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与荷兰澎湖之战,以及对明朝后期海防建设的影响介绍。
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虽然当时并没有得到西班牙的承认,但是他们已经开始行驶一个国家的权力了。
独立后的荷兰也急于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样,发展自己的海外贸易,由于发生抢夺资源等贸易摩擦,荷兰同西班牙交恶,西班牙所有港口对荷兰人关闭。别无选择的荷兰人,只好自己重新寻找一条通往亚洲的新航路。
东方的贸易之路也不平坦,它是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之后,就此垄断了此处的贸易的。
荷兰东印度公司
买卖做大了,就得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才行,于是,1602年3月20日,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了,简称VOC。
这个公司可不是普通的贸易公司,虽然它形式上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但它有自己的雇佣军,可以发行货币,也可以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并具有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贸易线路
做贸易得有基地,为了在东亚地区找到一个可供船只补给的长期据点,他们开始苦苦找寻,终于找到澎湖这一带。
澎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彭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台湾)即彭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彭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作为一个中转基地,地理位置十分理想。看好这块地方以后,他们自己一合计,事情就敲定了。
商队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8月7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司令韦麻朗(Wybrand van Warwijck)一声令下,舰队就侵占了澎湖。
此时是明万历年间,虽然明朝的皇帝不着调,20多年不理朝政,但他手下的大臣们还是尽职尽责的。
福建巡抚徐学聚一看自己管辖地来了外人,连个招呼也不打,就反客为主了,于是下令,指派都司沈有容前去交涉。
沈有容得令后,组织50艘战船,2000余人,于同年 11 月 18 日抵今日之马公市。
沈有容在娘妈宫(今澎湖天后宫)会晤了荷兰的舰队司令韦麻朗,要求他们撤出澎湖。
韦麻朗谈了自己要求建立海上贸易的请求,但遭到断然的拒绝。韦麻朗一看软的不行,想要来硬的,但自己兵力亦相差悬殊,这个仗是没法打的。于是怏怏不乐的于 12 月 5 日离开澎湖,转往台湾,再寻找新据点吧。
事件结束后,明朝政府立“沈有容谕退红毛夷麻郎碑”以示纪念,此碑现存于澎湖马公镇。
他们撤退是撤退了,但是心有不甘。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次没得逞,下次还会卷土重来的。
果然,随着东印度公司在东亚的买卖逐渐做大,公司实力强大了,他们又想起这块地方了。
于是,在相隔18年后,又卷土重来了。
1622年(天启二年)4月10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顾恩一声令下,舰队司令雷尔生率领一支精心准备的荷兰舰队,就这样浩浩荡荡出发了。
这支舰队共由15艘大小战舰,1000多精锐士兵组成。
其实严格说起来,应该算一个联合舰队,因为在这个舰队里,还包括当时刚刚冒头,一心要讨好荷兰的英国两艘战船。
这么大的阵势,在欧洲殖民史上,还是很少见的。
因为在爪哇也好,还是在马六甲也好,这么大阵势的船队一到,当地人就会乖乖投降了,还何谈抵抗?
他们估计得一点不错,战事刚一开始,果然把闻讯赶来的明军打的落花流水。
同时荷兰派遣舰队驶至漳州海面,封锁漳州门 户,企图以武力威胁中国同荷兰通商。
谈判
荷兰人船长威伊邦特库撰写的《东印度航海记》中,里头描绘当时的情形。
十月十八日, 荷兰人在漳州“烧毁中国帆船多至六七十艘”,并登陆洗劫;
二月十日,荷兰人又“纵火焚毁两个村 庄”;
五月一日,截获中国商船一艘,“其中载有二百五十人 之多”。 对于中国俘虏,荷人则把他们先集中至澎湖岛上,强迫中国人筑城,据记载共有1150 多名俘虏, 役死者571 人,所剩下的579 人被遣送到巴达维亚, 然后出售到其他地区作为奴隶……
同时,也加紧修筑防御设施,碉堡也建起来了,舰队也扩大了,战舰达到18艘。
在此站稳脚跟以后,说话底气也足了,千总陈士瑛前来交涉时,荷方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允许荷兰人在中国沿海互市;
第二,割让澎湖予荷兰人;
第三,禁止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二国进行贸易。
提出以上三个条件后,并以武力要挟:“若不允市(指通商),必动干戈”。
既然对方索要的条件不能满足,只有用武力说话这一条途径了。于是,在当年的九月初五,明熹宗 下旨:“红夷狡诈,为患方深。巡抚官着督率将吏,悉心防御,作速驱除。”
至此,澎湖之战已箭在弦上了。
海战
1624年2月(天启四年正月), 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船队渡海武力收复澎湖,此次出征的,是200艘兵船,1000万余人。
福建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率领兵船至澎湖,登陆白沙岛,首先与荷军接火,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
“(红木埕城要塞)炮楼坚致如铁,巡抚南宫益,遣兵攻之,贼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军以药轰之,楼倾下海。”(《澎湖厅志》)
海战情况更糟糕。此次明朝水师虽然出动了自己所有的家底,但都是可怜的中小型战船,和荷兰庞大的战舰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巡抚在后面督战,前线也不敢松劲,一下打不下来,那就慢慢啃吧,于是几乎天天发动攻击。
后来更是改变战术,既然碉堡这么坚固,那就不强攻了。在荷兰人的炮火下,明军使出了巧劲,用堆满沙石的战车抵挡荷兰人的炮火,一步步完成对荷兰人的合围。
在陆地完成合围的同时,还封锁海路,断绝荷兰人的外援。
火铳部队
等仗打到七月份时,南居益一看总这么耗着也不是回事,于是派出火铳部队支援征讨大军。
明朝的火铳,属于热武器了;他们一上来,战斗力相当的惊人,一直把荷兰人打得最后龟缩在据点里拒城死守。
此时再一次形成了僵持状态!
