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徐寿与元素周期表:两个关键元素的命名传奇

徐寿与元素周期表:两个关键元素的命名传奇

时间:2025-08-15 12:22:20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19世纪中叶,当西方化学知识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时,一位名叫徐寿的科学家以惊人的创造力,在汉字与化学元素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不仅系统翻译了西方化学著作,更首创了中文元素命名法则,其中两个关键元素的命名故事,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徐寿: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徐寿(1818-1884),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自幼聪慧好学,却对科举仕途毫无兴趣,转而钻研自然科学与技术。在自学数学、律吕、声学、器械制造等领域的同时,他深受曾国藩赏识,参与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展现出了非凡的工程才能。

1867年,徐寿调任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深感科技文献匮乏之痛,遂立志翻译西方科技著作。1868年,他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合作,开始翻译《化学鉴原》,这部著作不仅系统介绍了19世纪70-80年代的化学知识,更在元素命名上取得了革命性突破。

二、首创命名法则:形声字造字法的智慧

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徐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西方以拉丁字母表述的元素符号准确译成中文。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声译为主、部首表类”的命名原则,即:

金属元素:取西文元素名称的首音节译音,加“金”字旁。例如,钠(Na)、钙(Ca)、镁(Mg)等。

非金属固体:取西文元素名称的首音节译音,加“石”字旁。例如,硼(B)、硅(Si)等。

非金属气体:取西文元素名称的首音节译音,加“气”字头。例如,氢(H)、氧(O)、氮(N)等。

液态元素:特殊处理,如汞(Hg)虽为金属,但因其液态,故未用“金”字旁;溴(Br)虽为非金属,但因其液态,故改用三点水旁。

这一命名法则不仅解决了元素命名的难题,更使中文元素名称具有了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科学性,为后世化学元素的命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两个关键元素的命名故事

在徐寿命名的众多元素中,有两个元素的命名故事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钠”和“镁”。

1. 钠(Na)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轻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常以盐的形式存在。在翻译钠元素时,徐寿取其西文名称“Natrium”的首音节“Na”,并加“金”字旁,创造了“钠”字。这一命名既符合金属元素的命名规则,又准确反映了钠的化学性质。如今,“钠”字已成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领域。

2. 镁(Mg)

镁是一种轻质、有光泽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翻译镁元素时,徐寿同样取其西文名称“Magnesium”的首音节“Mg”,并加“金”字旁,创造了“镁”字。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镁的金属特性,还因其简洁易记而广受欢迎。如今,“镁”字已成为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术语,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徐寿命名法则的影响与传承

徐寿的元素命名法则不仅在当时解决了中文元素命名的难题,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命名原则被中国化学界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成为中文科学语言的基石。每当有新元素被发现时,中国人都会按照徐寿的规定来翻译其名称,确保中文元素名称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此外,徐寿的命名法则还体现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巧妙地利用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汉字偏旁相结合,创造出了既科学又美观的中文元素名称。这种命名方式不仅易于记忆和传播,更展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