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清朝康熙年间官员、商人,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但他为官时有三种钱财绝对不贪,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辉煌的王朝的堕落和腐朽都与贪官的贪钱有重大关系,因此这些贪官污吏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好名声,甚至是千夫所指,被人们所唾弃,被后世人所诟病。
但纵观历史,却有这样一个大贪官,他将贪钱做到了极致,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步步高升,成为皇帝的心腹,身边的大红人。虽然是一个贪官,但他还是相当有智慧的,并且做官恪守原则。纵使后世对其深恶痛绝,但不可磨灭的是,此人聪慧至极,深谙为官之道。
他就是和珅。尽管和珅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贪官,似乎却从来没有人说过和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即便是和珅利用职务之便行敛财之时,他也是一个极为有原则的贪官,从不逾越自己的底线,有三种钱财他从来不贪。

一、科举钱不贪
第一种是科举钱不贪。科举作为古代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平民改变命运的方法,是很多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的唯一目标。乾隆在位时期非常看重科举考试,朝中很多官员都是从中选拔而来。和珅作为乾隆的心腹,自然明白科举的重要性,更不会在科举中贪钱。
科举是国家之基,为国选拔人才,只有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和珅虽贪,但知道万一朝堂之上皆是滥竽充数之辈,他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为了长久的为官,为了维持自己的荣华富贵,为了自己的地位更安稳,因此和珅主持科举时非常严苛。
部分心术不正的人想通过贿赂和珅,从中取巧来获得官职,但和珅对这些人都是严厉斥责,对这种钱绝对不收。不仅如此,和珅还严令其他考官不能收钱。这也让乾隆时期科举考试得以公正公平的开展,保证了朝廷的人才济济,利国利民,这让乾隆非常满意。
二、赈灾款不贪
第二种是赈灾款不贪。中国面积广阔,古代时期很多地区会发生干旱瘟疫等灾害,朝廷都会广开粮仓,尽力援救,同时拨来大笔的赈灾款来帮老百姓渡过难关。
各地官员会收到朝廷拨来的赈灾款,但经过各级官员多次转手克扣,赈灾款真正到老百姓手中时已不剩多少。如此一来,百姓们就会联合起来抗议,小则上书抗议,大则聚众闹事,情况严重的话会惊动皇帝。

赈灾款是送给灾民的,皇帝肯定非常关心灾民的事情。如果被皇帝得知赈灾款没有落实到位,必定会遣人前去探查。和珅若贪赈灾款被查明而导致不小心引火烧身,轻则他的官场路就会到此结束,重则他会有性命之忧。
和珅己不碰赈灾款,甚至还严格约束自己的手下。和珅其实也是出身贫寒,幼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还差点被赶出家门流落街头。虽属于满洲正红旗,但是他并没有享受到家族带来的便利,从小便和弟弟相依为命,艰难求生,知道穷苦人的不容易。
和珅确确实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财之人,但赈灾款对于他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灾民而言,这些钱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每逢灾年,事关国家稳定,和珅还会将自己的私人财产拨出去帮助灾民,倒贴补足赈灾款,甚至还会要求各地方官员积极捐款。
乾隆年间突发大旱,百姓疾苦不堪,乾隆将此次赈灾所用的钱财尽数交给和珅打理。和珅一分未取,但是他下面的官员对于这笔贷款却是层层剥削。和珅知道此事后严查严办,虽然有人认为和珅此举不过是为了在乾隆面前演戏,但是和珅确实从来都没有将手伸到赈灾款上面。
三、没有把握的钱不贪
第三种是没有把握的钱不贪。和珅身居高位,又是皇帝眼前的大红人,掏钱找他帮忙办事的人很多。在这一方面和珅十分的谨慎,会仔细衡量这件事的可行性,思考帮忙办这件事对自己的利弊。
和珅没有因为送上门的钱财而迷失自我,也没有照单全收,万一力所不及或是东窗事发反而会导致自己被牵连,因此认清自我,能干多少事就帮多少忙,绝不见钱眼开,信口开河。

