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史官刘知几,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隋唐以前的史书,多是私家著作。到了唐朝,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唐太宗时,别置史馆于禁中,专门编国史,由宰相监修。馆内设修撰、直馆,从事具体编写工作。
这种措施表明我国古代史书编纂工作到唐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中央集权的统治越来越强。
由于加强了史书的编纂工作,取得的成绩也很大。贞观年间完成了《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等。李延寿还奉命独自删补南北朝到隋的八代史书,写成了《南史》、《北史》。
现存的二十四史之中,唐朝修了八部,记载了西晋至唐初400年间中国社会的历史,这是很大的贡献。
唐朝编纂的史书,除了沿袭前代的编年纪传体而外,又出现了会典、会要的新体裁,如唐玄宗时的《唐六典》和德宗时的《通典》等。
《唐六典》是以官制为纲,把当时的各种令式,加以概括,分别系在有关官员的职掌下面。其中保存了大量唐前期的田制、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的重要资料。
德宗时杜佑编纂的《通典》共200卷, 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共九门,每门又分为若干子目,上起夏商,下迄天宝,凡是政治经济制度等都详其本末,并参以前代和当时人的重要议论。这部专著,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也为后代分门别类记载各朝的典章制度开创了先例。
当时史学上最重要的创作,就是刘知几的《史通》。刘知几(661-721),字子玄,江苏彭城(徐州市)人。他祖父是个史官,他父亲曾任唐高宗的侍御史。刘知几的家庭环境使他对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7岁时基本上读完了唐朝以前的主要史书。20岁中进士,被唐政府任命为获嘉县主簿。他利用任职以后的有利条件,继续研究史学。
刘知几不仅研究历史,而且关心政治。天授二年至天册万岁元年之间(691-695),他曾三次建议皇帝选贤任能,裁汰冗员,精简机构,严惩贪污分子,不要把高官厚禄给缺德少才的人。他的建议虽然未被采纳,但是他的才能却引起朝廷的重视。不久,被提拔到京城任职,参加编写《三教珠英》。长安二年(702),升著作佐郎,后改任左史(皇帝议政时的六品官),并参加纂修《唐史》。 第二年,又提升为凤阁舍人(中央政府的秘书),官居五品。
刘知几在修史过程中,发现大官僚集团的各种丑恶行为,他们不仅歪曲历史,还有种种“隐秘"。在编写《唐史》的时候,由于不能直笔写史而十分反感。在《史通·自叙》篇里,说明自己和顽固派的观点“凿钠相违,龌龊难人”,同时他认为:过去的史书,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讹谬甚多,必须重新修订。
但他身为史官,却受种种限制,不能“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快孤愤, 无以寄怀"。因此,从长安二年开始,刘知几就按着自己的意志编写《史通》。
当时学术界的保守派极端仇视刘知几,攻击他“躬为史臣而私自著述",讥笑他“轻议前哲"。宰相兼史馆监修萧至忠多次批评他“论次无功”,对刘知儿施加压力。兵部侍郎宗楚客公开散布说:“此人作书如是,欲置我于何地?"摆出了和刘知几势不两立的架势。
刘知几并没有屈服,他顶住了顽固派的讽刺打击,毅然辞去史馆里的职务,并且给萧至忠写信,揭露史馆的黑暗。从此,他抓紧时间编写《史通》,经过9年的努力,终于在景云元年(710) 完成了《史通》。
《史通》分内外两篇, 内篇的《六家》、《二体》两章是专门分析研究唐以前史书的类别和体例。
外篇包括《史官建置》和《历史正史》两篇,概括了过去历代政府编纂史书机构的变化,和历朝正史的写作情况。
总之,内外两篇各部分,实际就是刘知几对唐以前中国史学史的概述,明确肯定某些史书的优点,指出缺点。不仅如此,而且对于史书里的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以及史书的论赞、序例、断限等,也备加论列。
在中国文化史上,《史通》是一部划时代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的伟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刘知几指出,所谓“祥瑞符命” “天意惩罚”等,除了少数是自然现象的偶合以外,绝大多数都是伪造的。
刘知几还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胡亥的无道,汉朝的兴起,是因为刘邦有智慧,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决定的。否则把一切归之于天命,既不能证明历史的发展,也不会给人们以有益的历史教训。因此,刘知几坚决主张写史书时应彻底清除神学迷信思想。
其次,刘知几主张写历史应当直笔。《直书篇》、《曲笔篇》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论述这一点。
什么是直笔呢?他说:“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 这就是说,凡是有关善恶褒贬之事,不管是谁做的,都应当据实直书。
作史者怎样才算做到了直笔?刘知几提出四点要求:即不畏强暴,分清邪正是非,鉴别史料真伪,不为浮词妄饰。
刘知几非常重视直笔,他以直笔为标准评价古今史学家,凡是合乎这个标准的,他热情赞扬;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他严厉批判,从而发扬了史学优秀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评论的范围很广,认为孔子笔下的《春秋》虽然“别是非,申黜陟",但仍有虚美之处,未能做到标准的直笔。
