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变法中,最重要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影响极为深远。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起秦国为什么能够在战国七雄的争霸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完成统一的原因。我想,可能大部分的读者朋友都会首先想到商鞅变法。希望变法图强的秦孝公,在从魏国入秦的卫鞅的帮助下,成功地制定了新的法令,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徙木立信。
卫鞅通过在国都南门立起木头发布布告让人将其搬到北门,并给予做到的人如布告中所承诺的重赏,成功将新法深入人心。秦国通过彻底的变法迅速走向强大,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但是,可能不少的读者朋友也知道,商鞅最后的结局却并不美好。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不得已只能逃亡,最后被曾经与其有仇的新一代秦国国君处死。
绝大多数关于商鞅变法历史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可能不少的读者都会心里对此充满好奇:处决了商鞅的君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他到底是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呢?如果是明君为什么又一定要杀掉对秦国有大功的商鞅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分别来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位处决了商鞅的的秦国新一代国君——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本名嬴驷,在商鞅主持变法时,他是秦孝公的太子。嬴驷因为杀人而犯法,因为商鞅变法的原因,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结果导致他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等人受到连坐,被处以严重的刑罚。而嬴驷贵为储君,虽然没有被处以刑罚,但也遭到了流放数年的惩罚。
嬴驷继位后,公子虔等人立刻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试图谋反,而嬴驷本来也对于当年受罚的事情耿耿于怀,于是借此机会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并族灭了他的家人。从这里看来,秦惠文王嬴驷似乎只是一个心胸狭隘,易受到宠臣煽动的昏君,要不然怎么会因为曾经受到了依法的处罚就处死了对秦国有大功的商鞅?
但是,我们结合秦惠文王处死商鞅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秦惠文王处死商鞅,可能不仅仅是对其怀恨在心那么简单。我们作为后来人来看,都知道商鞅对秦国的迅速强大有大功,当时的世人难道会看不出来?恰恰是商鞅的功劳太大,让秦国只知道商君之法而不知秦国之君,这样的影响力严重地威胁了作为新任国君的秦惠文王的地位。
还有一点让秦惠文王敢于冒着杀害功臣的骂名处决商鞅,那就是正如笔者上文所说的,商鞅的新法经过秦孝公时期的长期推行下,早已深入人心,连商鞅自己也无法再动摇新法的地位。(商鞅逃亡的过程中,曾经因为自己推行的户籍政策而无法夜晚住店,因此还诞生了“作法自毙”这一成语。)
所以,此时的商鞅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了,他的死动摇不了新法的继续推行。于是秦惠文王借着公子虔等人提出的商鞅谋反的借口,将商鞅处决就很容易理解了。而商鞅死后,秦惠文王依然坚决的在秦国推行商鞅的新法的行为,也明显地告诉了我们,秦惠文王绝不是什么昏庸的君王,他很清楚什么东西存在对他有利,什么存在对他有害。
之后秦惠文王执政所带来的成就,也无不是在说明着他的有为。在他的任上,秦国真正意义的成为了令东方六国畏惧的虎狼之国。河西之地,本是属于秦国的土地,且是秦国向中原进发的战略要地。结果魏文侯在名将吴起的帮助下,凭借着天下无双的精锐部队“魏武卒”,将其夺取。从而引发了秦魏两国长达几十年的争夺河西的拉锯战。
在秦惠文王之前,秦国与魏国的战争中,虽然有取胜收回部分失地的时候,但是始终不能彻底地击败魏国夺回所有失地。秦惠文王继位后,继承了前人遗志,继续和魏国争夺河西之地。在秦孝公时期已经严重削弱魏国实力的情况下,秦惠文王毕其功于一役,派大军攻打魏国,经过两年的激战,最终全歼魏军,斩首4.5万,俘虏了魏军主将龙贾,魏国被迫归还河西郡。这一次,秦国终于彻底收复了几十年前被魏国夺去的河西之地,并得到了东进的跳板。
秦惠文王为秦国的强大作出的贡献还不仅于此,他派司马错攻取了古蜀国,将巴蜀之地纳入秦国版图,扩大了根据地。之后为了解除靠近巴蜀之地的楚国对巴蜀之地的威胁,秦惠文王先派张仪采取离间的手段,让楚国和齐国绝交,再激怒楚怀王,故意让他冒险攻打秦国。结果楚军被秦军大败,还让楚国割让了富庶的汉中地区。这使得秦国将汉中、关中、巴蜀彻底地连成了一片,使得秦国的疆域得以扩大,并获得了强大的基本盘。针对来自东方六国的合纵威胁,秦惠文王派张仪四处出访东方各国,采取连横策略,将东方六国的联合分散瓦解。
之后,为了解决来西部的义渠政权带来的威胁,使秦国不至于在东进的时候腹背受敌。秦惠文王先是采用了烧荒的方法将义渠驱逐到更远的地方,当得知义渠发生内乱后,秦国在背后挑动义渠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义渠元气大伤,只能被迫称臣,并使得秦国得到优良的牧场,可以畜养马匹,从而增强骑兵的力量。
秦惠文王可以说是一位极其有才干且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他手段强硬,为了达成战略目标不惜一战;他知人善任,虚心采取司马错、张仪等人的建议,使得秦国在扩大疆域改善外部环境的行动中不断取胜;他也懂得君王之术,当有大功于秦的商鞅威胁到其统治时,毫不犹豫地在继任之后就迅速将其诛杀。秦国的统一大业绝对少不了来自秦惠文王的贡献。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