和珅会仔细的权衡利弊,首要先确保不会惹火烧身,保证自己的地位不会因为帮别人忙而动摇。如果此事的风险很大,即便报酬多么诱人,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报酬一分不要全数退回。没得到报酬无所谓,但因为此事导致失去了官职,那就是自断财路,得不偿失了。
如果收了钱却没有办成,此事一旦捅到皇帝那里,万一还被皇帝彻查下来,将会导致牵连到和珅自己,轻则贬官罚俸,麻烦缠身,重则罢官入狱,会有性命之危。
清朝时期捐钱当官现象严重,所以不少人会找到和珅,希望自己能够在他这里谋得一官半职,对于和珅而言,一定要有把握能够成功,并且能做一个顺时势人情的事,他一定会收下钱财,进而答应。但是对于难度颇高且容易得罪人的事,就算再多的钱,和珅也绝不收一分。
和珅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他在收钱之前,总是会先问对方所求什么事,掂量自己的能力和利弊,能办的事就收钱一定办妥,不能办就拒绝此事,坚决不收办不成的事的钱,因为收了这笔钱很有可能让人不满。

虽说和珅很贪,但绝不会做对国家和对乾隆不利的事情,因此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来自何方,正是如此,和珅才让乾隆如此放心,所以乾隆对和珅就放任自流了。
四、总结
和珅在古代尔虞我诈的官场能屹立不倒,正能体现出其精明之处。纵观和珅一生,虽是贪官,但却更懂得为人处世和为官之道。他在云谲波诡的清朝朝廷中受贿时间之长且金额之大,为人处事之精明,无不证明他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因此才能得到乾隆如此的宠信。
嘉兴后来查抄和珅的家产,统计出来的金银财宝比大清的国库都多,相当于清朝廷15年的财政收入。乾隆给嘉兴留下的钱不多,所以也有人戏称和珅才是乾隆留给嘉庆的遗产。
在清朝初期的风云变幻中,图海以文武双全的才能与跌宕起伏的仕途,成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巩固统一的关键人物。这位出身满洲正黄旗的将领,从顺治帝时期的文臣到康熙帝麾...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21 爱新觉罗·福全:清朝宗室贤王与军事统帅的传奇人生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9月8日—1703年8月8日),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杰出的军事统帅,顺治帝次子,康熙帝异母兄,母为宁悫妃董鄂氏。他的一生,既承...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21 于成龙: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的传奇廉吏在清朝康熙年间,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清廉自守、勤政爱民著称,从偏远小县的知县起步,一路升迁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最终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
康熙的儿子们 于成龙 2025-11-21 田文镜:雍正时大臣心腹,称模范疆吏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重要大臣,原隶籍汉军镶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他以铁腕治政、清廉刚正著称,...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0 权力漩涡中的父子博弈:康熙两废胤礽的深层动机解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塞外行宫的寒风中,55岁的康熙帝当众痛哭流涕,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储位之争,不仅撕裂了清廷权力结构,更暴露出封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礽 2025-11-20 纳兰明珠:康熙朝权臣的辉煌与沉浮,词人纳兰性德之父在清代康熙朝的璀璨星空中,纳兰明珠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星辰。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显赫的官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
康熙的儿子们 纳兰性德 2025-11-20 佟国维的“双面棋局”:支持八阿哥与善终背后的政治智慧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激烈角逐中,佟国维作为上书房首辅、康熙帝的亲舅舅,始终以八阿哥胤禩支持者的形象活跃于朝堂。然而,这位看似押错宝的重臣,最终却以“善终”收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禩 2025-11-19 康熙晚年为鳌拜平反:权臣与忠臣的复杂历史镜像1669年,16岁的康熙帝以“布库戏”为掩护,智擒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被后世视为少年天子巩固皇权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五十年后的康熙五...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9 康熙后宫姐妹花:繁华背后的命运沉浮在清朝康熙帝的后宫中,有四对姐妹花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她们身处权力与情感交织的深宫,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或荣耀一时,或凄凉终老,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赫舍里氏...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19 鳌拜权倾朝野:康熙圣旨亦难逃其“二次审批”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鳌拜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多年的征战积累,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臣,其权力之大,甚至到了...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