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明朝 >  明朝与荷兰澎湖之战,以及对明朝后期海防建设的影响介绍

明朝与荷兰澎湖之战,以及对明朝后期海防建设的影响介绍

时间:2020-08-20 16:10:00来源:历史资料作者:时间轴

导读:明朝与荷兰澎湖之战,以及对明朝后期海防建设的影响介绍。

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虽然当时并没有得到西班牙的承认,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行驶一个国家的权力了。

独立后的荷兰也急于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样,发展自己的海外贸易,由于发生抢夺资源等贸易摩擦,荷兰同西班牙交恶,西班牙所有港口对荷兰人关闭。别无选择的荷兰人,只好自己重新寻找一条通往亚洲的新航路。

东方的贸易之路也不平坦,它是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之后,就此垄断了此处的贸易的。

荷兰东印度公司

买卖做大了,就得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才行,于是,1602年3月20日,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了,简称VOC。

这个公司可不是普通的贸易公司,虽然它形式上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但它有自己的雇佣军,可以发行货币,也可以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并具有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贸易线路

做贸易得有基地,为了在东亚地区找到一个可供船只补给的长期据点,他们开始苦苦找寻,终于找到澎湖这一带。

澎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彭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台湾)即彭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彭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作为一个中转基地,地理位置十分理想。看好这块地方以后,他们自己一合计,事情就敲定了。

商队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8月7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司令韦麻朗(Wybrand van Warwijck)一声令下,舰队就侵占了澎湖。

此时是明万历年间,虽然明朝的皇帝不着调,20多年不理朝政,但他手下的大臣们还是尽职尽责的。

福建巡抚徐学聚一看自己管辖地来了外人,连个招呼也不打,就反客为主了,于是下令,指派都司沈有容前去交涉。

沈有容得令后,组织50艘战船,2000余人,于同年 11 月 18 日抵今日之马公市。

沈有容在娘妈宫(今澎湖天后宫)会晤了荷兰的舰队司令韦麻朗,要求他们撤出澎湖。

韦麻朗谈了自己要求建立海上贸易的请求,但遭到断然的拒绝。韦麻朗一看软的不行,想要来硬的,但自己兵力亦相差悬殊,这个仗是没法打的。于是怏怏不乐的于 12 月  5 日离开澎湖,转往台湾,再寻找新据点吧。

事件结束后,明朝政府立“沈有容谕退红毛夷麻郎碑”以示纪念,此碑现存于澎湖马公镇。

他们撤退是撤退了,但是心有不甘。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次没得逞,下次还会卷土重来的。

果然,随着东印度公司在东亚的买卖逐渐做大,公司实力强大了,他们又想起这块地方了。

于是,在相隔18年后,又卷土重来了。

1622年(天启二年)4月10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顾恩一声令下,舰队司令雷尔生率领一支精心准备的荷兰舰队,就这样浩浩荡荡出发了。

这支舰队共由15艘大小战舰,1000多精锐士兵组成。

其实严格说起来,应该算一个联合舰队,因为在这个舰队里,还包括当时刚刚冒头,一心要讨好荷兰的英国两艘战船。

这么大的阵势,在欧洲殖民史上,还是很少见的。

因为在爪哇也好,还是在马六甲也好,这么大阵势的船队一到,当地人就会乖乖投降了,还何谈抵抗?

他们估计得一点不错,战事刚一开始,果然把闻讯赶来的明军打的落花流水。

同时荷兰派遣舰队驶至漳州海面,封锁漳州门 户,企图以武力威胁中国同荷兰通商。

谈判

荷兰人船长威伊邦特库撰写的《东印度航海记》中,里头描绘当时的情形。

十月十八日, 荷兰人在漳州“烧毁中国帆船多至六七十艘”,并登陆洗劫;

二月十日,荷兰人又“纵火焚毁两个村 庄”;

