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少年立志,初露锋芒
于谦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志向。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的画像悬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时刻激励自己。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预言他将来会成为拯救时局的宰相。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面对邻家老者的戏弄,应声答出“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不仅对仗工整,更显露出非凡的气势。15岁考取秀才,24岁便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开启了他为国为民的传奇一生。
巡抚地方,政绩卓著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以御史之职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平叛后,宣宗让于谦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被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轻装简从,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在河南,黄河水患严重,他调集民工疏浚河道,减轻灾害;为解除黄河水患,他采纳御史李懋的主张,疏浚黄河北岸封丘境内金龙口,使黄河水下泄畅通与运河交汇;还复筑阳武、原武、荥泽的溃决堤岸,增修临河大堤,创修开封护城堤,有效保卫了开封城的安全。同时,他惩治土豪恶霸,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为民请命,不避权贵。饥荒灾年,他奏请朝廷调拨白银救灾,打开官仓赈济饥民,设“惠民药局”为百姓免费治病,深受百姓爱戴,被百姓称为“于青天”。
力挽狂澜,保卫京师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最终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人心惶惶。侍讲徐珵(即徐有贞)建议迁都南京,于谦独排众议,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他请郕王调多地的军队奔赴顺天府,稳定了人心。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
也先挟持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坚决不许。他将22万大军分别列阵在北京九门外,严明纪律,自己顶盔贯甲,亲自在德胜门外迎敌。在他的指挥下,明军所向披靡,接连大败瓦剌军队。也先见形势不妙,狼狈撤退。于谦还派兵跟踪追击,歼灭敌人万余名,夺回1万多被掠去的百姓。也先的军事进攻接连失败,军队损失惨重,议和要求也被明朝政府拒绝,双方的贡市贸易也停止了。无奈之下,也先决定无条件送还英宗,和明朝恢复和平的贡市贸易。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明朝转危为安,于谦功不可没。
廉洁奉公,刚正不阿
于谦为官清廉,始终秉持着“廉洁公正”的初心。在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的时代,他犹如一股清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权臣王振,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认为手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是供人民享用的,若官吏征调搜刮,反倒成了百姓的祸殃。
于谦不仅廉洁,而且刚正不阿。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景泰帝视他为国家的股肱之臣、社稷柱石,要给他加双俸,他坚决不纳;景泰帝认为他的住宅过于简陋,想在西华门外另赐他一所上等府第,他再次辞谢,引用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话加以推辞。他长期身居要职,但过生日时也是门庭清净,没有迎来送往、贺客应酬,真正做到了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含冤遇害,沉冤昭雪
然而,于谦的刚正不阿也招致了众人的忌恨。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趁机发动夺门之变,迎接太上皇朱祁镇恢复了帝位。他们诬陷于谦等和黄竑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之子。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却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含冤遇害。
于谦死后,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不已。曹吉祥发怒,鞭打他,但他依然如此。直到明宪宗时,于谦才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信念,在明朝危急存亡之际力挽狂澜,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于谦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熠熠生辉。他力挽狂澜,在土木堡之变后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王朝续命近两百年,堪称国之栋...
于谦 2025-11-17 草莽豪杰铸海魂:南宋名将李宝的传奇人生在南宋抗金的历史长河中,李宝的名字或许不如岳飞、韩世忠那般如雷贯耳,但他以农家子弟之身,凭借非凡胆略与忠勇气节,在黄海之滨书写了以少胜多的海战传奇。这位被后世称...
岳飞 2025-11-13 忠魂铸国魂:于谦的千秋功业与蒙冤之殇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于谦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成为民族精神的丰碑。他既是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也是清廉自守的道德楷模,其功绩与悲...
于谦 2025-11-12 岳飞之死:皇权阴影下的政治绞杀与历史迷雾公元1142年寒冬,临安大理寺内,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赐死,时年39岁。这场震惊朝野的冤案,不仅终结了一位军事天才的生命,更在历史长河中激荡起关于...
岳飞 2025-11-10 假如赵构全力支持岳飞抗金:历史的可能性与现实困境1140年,岳家军在郾城大捷中以步卒击溃金国精锐“铁浮屠”,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金兀术)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更揭示了一...
赵构 岳飞 2025-11-07 朱祁镇:从昏君标签下走出的“仁德之举”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常因“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前者让明朝险些提前覆灭,后者导致忠臣于谦含冤而死。然而,若抛开这些重大失误,深...
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于谦 2025-10-29 忠魂映日月:于谦的仕途沉浮与时代困局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于谦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成为后世传颂的民族脊梁。这位历经永乐、宣德、...
于谦 2025-10-24 若赵构鼎力支持岳飞抗金:南宋能否改写历史,终结金国霸权?公元1140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郾城、颍昌两度重创金军主力,金兀术(完颜宗弼)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此时,南宋朝廷若能延续对岳飞的信任,历史或将走向另一...
赵构 岳飞 2025-10-23 赵构前期对岳飞的信任与倚重:乱世中的君臣共济在南宋初建、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赵构与岳飞的君臣关系以“信任”与“倚重”为底色,在金军铁蹄的威胁下,共同书写了一段以军事抗争维系政权的特殊历史。这一时期,赵构对...
赵构 岳飞 2025-09-26 李纲与岳飞:南宋抗金烽火中的将相风云在中国南宋抗金的历史长卷中,李纲与岳飞犹如两颗璀璨星辰,分别以文臣之智与武将之勇照亮了山河破碎的暗夜。两人虽年龄相差二十岁,却在抗金复国的共同理想下,谱写出一段...
岳飞 2025-09-2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