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历史上对春秋时期诸国中能力最强,实力最壮,对历史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五位国君的称呼。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在这些说法中,有两位君主基本上得到了全票的认可,一定是"春秋五霸"的成员: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对"霸主"这个称号的定义,正是从齐桓公的一生功业中得来的,史学界通常认为,能称的上霸主的君主,应该有以下几种作为:一、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帮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二、攘夷、帮助中原诸侯国抵御来自四夷的入侵。三、举行会盟,被周天子册封或者被诸侯拥戴为霸主。
晋文公的称霸路线与齐桓公基本一致,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击败了被称为南蛮的南方强国楚国之后,晋文公邀请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举行了践土会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颇有作为的君主,秦穆公和楚庄王,在"五霸"评选中的得票率也非常高。
这两位君主都是以其赫赫武功而名列霸主之位的,秦穆公时期,秦国向西拓展领土,消灭了十几个戎族建立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而楚庄王则是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不但打败了当时的霸主晋国,为先祖雪耻,而且问鼎中原,"窥中国之政",楚国的触手已经伸到了周天子的脚下,中原诸国大多臣服楚国。
但秦、楚两国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属于"四夷"国家,秦有极为浓重的西戎血统,而楚则一直被称为南蛮,都是被春秋时期主流的代表所谓华夏文明的中原诸侯国看不起的国家,所以,在一些史料中,对秦穆公和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是存在一定质疑的。
而剩下的那一霸,每一种说法,就真可以称得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辞通》所认可的郑庄公,是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他曾经箭射周天子,两次击败周天子组织的诸国联军,是春秋时期第一个有霸主风采的君主,但郑国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他所打败的也基本都是虢、卫、蔡、陈、鲁这样的小国,根本没有与春秋的四大强国齐晋楚秦交过手。
《四子讲德论》、《白虎通·号篇》和《汉书注·诸侯王表》所认可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确在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对中原传统的政治格局造成了短时间的冲击,吴国曾经几乎灭掉楚国,打败齐国,但一般学者认为吴国的霸权只是区域性的,根本不能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所创造的霸业相比。至于越国,它除了偷袭灭掉吴国之外,在与中原大国的战争中,胜迹寥寥无几。《淮南子》则认为,越国的霸权和吴国一样,也只是小范围内的霸权。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越国顶多只能算称霸江淮罢了,是不能称为天下霸主的。
《鲒崎亭集外编》的观点则比较与众不同,作者全祖望认为,春秋时期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称霸或者说堪称霸主的国家,真正的建立长期稳定的霸权的诸侯国只有晋国,因此,在晋国称霸的百年时间里的稍有作为的君主都是霸主。于是才有了一齐四晋的五霸组合。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还是《史记索隐》中的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列为五霸的说法,虽然宋襄公打仗不给力,但是他的确尊重周天子,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也举行了会盟,是有一些国家愿意尊奉宋襄公为霸主的。
这也是本人所比较倾向的一种关于"春秋五霸"的观点。
何为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秋时期,周室天子权力逐渐衰弱,而一些势力庞大的诸侯国已经开始卷入你争我夺的战争之中,都想要成为这天下霸主。而所谓的春秋五霸,就是在诸侯国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春秋霸主。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大霸主。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以“广纳贤士、礼贤下士”闻名,门下食客最多时达三千余人,与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著称的贵...
孟尝君 田文 2025-09-12 泓水之战:千年古战场的现实启示公元前638年的泓水河畔,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面对渡河未竟的楚军严守“不鼓不成列”的古礼,最终以惨败收场。这场看似规模不大的战役,不仅终结了宋国争霸中原的野...
宋襄公 启 2025-09-11 楚王问鼎:春秋霸权与礼制崩坏的交响公元前606年,洛阳南郊的周王畿上空阴云密布。楚庄王亲率大军陈兵周疆,在九鼎陈列的明堂前,这位南方霸主突然发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几何?”此言一出,周大夫王孙满握...
楚庄王 2025-09-10 千年运脉: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与文明回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挥动第一锹泥土,邗沟的诞生不仅拉开了中国运河文明的序幕,更在2500余年的岁月中,将这条人工水道锻造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动脉...
夫差 2025-09-09 卜商:孔子门下的文学巨擘与经学传承者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狐突:春秋忠臣与晋文公血脉的双重见证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长河中,狐突的名字与晋文公重耳的传奇命运紧密交织。作为晋献公的岳父、重耳的外祖父,狐突不仅以忠诚与智慧辅佐家族,更以“教子不二”的刚烈气节成...
晋文公 2025-09-08 田忌之死:战国名将的命运沉浮与权力博弈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忌赛马”的智谋闻名后世,更以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诱敌”的军事奇谋名震诸侯。然而,这位为齐国称霸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最...
田忌 2025-09-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