为海顿交响乐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狂飙突进阶段的交响乐不仅实现了作品数量的"井喷"(从作品34号至60号,其在1774年一年创作了8首),亦实现了交响乐创作风格的转型与蜕变。
海顿"狂飙突进"时期交响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调性上,此时,小调不仅仅作为一部交响曲的基础,更作为情感色彩得以流露,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受难(第49号)交响曲"、"告别(第45号交响曲)交响曲"等便是如此。
在此,小调因为被赋予了一种情感色彩而独具魅力。而可以说,海顿的《第83交响曲》亦是如此,我们在乐曲伊始,便能通过小调的忧郁色彩以及近乎执拗的不和谐音感受到海顿对"狂飙突进"的一种致敬与缅怀。
其次,"狂飙突进"交响乐中附点与装饰音的频频使用,亦反应在了海顿的《第83交响曲》中。在《第83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中,附点动机作为联合两个主题的"血缘"而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不要忘记第一乐章第二主题那些逗趣的装饰音,这既为第二主题渲染了一层诙谐的气息,又为两个主题的对比增色不少。
其三则是海顿对力度的运用。狂飙突进交响乐力度的极端对比通常是我们欣赏的一个重点,而这在《第83交响曲》中亦有独特的体现。
比如乐曲第一乐章开始时近乎"蛮不讲理"的第一主题便是通过力度的先声夺人得以展现,其与《第35交响曲》第一乐章略显粗暴的发展部几乎殊途同归。
而关乎力度方面另一个突出的例证则是第二乐章中夹杂在弦乐近乎"闲庭信步"中的几次力度骤变。换言之,海顿在《第83交响曲》第一与第二乐章的力度对比,充分体现了海顿"狂飙突进"交响曲的力度变化与审美意趣。
其四,海顿《第83交响曲》的结构安排,亦采用了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的四乐章(海顿狂飙突进交响乐运用四乐章形式的达21首,几乎占到九成左右)及其曲式布局,其以第一乐章快板下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行板下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下的三部曲式以及第四乐章快板下的奏鸣曲式而与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积极靠拢。
当然,海顿的《第83交响曲》并非简单而纯粹的致敬之作,海顿在第三乐章戏剧性的刻意收敛,以及对整部交响曲在音色、力度控制以及乐章间的衔接的处理,均体现出他的匠心独运与深思熟虑。
换言之,这部浇灌着狂飙突进与海顿在80年代成熟风格下的交响曲,以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海顿所独有的"混沌之美"。
东汉末年,江东群雄逐鹿,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弱冠之龄统御江东。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鲁肃以豪杰之姿投效孙权,二人以“榻上策”为纽带,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君臣相知。这段...
孙权 启 2025-09-10 周武王在位年数考:从牧野烽火到礼乐初兴的王朝奠基公元前1046年,牧野战场上战鼓震天,周武王姬发率领联军以五万之众击溃商纣王七十万大军,这场决定华夏文明走向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商王朝六百年的统治,更开启了西周八...
启 商纣王 2025-09-09 明朝中央官制:内阁六部制下的权力架构明朝(1368年—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中,中央官制以“内阁六部制”为核...
启 2025-09-08 巨然: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宗师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长河中,巨然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作为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僧人画家,他以独特的江南山水笔墨语言,与师父董源共同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被后世尊为“...
启 2025-09-05 霍尔巴赫“人是自然产物”:机械唯物论下的自然与人性之思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星空中,保尔·昂利·霍尔巴赫以“唯物主义的圣经”《自然的体系》为武器,将“人是自然产物”的论断刻入哲学史册。这一观点不仅是对神学创世论的...
启 2025-09-05 泰伯至寿梦:吴国五百年血脉中的礼让与雄图在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吴国的历史如太湖之水般浩荡绵延。从泰伯“断发文身”建立句吴,到寿梦“始称吴王”开启霸业,这段跨越五百年的传奇,不仅是一部家族传承史,更是...
启 2025-09-04 利玛窦来中国:明末中西文化碰撞的序章1582年8月7日,一艘从葡萄牙里斯本启程的商船缓缓停靠在澳门港。船上走下一位身着黑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30岁的耶稣会士不会想到,他的到来将在中国掀...
利玛窦 启 2025-09-04 燕昭王:战国乱世中的明君典范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下,燕昭王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用人艺术,将濒临崩溃的燕国推向鼎盛,成为战国史上最具争议性与启示性的君主之一。从即位前的流亡经...
启 2025-09-03 薄皇后与汉景帝:一场被权力裹挟的婚姻悲剧在中国西汉历史的长河中,汉景帝刘启与薄皇后的婚姻堪称一场充满无奈与悲剧色彩的政治联姻。这段关系不仅折射出皇室婚姻背后的权力博弈,更揭示了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
刘启 启 2025-09-03 宋国的祖先为什么是武丁:从甲骨卜辞到历史叙事的千年纠葛在商周历史的长河中,宋国的起源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传统史书将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视为殷商后裔的代表,认为周武王灭商后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纣王兄长微子启于...
启 武丁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