等到了八月份,南居益忍无可忍之下,对前线将领发出了死命令:再打不下澎湖,提头来见!
七月初三,明军分三路齐攻,七月十一日, 荷兰人示降。十三日,“(荷兰人)拆城,起运米下”(《明熹宗实录·卷47》)。
在双方激战七个月,耗费军资十七万七千余两之后,明军生擒荷军守将高文律(Kobenloet)等十二人,其余荷兰残兵仓皇逃往台湾南部。
至此,明军终于不辱使命,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
随后福建巡抚南居益献俘于北京,天启皇帝下令把他们全部斩首,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南居益
此战过后,朝廷才意识到澎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于是采取了以下补救措施:
一、在澎湖增加驻兵,着兵部“专设游击一员,驻扎澎湖,以为久经固圉之”。 同时在原有兵员的基础上再增加兵力,最终使澎湖地区的驻兵增加到 2104 名。
二、加强福建沿海地区卫所同澎湖地区的联系。
三、提升澎湖驻军等级。澎湖地区原为“南路节制”,故而军事决定权较低,现今改为 “副总兵衙门兼协守职衔”,大大提高了澎湖守军的军事决定权。
四、增加兵饷。澎湖地区每到汛期,驻防人员便会撤防,而如今则增加兵饷,使驻兵常年死守,不许回撤。
五、屯田澎湖,开发渔业。
另外,在军事上也有所斩获。
正是通过此战,明朝才意识到新式火炮的巨大威力,在收复澎湖之后,开始着手仿制荷式火炮,用于装备自己的军队。
经过屡次改进,最终生产出后来令满洲人闻风丧胆的红夷大炮。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舰队占领澎湖,明朝为了收复彭湖所发起的战争,明廷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将荷兰人赶出澎湖。南居益招安当时海上巨寇郑芝龙来对付红毛番,郑芝龙此时因荷兰人以澎湖为基地时,抢夺了悬有郑芝龙令旗的二艘商船,接受明朝福建巡抚的招安,转而攻击荷兰人。天启四年(1624年)8月明朝军队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收复了澎湖。
在中国古代帝王巩固政权的叙事中,“清洗功臣”常被视为消除潜在威胁的常规手段。汉高祖刘邦诛杀韩信、彭越,明太祖朱元璋制造“胡蓝之狱”,均印证了这一权力逻辑。然而,...
朱元璋多少岁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9-26 末路抉择:崇祯为何不效李自成抄家筹饷?1644年春,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曾以“天子之尊”向百官哀求捐款,最终仅筹得二十万两白银。而李自成攻破京城后,从官员府邸搜出七千万两白...
李自成 2025-09-26 闯王溯源与子午谷争议:明末乱世中的战略困局在明末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闯王”的称号与“子午谷奇谋”的争议,共同构成了农民起义与军事博弈的双重缩影。李自成并非第一代闯王,其军事策略的成败亦折射出乱世中战略选...
李自成 2025-09-26 42天帝王梦:李自成进京后的政治困局与历史教训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这场改朝换代的巨变中,这位曾以"均田免赋"口号动员...
李自成 2025-09-26 从几千残兵到百万雄师:李自成如何以智破局颠覆明朝1627年,陕西澄城县的饥民挥动锄头砸碎官府税牌,这场星火点燃的农民起义,最终在18年后将大明王朝推向覆灭。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从最初几千残兵,发展为横扫中原的百...
李自成 2025-09-26 袁崇焕之死:忠臣蒙冤的悲剧与崇祯的困局抉择1630年9月22日,北京菜市口刑场,56岁的袁崇焕在三千六百刀凌迟酷刑中死去。百姓争食其肉,骂声震天,而这位曾以“五年复辽”誓言撑起大明边疆的将领,至死未发一...
袁崇焕 2025-09-25 胡宗宪:历史天平上的忠奸之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胡宗宪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抗倭名将的身份载入史册,却因与严嵩集团的关联蒙上政治阴影;他既有平定东南倭患的赫赫战功,又因贪腐传闻饱受...
严嵩 2025-09-25 古代最幸运的公主:宝庆公主的传奇人生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权力漩涡中,公主的命运往往与政治联姻、皇权更迭紧密相连,鲜少有人能逃脱被当作棋子的命运。然而,明朝的宝庆公主却以其独特的经历,成为历史上最幸运的...
宝庆公主 2025-09-25 传闻左良玉拥兵八十万,为何仍难敌清军?在明末动荡的时局中,左良玉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其军事行动与历史评价始终充满争议。民间流传其“拥兵八十万”,却在关键战役中败于清军,这一矛盾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军...
左良玉 2025-09-25 明朝国本之争:一场持续十五年的权力博弈与制度危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场围绕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风暴席卷朝堂,史称“国本之争”。这场争端以明神宗朱翊钧欲立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与朝臣坚持立...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郑贵妃 2025-09-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