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与荷兰之间的战争:澎湖之战介绍。
16世纪90年代,英国和荷兰舰队进入了印度洋,开始向葡萄牙人的贸易控制权提出挑战, 此时的葡萄牙、西班牙渐渐衰落,新兴的荷兰人接管了远东水域的"真空"。1602年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14艘战舰,其中9艘超过了400吨,而1603年派出的舰队中,有900吨的 "多德雷切特号"(Dorclreeht) ,装备了6门24磅炮和18门9磅炮,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侵占巴达维亚(印尼雅加达)以此为基地,作为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西方列强争夺东方殖民地的大本营.
明朝史料最早记录荷兰人活动的是王临享撰写的《粤剑编》,他在书中记载:"辛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九月间,有二夷舟至香山澳(澳门),通事者亦不知何国人,人呼之为红毛鬼...香山澳夷虑其以互市争澳,以兵逐之。其舟移入大洋后为飓风飘去,不知所适。"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对荷兰人的闯入视为对他们与中国贸易权的严重挑战,他们击退荷兰舰队且毫不留情处死了所有俘虏,当时的澳门总督就因擅杀罪受审查,他向葡萄牙当局申辩说:"如果我们不阻挠,荷人就会在中国得到一个贸易港,荷兰商船会把中国货物装满到桅杆上。"
荷兰人正是为了贸易而来的。此刻的明朝政府在首次接触西方文明100年后,仍死守着海禁政策不放,闭关锁国。中国沿海仍是海盗的世界,所谓的"倭寇"不多了,货真价实的中国海盗仍是明朝沿海当局的心腹大患。明朝廷曾多次借用澳门葡萄牙人来清剿中国海盗,因此葡人在明朝支持下得以守住了澳门这个弹丸之地。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七月,由韦麻郎率领的两艘巨舰及二中舟先后抵达澎湖,其时因汛防结束,汛兵亦已撤走,于是荷兰人如入无人之境,在这里"伐木筑舍,为久居计。"(《明史.和兰传》)。荷兰人和明朝官员谈判互市事宜,被明朝政府断然拒绝。从1604年8月7日抵达澎湖至12月5日离开,荷兰人在澎湖逗留了四个月,最终没有与中国签定贸易协议,也没有能在中国设立商站。荷兰人不得不离开,因为他们已看见50艘中国船在眼前出现。
这次澎湖之行无疑是失败的,但却增加了荷兰人对中国的认识;那就是若要与中国进行贸易或在中国沿岸设立商站,非通过武力不可能有所成就。当时,荷兰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东南亚,他们要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甚至与当地的土著民族战斗,才能垄断在香料群岛的贸易权,而直接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还要再等20年才正式展开。
1622年(天启二年)4月10日,荷兰舰队司令雷也山率领八艘战舰离开巴达维亚,向中国沿海进发。其中一艘战舰的船长邦特库(W. Y. Bontekoe)写了著名的《东印度航海记》,曾描述了中荷此次交涉的情况。
当荷兰舰队在6月22日航抵澳门时已集结了十五艘战舰,包括大船和单桅帆船,其中两艘是英国船。荷军攻击澳门失利,撤回船上时已丧失了130人。雷也山并没有在澳门水域逗留,舰队继续北上,他们的目的地是福建外海的澎湖。
7月份荷兰人到了澎湖,开始经营他们的贸易基地。福建明朝当局不允许贸易,雷也山在10月中旬便派出8艘舰队进攻厦门,烧毁击沉中国战船及商船七八十艘,荷兰人仅只有十几人伤亡。明人在厦门之战体会到荷兰战舰高大坚厚的实力,荷兰战船"前后左右俱装巨炮,一发十里,当之无不立碎"的威力。(沈国元《两朝从信录》)
明朝福建官方对于荷兰人所挟持以俱来的"巨舰大炮"毫无抵御之方,只有想法子以"互市"为饵,诱以退出澎湖,移舟远去,以便以"扬帆归国"奏报朝廷,了结此事。这时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到任,朝廷明令福建当局把"红毛 "赶出澎湖,因此南居益苦思破敌之策。此时荷兰人的战舰封锁了漳州海口,南居益亲身体验了荷兰的"巨舰大炮",他在一篇名为〈谨陈闽事始末疏〉中说:"......见大海澎湃中,万难接济战。夷舟坚统大,能毒人于十里外,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明军实在无法正面与荷兰舰队对抗。
终于南居益想到了用"计谋"。
1623年11月1日,《东印度航海记》记载这天有厦门的中国商人代表薜伯泉(Cipzuan)到来向荷兰提议;福建商人愿为荷兰人和明朝官府斡旋谈判做牵线人。在商人们的努力下,荷兰人同意让司令弗朗斯率领两艘单桅帆船前往厦门谈判。11月15日荷兰人代表抵达厦门,由于相方信任不足,谈判在荷船上进行,在达成初步协议后,明朝的三名官员上船作为人质,邀请荷兰人派出几位船长上岸会见都督见证签署协议。荷兰人经过会议后决定由弗朗斯司令率领一名船长一名商务长执行这项任务,陪同上岸的约有30人。荷兰三名代表前往都督府会见,其它荷兰人在岸上接受厦门官员的招待。 据邦特库的记载,在宴会中厦门官员使尽了灌醉下毒等诸多手段,荷兰代表团随即被囚禁,在11月18日凌晨四时,两艘荷兰单桅帆船便遭受到50艘火船的袭击,其中一艘被烧毁。邦特库在《东印度航海记》中因此指责中国人作了一件伤天害理的坏事,时间一到,天将惩之云云。
这只是明军和荷兰人一系列冲突的开始,以澎湖之战最为出名。烧毁荷兰船只后,福建明军开始集结,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日(1624年2月20日)正式誓师出战,巡抚南居益亲自浮海至金门,下令渡海出击澎湖。《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日,繇吉贝突入镇海港,且击且筑,垒一石城为营。屡出奋攻,各有斩获,夷退守风柜一城。"
应该是攻击行动很不顺利,随后在这个月内明军再次派兵澎湖增援,"是月,南院发二次策应舟师,委加衔都司顾思忠等统领至彭湖镇海会齐,嗣是攻打无虚,而夷犹然不去。"
到了5月份,澎湖仍未攻下来,荷兰人仍在坚守。明军不得不派出第二次增援部队,《明熹宗实录》记载:"南军门虑师老财匮,于四月内又行巡海二道,亲历海上,会同漳泉二道,督发第三次接应舟师。委海道孙国祯,督同水标刘游击、彭湖把总洪际元、洪应斗驾船,于五月二十八日到娘妈宫前......"
