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关于北宋禁军,恐怕很多人都是通过《水浒传》所熟知的吧,毕竟豹子头林冲曾担任过八十万禁军教头,那么北宋真的有八十万禁军吗?为何金兵南下时八十万禁军却毫无抵抗能力呢?今天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
按照北宋的兵制,禁军乃是主要战斗力
赵匡胤篡周建宋后,为改变五代十国武强文弱的局面,避免武将犯上作乱的现象再度出现,一招“杯酒释兵权”后,将禁军重新收归皇帝控制,并设置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统领。
同时,为了避免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再度上演,宋朝在兵力配置上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即从各地厢军、乡兵中抽调精锐士兵编成禁军,其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京城,侍卫亲军则驻守各地。如此一来,京城军队最为精锐,地方军队则偏弱,各地如果发生叛乱便可迅速出动平定,这便是“强干弱枝”;而如果京城发生变故,各地驻扎的禁军在联合地方军队后,也足以入京勤王,这便是“内外相维”。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长官长期虚而不置,于是侍卫亲军司便逐渐分为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一样,分别以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为长官。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则并称三衙,分别负责统辖殿前诸班、直和全国禁军。
同时,宋朝还对兵权进行了分解,以求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也就是“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即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并不掌管军队;而三衙虽然掌管军队,却并无调兵之权。同时,率兵出征的权力,既不在枢密院,也不在三衙,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率臣领兵出征,战争结束便收回兵权。
此外,根据《宋史·兵志》的记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也就是说,除了禁军之外,虽然地方还有厢军和乡兵,但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故也称“役兵”,根本没什么战斗力;而乡兵更像是平时接受军事训练的农民,战斗力自然也不用多说。因而宋朝的主要战斗力还是来自于禁军。
宋朝禁军虽然一度扩充至八十万,但北宋末年却根本不值一提
根据钱穆的《国史大纲》记载,宋朝开国之初,禁军其实只有二十万左右,此后则愈增愈多,到北宋中期时禁军增至八十余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对此也有记载,“向因夏人阻命,诸路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余人,通三朝旧兵且八九十万人,其乡军义勇、州郡厢军、诸军小分剩员等不在此数”。
由此可见,从宋朝中期开始,禁军的数量的确一度扩充到八十多万,那么为何在北宋末年时,却又如此的不堪一击呢?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制度原因。宋朝的兵制,使得掌兵、调兵、统兵之权分离,虽然有效防止了武将坐大的可能性,但对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却更为严重,一旦战争爆发,将领和士兵往往面对的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尴尬局面。宋初时期,由于宋军的战斗力尚且强悍,导致这个弊端并不明显,但随着军队战斗力的持续下降和长期和平导致将领的素质下降,这种弊端已经变成了致命的缺陷。王安石变法时,也曾对此进行改革,通过“裁减兵额、置将分领”的方式使得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但随着变法的失败,这种制度又被放弃,这也是北宋末、南宋初时将领私募兵比朝廷禁军战斗力还要强悍的原因。
2、军队腐败。由于禁军乃是全国精锐所组成,因此禁军的福利待遇也是最为优厚的,这同样滋生了禁军的腐败。到北宋末年时,禁军的腐败现象已经十分严重,禁军数量看似庞大,然而各级将领吃空饷情况却十分严重,兵力存在极大的水分。实际上,金兵南下时,京师三衙所能够调动的军队,仅仅只有三万多人,其余禁军要么分散于各地,要么就是空额,这也是抵御金兵时,朝廷不得不大量募兵的原因所在。
北宋末、南宋初私募兵反成为了主力
3、兵员素质。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除了继续从厢军和乡兵中挑选精锐之外,禁军还从民间募集了大量士兵。朝廷甚至在灾荒时期,募集了大量流民进入禁军,这虽然避免了因流民引起的动乱,但却导致军队素质严重下降。正是由于兵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再加上训练松懈、管理混乱,北宋末年的军队规模虽然相较于北宋初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战斗力却不升反降。
4、决策失误。北宋末期战备方面极度差劲,不仅在军队训练方面极为懈怠,就连加固城防这种最基础的工作,宋钦宗也下令停止修建。更为重要的是,在金兵南下之际,宋钦宗为了向金人展示求和的诚意,根本就没有打算抵抗。当时,很多地方军队都准备入京勤王,宋钦宗竟然对此予以了拒绝,朝廷如此态度,这个仗还怎么打。
综上所述,莫说北宋末期的军队数量水分极大,就算80万禁军全部满编,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之下,到底能发挥多少战斗力,也不得不让人怀疑。
公元710年,日本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今奈良),标志着奈良时代的开启。这个持续至794年的历史时期,不仅是日本首次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关键阶段,更是中华文明与...
启 2025-05-19 探寻“李瑱”之名:读音背后的多元历史身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众多人物以“李瑱”之名留存于史册,而准确读出他们的名字,是开启了解其生平故事的一把钥匙。“李瑱”的“瑱”字,读音为tiàn或zhèn,不...
启 2025-05-15 麦哲伦环球航行:跨越海洋的三年壮举在人类探索海洋与未知世界的历程中,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壮举不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更开启了人类全球化的新纪元。那么,麦哲伦环球航行究竟用了多...
启 2025-05-15 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学院派画坛的璀璨星辰在19世纪法国画坛的璀璨星空中,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在学院派艺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艺术启蒙...
启 2025-05-14 探寻庄子的著名典故:智慧与哲思的瑰宝庄子,作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寓言故事闻名于世。他的典故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的天空,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启示。以下...
启 2025-05-14 慕容德:乱世枭雄还是南燕明君?十六国时期,慕容德在青州广固城建立南燕政权,其执政风格与历史评价始终充满争议。作为慕容氏家族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既展现出一代枭雄的权谋手腕,又在治国理政中流...
启 2025-05-09 尤俊达武功好吗:隋唐江湖中的武力定位与实战价值在《隋唐演义》的江湖体系中,尤俊达作为山东绿林的总首领,其武艺水平与实战表现始终是衡量其江湖地位的重要标尺。作为程咬金的至交好友与武学启蒙者,尤俊达的武功既非超...
启 2025-05-09 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国君:霸业传承与历史转折在春秋时期,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走向辉煌,成为中原霸主。晋文公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开启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然而,霸业的延续并非一帆风顺,晋文公之后的...
晋文公 启 2025-05-08 教皇子午线的历史意义:开启全球殖民时代的重要分界线15世纪末,在地理大发现的浪潮中,教皇子午线应运而生。它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旨在解决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殖民地争夺问题,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具有多...
启 2025-05-08 乔托最著名的四幅作品:文艺复兴艺术的曙光在欧洲绘画的发展历程中,乔托·迪邦多内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文艺复兴艺术前行的道路。他作为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其作品打破了中世纪...
启 2025-05-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