对于唐初编修的几部史书,刘知儿也毫无例外加以评论。他说:“皇家修五代史(梁、陈、北齐、北周、隋),馆中坠稿仍存,皆因彼旧事,定为新史。”“或以实为虚,以非为是”,以致“玉石同尽,真伪难寻"。
他批评 《周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烦'',''遂使周代一代之史多非实录"。
第三,刘知几反对复古主义,宣扬历史进化论。他认为把三皇五帝时代美化成理想时代,从春秋以来成为传统的说教,实际是没有根据的。
刘知几在《疑古篇》里,根据大量史料论证尧舜相授,不是禅让,而是篡夺;并不是舜让位给禹,而是禹把舜给放逐了;不是人民不拥护启,而是启杀了益。成汤之代夏,武王之代商,都是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
刘知几的观点是对复古主义的有力批判。 在刘知几看来,远古的生活很简陋,不是今不如古,而是古不如今。
第四,反对掩盖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主张实事求是地揭露统治阶级的本质。刘知几从夏商一直追索到唐朝,求得一条通例,即历代统治者都是争权夺利的人物,然而真实的历史却被史家粉饰,把某些创业帝王美化成至德的圣君。
他用很多事例揭露史书的虚伪。刘知几在《疑古篇》里说明,不仅汉唐统治者经常处于内让之中,而且三代所谓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都是互相争权夺势的能手。
刘知几的上述看法,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是他的进步历史观的表现。在1200年前,无疑是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水暴涨冲垮曹军大营,左将军于禁在滔天洪流中举起白旗。这位曾斩昌豨、拒张绣的曹魏宿将,因一场天灾被迫做出人生最艰难的抉择——投降关羽。...
关羽 于禁 2025-06-27 曹魏名将于禁:从治军严明到晚节失守的传奇人生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郡钜平县(今山东泰安宁阳县磁窑镇西太平村)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后世将其列为“五子良将”之一。他以治军严明、刚正不阿著...
于禁 2025-05-21 于禁之殇:投降关羽后的悲惨命运在三国纷争的历史长河中,于禁作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军严谨著称。然而,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却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投降了关羽,这一决定不...
关羽 于禁 2025-03-25 于禁投降关羽:贪生怕死还是另有隐情?在三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中,于禁作为曹魏的名将,其生平事迹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他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的决策,更是引发了后世的广泛争议。有人指责于禁贪生怕死,背叛了曹...
关羽 于禁 2025-03-21 历史上于禁投降的多重原因分析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于禁作为曹操麾下的一员猛将,以其治军严明、战功卓著而闻名。然而,在于禁的军事生涯中,有一个事件始终让人们津津乐道却又充满争议,那就是...
曹操怎么死的 于禁 2025-03-03 关羽威震华夏:樊城之战背后的深远影响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其英勇事迹和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关羽在樊城之战中降于禁、杀庞德的壮举,更是被后人誉为“威震华夏”。那么,为什么关羽...
关羽 于禁 2025-01-17 襄樊之战后于禁若归魏,其地位推测襄樊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不仅改变了魏蜀吴三国的战略格局,也深刻影响了诸多将领的命运。其中,于禁作为曹魏的重要将领,在这场战役中遭遇了重大挫折,被关...
于禁 2025-01-02 三国时期的降将处理:于禁的命运与影响在三国历史中,于禁是曹魏的一名重要将领,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在樊城之战中被关羽的军队俘虏并最终投降。那么,于禁投降后是如何处理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
关羽 于禁 2024-08-10 忠诚与背叛:于禁的抉择与关羽的命运在三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中,于禁和关羽的故事是一段令人唏嘘的篇章。于禁,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其忠诚和勇武享誉当时。然而,在面对关羽的围攻时,于禁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投...
关羽 于禁 2024-08-08 于禁:曹操麾下的名将与悲剧英雄于禁,作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人生却以一个悲剧的结局告终。本文将探讨于禁的军事生涯以及他最终的命运,揭示这位一度享有盛名的...
曹操怎么死的 于禁 2024-08-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