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三国 >  曹魏名将于禁:从治军严明到晚节失守的传奇人生

曹魏名将于禁:从治军严明到晚节失守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5-05-21 14:14:46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郡钜平县(今山东泰安宁阳县磁窑镇西太平村)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后世将其列为“五子良将”之一。他以治军严明、刚正不阿著称,却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导致晚节不保,成为三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一、早年经历:从鲍信部将到曹操麾下

于禁早年追随同乡鲍信讨伐黄巾军,初平三年(192年),鲍信迎曹操领兖州牧,于禁率部转投曹操麾下。初为都伯,后因治军严谨、作战勇猛,被曹操赏识,逐步升任军司马、陷阵都尉等职。他早期参与平定黄巾军、征讨吕布等战役,屡立战功,奠定了其在曹魏军中的地位。

二、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军事家

于禁以治军严明著称,其麾下士卒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建安二年(197年),张绣复叛,曹操阵营大乱,唯独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并追讨趁乱劫掠的青州兵,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敢于严惩违纪者,甚至不惜斩杀故友昌豨,以维护军法威严。曹操曾称赞他“胜过古代名将”,并授予其假节钺之权,成为曹魏军中唯一享有此殊荣的异姓将领。

三、襄樊之战:从名将到降将的转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于禁率七军三万人救援曹仁,却因天降暴雨、汉水暴涨而全军覆没。于禁被迫投降关羽,被收押于南郡。这一投降行为与其早年刚正不阿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其人生最大的污点。尽管当时投降在三国乱世中并不罕见,但于禁作为曹魏高级将领和“五子良将”之首,其投降行为被视为严重违背忠诚道德,导致其在曹魏内部声誉扫地。

四、晚景凄凉:羞辱与病逝的结局

关羽败亡后,于禁被东吴释放并送回魏国。此时曹魏已由曹丕掌权,曹丕对于禁的投降行为深感不满,表面上未加追究,却暗中命人在曹操陵墓前绘制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画像。于禁拜谒陵墓时目睹此景,惭恚发病,最终于黄初二年(221年)病逝,谥号“厉侯”。他的结局不仅是个人悲剧,也反映了曹魏政权对忠诚的高度重视。

五、历史评价:功过交织的复杂形象

后世对于禁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早年治军严明、作战勇猛,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其军事才能和忠诚精神曾得到曹操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襄樊之战的投降行为成为其一生无法抹去的污点,导致其晚节不保。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最为凝重”,但最终“未能尽节”,既肯定了他的功绩,也指出了其人生的遗憾。

于禁的一生是三国乱世中功过交织的典型案例。他从一名普通将领成长为曹魏军中举足轻重的将领,却因一次投降行为彻底改变了命运。他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选择与历史环境的冲突,也揭示了三国时期对忠诚与气节的苛刻要求。尽管晚节不保,但于禁在曹魏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仍不可忽视。

人物: 于禁 分享 上一篇: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篇: 关索之死:历史记载与文学虚构的交织谜团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