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康熙年间,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清廉自守、勤政爱民著称,从偏远小县的知县起步,一路升迁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最终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他就是于成龙。
寒门起步,大器晚成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他的人生起点并不高,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参加乡试仅中副榜贡生,顺治八年(1651年)再次乡试落榜。此后,家庭变故和生计奔波又占据了他大量时间。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的他才告别妻子,接受朝廷委任,前往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知县。此时的罗城,地处万山丛中,偏僻荒凉,虎狼昼行,瘴疠肆虐,加之长年战乱,城乡破败,民生凋敝。县无城墙,城内居民仅六户,衙无门牖,仅茅屋三间。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亲友劝他不要赴任,但他明知前途多艰,仍毅然选择接受任命,只为践行“天理良心”。
治县有方,政绩卓著

初到罗城,于成龙插蒿棘为门,以土砾为几案,立即着手办公。同来的四个仆从,死的死、逃的逃,但他扎根于此,扶病理事。他召集流民、剿灭盗匪,制定保甲制度,宽减徭役,鼓励耕种、发展生产,还整修民宅、兴建学校、创办养济院。在短短几年间,罗城“禾穗被野,牛羊满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成龙在罗城期间,辛劳勤俭,洁己简约,除朝廷俸禄外分文不取。老百姓怜其清苦,有时凑少许银钱让他购买盐米,他均婉言谢绝,说:“我一个人,何须这些,拿回去孝敬你们的父母,就如同我接受了一样。”有一年,他的儿子千里迢迢从老家来看望他,返程时,他没有什么给儿子,只能把厨房里的一只咸鸭割下一半让儿子带在路上。这件事流传开来,人们都称他为“半鸭知县”。
仕途升迁,清廉如一
凭借在罗城的卓越政绩,于成龙得到了上司的认可,康熙六年(1667年)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此后,他历任湖广黄州府同知、代理武昌知府、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无论身处何地、官至何位,于成龙始终保持着清廉自守的品质。
在福建任按察使时,他掌管全省司法刑狱,却一贫如洗,衙署里连薪米都无法按时供应,不得不典当衣物来买。朝廷派来的使臣进入他的衙署,发现室内布满蜘蛛网,几案上竟有老鼠活动的痕迹,房间的陈设仅有一个贮藏官服的竹笥,两口煮饭的锅,文卷、书册数十束,此外别无一物。
升任直隶巡抚后,他依然生活简朴。江南生活富足,许多官员以奢靡享乐为荣,而他却每日只吃粗粮青菜,被人戏称为“于青菜”。遇上荒年,全家更是以糠屑杂米为粥,客人来了也不例外。有人问他何必这么清苦,他说:“多留一些米,就可以多赈济一些饥民。”
整顿吏治,安民为本
于成龙深知贪官污吏是“害民害政之本”,因此每到一处为官,都把整顿吏治放在首位。在任黄州知府时,一上任就着手清查庸劣的官员,责令各属速行揭报。针对官府积弊颁布《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项弊病,并采取措施大力革除。同时,他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准则。他举优劾贪严并济,时人称凡他所到之处,官吏皆望风改操,康熙皇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在治理盗贼方面,于成龙也颇有建树。在《弥盗安民条约》中,他制订了30多条防范盗贼的措施,如严饬江防、严缉湖盗、编络船号、设置水栅等,都是根据沿江地区的实际而制定的。他审案如神,刚任两江总督时,巡察到高邮,当地有富绅嫁女,嫁妆丰厚,夜里却被偷了个精光。失主到府衙报案,知府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城门,只留一门,放行人出入,而严密把守,仔细搜查。又张贴告示,全城百姓必须全部归家,等待次日查点搜挖,定要搜得赃物。暗中却吩咐官吏,如有进出城门两次者抓起来。下午,有二人身上未带任何行装出入城门,于成龙断定这是真盗贼。二人诡辩,于成龙下令将二人脱衣搜身,只见袍内已穿了两层女衣,都是妆奁之物。原来盗贼担心次日搜城,急忙转移赃物,又因物件太多,难于携带,只能穿在身上企图潜藏。
千古流芳,清廉典范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僚属们为他清点遗物,只在一个竹箱里发现几件衣服,几只瓦罐里盛着一点粗米和豆豉而已。消息传出,百姓皆巷哭罢市,家家绘像祭祀。康熙帝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为“清端”,并赞扬他“天下廉吏第一”。同年十一月,皇帝南巡至江宁,加赠于成龙太子太保,勉励江宁知府小于成龙定要效法前总督于成龙的正直洁清。雍正十年(1732年),一代名督于成龙入祀京城贤良祠。
于成龙以天下为己任,兴利除弊,恪尽职守,严以自律,他的清廉事迹和崇高精神,不仅在当时深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也为后世树立了廉洁奉公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坚守清廉、为民服务。
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重要大臣,原隶籍汉军镶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他以铁腕治政、清廉刚正著称,...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0 权力漩涡中的父子博弈:康熙两废胤礽的深层动机解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塞外行宫的寒风中,55岁的康熙帝当众痛哭流涕,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储位之争,不仅撕裂了清廷权力结构,更暴露出封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礽 2025-11-20 纳兰明珠:康熙朝权臣的辉煌与沉浮,词人纳兰性德之父在清代康熙朝的璀璨星空中,纳兰明珠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星辰。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显赫的官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
康熙的儿子们 纳兰性德 2025-11-20 佟国维的“双面棋局”:支持八阿哥与善终背后的政治智慧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激烈角逐中,佟国维作为上书房首辅、康熙帝的亲舅舅,始终以八阿哥胤禩支持者的形象活跃于朝堂。然而,这位看似押错宝的重臣,最终却以“善终”收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禩 2025-11-19 康熙晚年为鳌拜平反:权臣与忠臣的复杂历史镜像1669年,16岁的康熙帝以“布库戏”为掩护,智擒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被后世视为少年天子巩固皇权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五十年后的康熙五...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9 康熙后宫姐妹花:繁华背后的命运沉浮在清朝康熙帝的后宫中,有四对姐妹花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她们身处权力与情感交织的深宫,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或荣耀一时,或凄凉终老,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赫舍里氏...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19 鳌拜权倾朝野:康熙圣旨亦难逃其“二次审批”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鳌拜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多年的征战积累,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臣,其权力之大,甚至到了...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7 权臣末路:康熙对鳌拜的处置与历史回响1669年盛夏,北京紫禁城南书房内,14岁的康熙帝以摔跤少年为掩护,突然发难擒获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不仅改写了清朝政治格局,更在历史...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4 雍正与宜妃:权力更迭下的恩怨纠葛在清朝康熙与雍正两朝交替之际,宫廷内的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其中雍正帝与康熙宠妃宜妃之间的恩怨,成为这段历史中颇具戏剧性的一幕。雍正对宜妃的羞辱,背后交织着个人情感...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12 施世纶:靖海侯之后,清朝第一清官的传奇人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政治舞台上,施世纶以其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作为靖海侯施琅之子,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荣耀,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
康熙的儿子们 施琅 2025-11-1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