五月一日,截获中国商船一艘,“其中载有二百五十人 之多”。 对于中国俘虏,荷人则把他们先集中至澎湖岛上,强迫中国人筑城,据记载共有1150 多名俘虏,  役死者571 人,所剩下的579 人被遣送到巴达维亚, 然后出售到其他地区作为奴隶……

同时,也加紧修筑防御设施,碉堡也建起来了,舰队也扩大了,战舰达到18艘。

在此站稳脚跟以后,说话底气也足了,千总陈士瑛前来交涉时,荷方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允许荷兰人在中国沿海互市;

第二,割让澎湖予荷兰人;

第三,禁止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二国进行贸易。

提出以上三个条件后,并以武力要挟:“若不允市(指通商),必动干戈”。

既然对方索要的条件不能满足,只有用武力说话这一条途径了。于是,在当年的九月初五,明熹宗  下旨:“红夷狡诈,为患方深。巡抚官着督率将吏,悉心防御,作速驱除。”

至此,澎湖之战已箭在弦上了。

海战

1624年2月(天启四年正月), 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船队渡海武力收复澎湖,此次出征的,是200艘兵船,1000万余人。

福建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率领兵船至澎湖,登陆白沙岛,首先与荷军接火,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

“(红木埕城要塞)炮楼坚致如铁,巡抚南宫益,遣兵攻之,贼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军以药轰之,楼倾下海。”(《澎湖厅志》)

海战情况更糟糕。此次明朝水师虽然出动了自己所有的家底,但都是可怜的中小型战船,和荷兰庞大的战舰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巡抚在后面督战,前线也不敢松劲,一下打不下来,那就慢慢啃吧,于是几乎天天发动攻击。

后来更是改变战术,既然碉堡这么坚固,那就不强攻了。在荷兰人的炮火下,明军使出了巧劲,用堆满沙石的战车抵挡荷兰人的炮火,一步步完成对荷兰人的合围。

在陆地完成合围的同时,还封锁海路,断绝荷兰人的外援。

火铳部队

等仗打到七月份时,南居益一看总这么耗着也不是回事,于是派出火铳部队支援征讨大军。

明朝的火铳,属于热武器了;他们一上来,战斗力相当的惊人,一直把荷兰人打得最后龟缩在据点里拒城死守。

此时再一次形成了僵持状态!

等到了八月份,南居益忍无可忍之下,对前线将领发出了死命令:再打不下澎湖,提头来见!

七月初三,明军分三路齐攻,七月十一日, 荷兰人示降。十三日,“(荷兰人)拆城,起运米下”(《明熹宗实录·卷47》)。

在双方激战七个月,耗费军资十七万七千余两之后,明军生擒荷军守将高文律(Kobenloet)等十二人,其余荷兰残兵仓皇逃往台湾南部。

至此,明军终于不辱使命,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

随后福建巡抚南居益献俘于北京,天启皇帝下令把他们全部斩首,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南居益

澎湖之战的影响:

此战过后,朝廷才意识到澎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于是采取了以下补救措施:

一、在澎湖增加驻兵,着兵部“专设游击一员,驻扎澎湖,以为久经固圉之”。 同时在原有兵员的基础上再增加兵力,最终使澎湖地区的驻兵增加到 2104  名。

二、加强福建沿海地区卫所同澎湖地区的联系。

三、提升澎湖驻军等级。澎湖地区原为“南路节制”,故而军事决定权较低,现今改为 “副总兵衙门兼协守职衔”,大大提高了澎湖守军的军事决定权。

四、增加兵饷。澎湖地区每到汛期,驻防人员便会撤防,而如今则增加兵饷,使驻兵常年死守,不许回撤。

五、屯田澎湖,开发渔业。

另外,在军事上也有所斩获。

正是通过此战,明朝才意识到新式火炮的巨大威力,在收复澎湖之后,开始着手仿制荷式火炮,用于装备自己的军队。

经过屡次改进,最终生产出后来令满洲人闻风丧胆的红夷大炮。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澎湖海底发现的远古文明真的存在?推测是万年前古文明究竟是何人杰作?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专题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