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江东集团在孙氏兄弟的开拓下崛起,孙权继位后以“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为纲,构建起庞大的谋士体系。这些谋士或以战略眼光定鼎三分,或以权谋之术平衡朝局,其命运轨迹折射出孙吴政权四十余年的兴衰密码。本文聚焦孙权麾下最具代表性的七大谋士,揭示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与抉择。
一、张昭:江东元老的刚直人生(156-236年)
作为孙策临终指定的辅政大臣,张昭以“内事不决问张昭”的权威地位,主导江东内政二十年。赤壁之战前,他力主降曹的保守策略虽遭否决,却未影响孙权对其“社稷之臣”的定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设丞相之位时,群臣首推张昭,但孙权以“性刚直”为由改授孙邵,此举暗含对张昭权力的制衡。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因直言劝谏“勿效纣王酗酒”遭冷遇,遂以年老多病为由退居二线,转而专注儒学研究。其晚年著《春秋左氏传解》二十卷,成为江东学术重镇。史载张昭“寿八十一而终”,是孙权谋士中唯一善终者,其“急流勇退”的智慧,为后世权臣提供生存范本。
二、鲁肃:战略家的未竟蓝图(172-217年)

这位“江东之杰”以《榻上策》奠定孙吴战略基调,提出“鼎足江东,竟长江所极”的扩张路线。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鲁肃力排众议促成孙刘联盟,为三国鼎立创造条件。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接替周瑜任都督时,他制定“先取益州,再图中原”的北伐计划,却因英年早逝未能实施。
鲁肃之死引发连锁反应:其继任者吕蒙改变战略方向白衣渡江,导致孙刘联盟破裂。这种战略断层,暴露出孙吴政权在战略传承上的缺陷。但鲁肃提出的“联刘抗曹”框架,始终是东吴外交的核心原则。
三、陆逊:权谋漩涡中的悲剧英雄(183-245年)
这位出身吴郡陆氏的将领,以夷陵之战“火烧连营”的壮举跻身名将之列,更以丞相之位掌控东吴军政二十年。赤乌七年(244年)升任丞相后,陆逊陷入“二宫之争”的漩涡:其外甥顾谭、顾承因支持太子孙和遭流放,吾粲因与陆逊书信往来被杀,孙权更派宦官当庭斥责其“结党营私”。
在权力倾轧中,陆逊始终保持“深谋远虑,忠诚耿直”的本色,但最终因“悲愤成疾”去世(一说自缢)。其悲剧折射出孙吴后期“主弱臣强”的深层矛盾,陆逊家族虽在孙皓时期获追谥“昭”,却难掩东吴人才断层的危机。
四、顾雍:十九年丞相的治国艺术(168-243年)
这位“东吴第一名相”以“举贤任能,匡弼辅正”著称,在相位十九年创东吴之最。其用人原则“才德兼备,不避亲疏”,使陆逊、朱然等将领得以施展才华。面对孙权“喜怒无常”的特质,顾雍独创“沉默外交”:每遇孙权暴怒,他仅以“臣谨记”回应,待君王冷静后再行劝谏。
这种“以柔克刚”的为政之道,使东吴在“二宫之争”前保持相对稳定。但顾雍的保守用人策略,也导致年轻官员如张温、吾粲等因“锋芒太露”遭打压,间接削弱了政权活力。
五、诸葛瑾:外交家的平衡智慧(174-241年)
作为诸葛亮之兄,诸葛瑾以“神交”之姿成为孙权最信任的谋士。他擅长在孙刘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出使蜀汉重修盟好,黄龙二年(230年)成功调解荆州边界纠纷。其“缓颊之术”达到极致——当孙权欲杀关羽时,诸葛瑾以“存仁义于天下”劝阻;当刘备伐吴时,他又以“唇亡齿寒”说服孙权坚守联盟。
这种外交智慧使东吴在三国博弈中始终占据主动,但诸葛瑾“重和轻战”的理念,也导致东吴错过多次北伐良机。其子诸葛恪后来掌权时的激进政策,某种程度上是对父亲保守路线的反弹。
六、张温:天才谋士的陨落(193-230年)
这位“当今天下无人可比”的奇才,出使蜀汉时以“三问诸葛亮”展现外交才华,回吴后却因“声名太盛”遭孙权猜忌。黄龙二年(230年),张温在弹劾丞相顾雍时被反诬“结党营私”,最终含冤流放交州。其悲剧揭示孙权晚年的权力焦虑:对才能出众者的打压,实为维护皇权独裁的手段。
张温之死引发连锁反应:其推荐的人才如暨艳、徐彪等相继遭难,导致东吴“举贤失当”的危机。这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用人政策,加速了政权的人才流失。
七、虞翻:直言者的生存困境(164-233年)