当时与荷兰人私下贸易的海商海盗团伙都在跃跃欲试想要支援荷兰人,他们正在聚集在澎湖海域上。副总兵俞咨皋曾就此事向南居益报告说:"今倭夷连和,奸盗党附,我孤军渡澎,宾主倒置,利害判于斯须,胜负殊难期必。事急矣!"明军必须加紧进攻了,战事旷日持久的下去明军粮饷都要接济不上了。
六月十五日(7月29日),在得到新来的火铳部队支援后,明军誓师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红毛城下,然后又成僵持状态。荷兰新司令官孙克在8月3日抵达澎湖,他发现中荷危机正在扩大,形势已十分严峻。据《巴达维亚日记》记载:"白沙岛驻有中国军约四千人与兵船一百五十艘,以后兵数逐渐增加,至是月(指8月)中旬,增至一万,进出澎湖岛。荷兰人虽将台窝湾之砦破坏,调回其守备兵,然白人不过八百五十人,其中少年兵有一百十一人,病人亦属不少,到底难以对抗。"
当时明军坚持战斗的决心已使孙克对局势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明军拥有10:1的人力优势!他承认"中国人不但拥有一万人及包括战船、击沉船、火船等合计戎克船二百艘,而且中国对我方有令人难以置信之戎克船兵士等大量准备,盖战争系奉中国国王之特命所行;"所以,孙克认为荷兰方面没有派来支援力量,自己部队再继续战斗下去已没有希望了,必须谈判解决这场冲突。
七月初三日(8月16日),明军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兰人不得不同意撤离,怀抱屈辱离开占领了二年的澎湖。此战明军三次增兵,战事拖延了八个月时间,拥有10倍于敌的兵力却始终不能攻占荷兰人的要塞,最后以围困战术逼退荷兰人。这次战役海上交锋的事迹几乎没有,明军扬长避短以自己的优势陆军来决定战斗胜负,在战争计谋方面做的不错,总算收回了澎湖。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舰队占领澎湖,明朝为了收复彭湖所发起的战争,明廷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将荷兰人赶出澎湖。南居益招安当时海上巨寇郑芝龙来对付红毛番,郑芝龙此时因荷兰人以澎湖为基地时,抢夺了悬有郑芝龙令旗的二艘商船,接受明朝福建巡抚的招安,转而攻击荷兰人。天启四年(1624年)8月明朝军队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收复了澎湖。
在中国古代宦官群体中,“李进忠”这一名字因与明朝权宦魏忠贤的关联而备受争议。但若将视角聚焦于唐朝,历史记载中确有另一位名为李进忠的宦官,其生平轨迹与魏忠贤毫无关...
魏忠贤 2025-08-13 秦良玉白杆枪:冷兵器时代的山地传奇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战争史上,秦良玉与她率领的白杆兵以独特的战术和坚韧的意志,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白杆兵的核心武器——白杆枪,不仅是军事科技的结晶,...
秦良玉 2025-08-13 朱由校与客氏:一场复杂情感交织下的特殊依恋在明朝历史的长河中,明熹宗朱由校与乳母客氏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朱由校对客氏的“喜欢”更是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讨论。这种特殊情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朱由校是个怎样的皇帝 客氏 2025-08-13 内行厂:刘瑾专权下的特务巅峰与权力困局在明朝276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务机构始终是皇权与官僚集团博弈的暗线。若论存在时间最短却影响深远的机构,正德年间刘瑾创立的内行厂堪称典型。这个仅存续5年的机构,以...
刘瑾 2025-08-13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刘瑾之死:权宦末路的血色终章1510年8月25日(正德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北京东市刑场人潮涌动。被明武宗朱厚照判处凌迟之刑的权宦刘瑾,在357刀的酷刑中发出最后一声惨叫。这位曾以&...
朱厚照为什么没有子嗣 刘瑾 2025-08-12 三藩之乱:一场注定难以成功的权力博弈1673年,清朝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随后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相继响应,这场持续八年、波及大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最终以清军攻入昆明、吴三桂之孙吴...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耿精忠怎么死的 2025-08-12 清朝三藩: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与清初政治风云清朝初年,在广袤的南方大地上,存在着三个特殊的势力集团,他们被合称为“三藩”。这三个藩王分别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他们以汉族藩...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耿精忠怎么死的 2025-08-12 梃击案幕后真凶之谜:权力漩涡中的多重可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傍晚,一名手持枣木棍的男子张差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后被擒。这起看似简单的治安事件,因涉及宫廷权力斗争,迅...
朱常洛在位多久 张差 2025-08-11 朱祁镇:功过交织中的历史回响——论其不可忽视的功绩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既承载着“土木堡之变”的国耻,也铭刻着废除殉葬、释放建庶人等突破时代局限的善政。这位两次登基的帝王,在历史长河中常被...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2025-08-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