这位“东吴最不怕死的谋士”以耿直著称:吕蒙袭荆州时,他力主“兵贵神速”;孙权宴饮时,他斥责“陛下不如刘景升儿子”;被贬交州后仍坚持“广收门徒,关心国事”。其《易注》《国语注》等著作成为东吴学术瑰宝,但“屡犯龙颜”的代价是被流放至死。
虞翻的命运折射出东吴政治生态的畸形:一方面需要直言者纠正错误,另一方面又无法容忍其挑战权威。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东吴后期“言路闭塞”,加速了政权衰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于陆逊。这场战役的决策逻辑,始终是三国史研究的焦点: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已...
关羽 孙权 2025-11-10 鼎盛荆州:刘备与孙权对决的实力推演与历史变局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后自封汉中王,其势力达到鼎盛。此时他控制荆州三郡、上庸三郡、襄阳郡及益州全境,疆域横跨长江上游与汉中盆地,麾下精锐兵力达15...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11-10 孙权联合刘备抗曹:战略抉择下的必然选择,非诸葛亮一人之功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在当阳长坂坡惨败后退守夏口。面对曹操的军事压力,孙权在鲁肃、诸葛亮、周瑜等人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与刘备结...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11-10 襄樊之战:若孙权未背盟,历史会否改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是三国格局的转折点。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巅峰时刻因孙权背盟偷袭荆州而功败垂成。这场战役不仅终结了蜀汉的北伐希望,...
关羽 孙权 2025-11-07 孙权“杀关”之变:战略转折下的必然抉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荆州麦城的雪夜中,关羽攥着青龙偃月刀,前有东吴堵截,后无蜀汉援军。这位曾威震华夏的“武圣”,最终因东吴背刺而陨落。耐人寻味的是,孙权...
关羽 孙权 2025-11-07 合肥之困:孙权北伐战略的执念与困局在三国鼎立的棋局中,东吴政权对合肥的执着攻伐堪称一段独特的历史现象。从208年赤壁之战后至253年诸葛恪北伐,孙权及其继任者先后发动六次大规模合肥战役,其中五次...
孙权 2025-11-07 孙鲁育:血色宫闱中的悲剧公主孙鲁育(?-255年),字小虎,是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与步皇后(步练师)的幼女。作为孙权最宠爱的女儿之一,她自幼生长于建业皇宫,与胞姐孙鲁班(字大虎)并称&...
孙权 2025-11-07 朱治:三国东吴的勤廉典范与孙权倚重的股肱之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能够稳固江东、开疆拓土,离不开一批忠诚能干的将领。其中,朱治以勤于理事、自奉俭约的品格,成为孙权麾下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他...
孙权 2025-11-06 权臣之殇:孙权逼死陆逊背后的权力逻辑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标志着孙吴政权进入鼎盛期。然而,这位开创江东基业的帝王却在晚年亲手摧毁了最倚重的股肱之臣——陆逊。公元245年,当63...
孙权 2025-11-03 孙权斩关羽: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与政治博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因孙权撕毁盟约发动荆州之战,最终兵败麦城。当孙权生擒关羽后,为何选择直接处决而非利用其价值?关羽...
关羽 孙权 2025-11-0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